小人书”温馨的记忆<br> []辽宁沈阳 刘政光<br> “小人书”对于六旬之上的人来说,是一种温馨的记忆。一本薄薄的小书,一页页黑白线条的人物图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引得孩提时的我们捧书在手流连忘返如醉如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父母的工薪收入不高,每家很少能新买“小人书”。通常是从小伙伴相互借、或到书摊花一分钱租一本“小人书”看。 <br> 我幼儿时看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山坡养鸡场》的动物童话故事。晚上母亲哄我睡觉讲书:“在个山坡上有个养鸡场,毛驴当会计狮子当场长。场长贴告示:雇工修鸡场。狐狸充工匠,乔装来揭榜。它前面修鸡舍,暗把后门装。夜夜鸡被偷,狮子把神伤。巧设生擒计,狐狸入罗网……”美妙的故事伴我入眠。我逐渐认识字,大人买来《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小人书”,虽然字认不全,但电影看过的,真假“古兰丹姆”、“金环”“银环”听得耳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小朋友小荣借我小人书《三毛今昔》和《成语故事》,“三毛”滑稽形象和可悲可喜的故事令我心仪,学到了“滥竽充数”的这个成语。<br> 那年代街道旁的柳树荫下,常摆着铺在地上的小人书摊, 一两分钱看一本,小孩们是最忠实的看客,直到读得双颊绯红,晚霞抹上天际方肯离去。我手中有几角“压岁钱”,舍不得买冰棍吃,大都花在“小人书”上了。还到书店买过一角多钱一本的“小人书”,如《狼牙山五壮士》《海鹰》等,书在手即迫不及待一边走路一边翻看。<br> 在刚上学那年,我迎来了饕餮的“精神大餐”。母亲到辽阳市的姥姥家去探亲,带回三、四十本“小人书”。我乐得蹦了起来。姥姥是开“小人书”店的,书店关门书分给亲朋好友。母亲带回来的有水浒传故事《解珍解宝》《杨志卖刀》;岳飞传故事《杨再兴误走小商河》;革命战争故事《郭大肚子》,这是有与战士作家高玉宝齐名——被称为“南高北崔”的崔八娃的作品,高玉宝和崔八娃都是从文盲经识字启蒙,成为战士作家的;抗美援朝故事《排炸弹能手》《箱中除奸》;还有一本封面丢失的小人书,讲的是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的红军家属向五儿坚贞不屈,历经磨难,终于与丈夫团圆的故事,一个邻居大哥看过后说,这书名叫《翠岗红旗》,他看过电影;有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后,让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化解世代仇杀的《解仇合密》;民间故事《自由花》《山里红》;还有北伐大革命时代故事《炭古佬当县长》等。<br> 小人书给我少年时光凭添无尽的欢乐,一个孩子能有上几本小人书,就是孩子中的“领袖人物”。小伙伴羡慕我,他们主动和我玩。那时,时兴积攒“烟标”“邮票”,谁给我“烟标”“邮票”就借谁书。我积攒了一大本“烟标”“邮票”,如今老纪念、特种、“文革”“邮票”我还珍藏着。上世纪70年代小人书创作出版又掀高潮,我买过京剧样板戏的《红灯记》《沙家浜》,《列宁在1918》《地雷战》等。<br> 小人书伴随孩子们成长,教他们增长知识、明理启智,是识字的“启蒙教材”。 我有幸生长于“小人书”出版鼎盛的年代,度过美好温馨难忘的时光。 作者简介:<br>刘政光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爱好写散文、杂文、小说、诗歌,迄今在国内《中国摄影报》《中国老年报》《中国电视报》《沈阳日报》等60多家报刊、媒体发表稿件千篇。 制作:<br>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晚报》《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沈阳指尖App,散文和诗歌发表于《共和国知青》,作品近百篇。曾任《幸福老人报》知青版编辑。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器乐。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