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罗钦顺(1465年12月25日——1547年5月14日),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p> 七律 <p class="ql-block">先祖出生泰和乡,硕儒钦顺史留芳。</p><p class="ql-block"> 杏坛授业倾心血,宦海怜民展义肠。</p><p class="ql-block"> 古籍穷搜寻妙义,困知著就散幽光。 </p><p class="ql-block">一生德范传千古,后世崇瞻意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作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家族情感的激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为罗钦顺的后人,我从小便听闻先祖的种种事迹。他在家族的传承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一直被家族所崇敬和传颂。这种家族情感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成为我创作这首七律《赞罗钦顺》的最根本动力。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对先祖故事的重温,都像是在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愈发感受到他的伟大,也越发觉得有责任将他的风范用文字展现出来,让更多人知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主题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根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主题源于家族传承的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题确定为“赞”是不言而喻的。家族传统中对先祖罗钦顺的敬重不仅仅是因为血脉相连,更是因为他的品德和成就令人钦佩。这种敬仰之情是纯粹而深厚的,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和伪装,它自然而然地化作诗歌的主题,那就是对先祖全方位的赞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人物形象塑造基于家族记忆与历史考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于先祖形象的塑造,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有家族代代相传的记忆为蓝本,还有对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从家族的讲述中,我得知他出生于泰和上模乡,这个地方孕育了他,也成为他伟大人格的一部分地理根源。家族传说中的他,在杏坛之上全心全意地授业解惑,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就在我眼前。而在官场上,他怀着一颗怜悯百姓的心,他的义举在家族里成为了公正和善良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历史资料中,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对古籍的深入钻研,他在探究古代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毫不懈怠。他所著的《困知记》更是他学术成就的丰碑,从这部著作中,我能感受到他在经史典籍中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些家族传承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素材,成为我构建先祖罗钦顺人物形象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诗歌体裁与结构的考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七律体裁的选择:传统与凝重的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选择七律作为表达敬意的载体,是因为七律这种诗歌体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格律严谨,每一句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既庄重又典雅。作为罗钦顺的后人,我希望用这种传统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体裁来承载对先祖的赞美。这种体裁就像一座古老而坚实的桥梁,将先祖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时代连接起来,传递着跨越时空的家族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结构布局:层层递进的敬仰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结构布局上,首联“先祖出生泰和乡,硕儒钦顺史留芳”开门见山,先点明先祖的出生地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对先祖最基础的定位。就像搭建一座大厦的基石,这两句为整首诗奠定了敬仰的基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颔联“杏坛授业倾心血,宦海怜民展义肠”进一步深入描写先祖在教育和为官方面的作为。这是在首联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角度展现先祖的伟大之处。他在杏坛上的心血倾注,在官场中的义举,都是他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颈联“古籍穷搜寻妙义,困知著就散幽光”则聚焦于他的学术成就。从他对古籍的深入挖掘,到《困知记》的问世,这是从知识探索和文化传承的维度来刻画先祖。这一联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先祖在学术领域的深度和贡献,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从为人处世的品德层面上升到学术文化的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尾联“一生德范传千古,后世崇瞻意韵长”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这一联将先祖的一生归结为一种德范,这种德范穿越千古,影响着后世的我们。而“后世崇瞻意韵长”则表达出我们后代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将永远延续下去,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不停歇。这种结构层层递进,从不同方面对先祖进行赞美,最后将敬仰之情推向高潮。</span></p> 沁园春 <p class="ql-block">泰和贤英,硕儒钦顺,德被四方。忆杏坛执教,倾忱授业,答疑启智,睿语噙芳。穷索遗珍,深研古籍,数载劬劳觅锦章。怀宏志,促古风复振,雅韵流香。</p><p class="ql-block">为官清正廉彰,恤民瘼、仁心暖僻乡。著《困知记》卷,析经论典,言辞恳切,满座濡光。广辑珍文,邀贤论艺,矢志传承意气慷。初心固,喜嘉声远递,誉满家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作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创作初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先祖罗钦顺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古人,他的一生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我创作《沁园春·赞硕儒罗钦顺》的初衷便是想要将这位历史人物从被遗忘的角落拉到读者的视野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的伟大。他的学识、品德以及他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贡献,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希望通过诗词的形式将其彰显,使他的精神能够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主题确立与人物挖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主题确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主题的确立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赞”这一主题。因为罗钦顺的一生充满了闪光点,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赞扬和学习。这种正面的、积极的主题能够直接传达出我对他的崇敬之情,也容易让读者感受到罗钦顺的伟大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人物挖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了全面地展现罗钦顺,我深入挖掘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到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中进士后赴京做官,在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洁并且关心百姓疾苦,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他辞官还乡之后专心治学,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大作《困知记》体现了他在经学研究上的造诣,同时他对古籍的深入钻研以及他广邀贤才论艺的行为,都表明他在文化传承方面是一位积极的推动者。这些不同方面的人物特质都成为我词作中的重要内容素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词牌选择与结构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词牌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选择《沁园春》这个词牌,是因为它的篇幅较长且格律严谨,适合用来全面、细致地描绘人物。《沁园春》词牌独特的格律既能体现诗词的韵律美,又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展开情节和表达情感。它的上阕和下阕的结构布局有利于我从不同侧面来刻画罗钦顺,使得人物形象在有限的篇幅内逐步立体、丰满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结构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结构布局上,上阕我侧重于描写罗钦顺的教育贡献和他的学术研究。以“泰和贤英,硕儒钦顺,德被四方”开篇,先总述他的贤能和高知名度。然后通过“杏坛执教,倾忱授业,答疑启智,睿语噙芳”具体展现他在教育方面的形象,以“穷索遗珍,深研古籍”等句突出他的学术钻研精神。上阕结尾的“怀宏志,促古风复振,雅韵流香”则是对他在学术和教育方面努力目标的一种升华概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阕重点放在他为官的品德以及他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为。“为官清正廉彰,恤民瘼、仁心暖僻乡”直接点明他为官的清正和对百姓的关爱。紧接着阐述他的著作《困知记》的价值,以及他在文化传承上“广辑珍文,邀贤论艺”等积极行动,最后以“初心固,喜嘉声远递,誉满家邦”总结他的一生成就所带来的良好声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语言锤炼与情感注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 语言锤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语言方面,我力求用词的精准和精炼,力争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例如,“倾忱”这个词,经过反复斟酌,它比“尽心”等词更能体现出罗钦顺全心全意授业的状态。“穷索”一词意在强调他探索遗珍时的深入、彻底。同时,我也注重使用一些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和典故,像“杏坛”这个典故的运用,不仅能简洁地指代教育场所,还能唤起读者对古代教育传统的联想,增加作品的文化厚重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 情感注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将对罗钦顺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在描写他每一个事迹和品质的时候,内心都充满了崇敬。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从开头的“德被四方”就奠定了一个敬仰的基调,到最后的“誉满家邦”,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我对他的钦佩。我希望夲家读者在阅读这首词的时候,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我对罗钦顺的这种深深的敬仰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夲人才疏学浅,错谬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宗亲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改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