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鸟类

悠闲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香港公园的观鸟园中,可以看到许多珍奇的鸟类。缓缓前行,耳边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声。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仿佛每一口呼吸都能洗净心灵的尘埃,我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着它们,心中充满了喜悦。拿出相机,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生怕惊扰了这些大自然的精灵。</span></p> 斯氏凤冠鸠 <p class="ql-block">  斯氏凤冠鸠(jiū) (英文名:Sclater's Crowned Pigeon,学名:Goura sclaterii),是鸽形目鸠鸽科凤冠鸠属的鸟类。大型陆生鸽子,主要栖息于新几内亚中南部的低地雨林,曾与紫胸凤冠鸠被视为同一物种,称为‘南方凤冠鸠’。其特征为蓝灰色的羽毛,带有精致的蓝色花边状头冠,深红色的胸部,以及醒目的红眼。历史上,斯氏凤冠鸠因肉质美味和羽毛美观而遭受过度猎杀。目前,通过远程感应分析估计,新几内亚在1972年至2002年期间,森林覆盖率减少了约15%,主要是由于伐木活动,另有8.8%的森林在同一时期遭受退化。然而,在许多地区,该物种似乎能够忍受适度的伐木。栖息于未受干扰的干燥和水淹森林,海拔高度至500米,主要以地面觅食为主,食物包括种子和落地果实,也会在泥泞的河岸边觅食,甚至被观察到食用小蟹。通常成群结队在地面觅食,数量在2至10只之间,有时可达30只,夜宿于树上。它不会飞行,只会跳跃!鸣叫声是低沉的声音,和火鸡相似。</p> <p class="ql-block">  斯氏凤冠鸠最初由意大利动物学家汤姆马索·萨尔瓦多里在1876年进行了描述。他介绍了该物种的拉丁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鸟类学家菲利普·斯克莱特(1829–1913)。在2018年发表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斯氏凤冠鸠与蓝凤冠鸠最紧密相关。斯氏凤冠鸠因为羽毛美丽,肉质可口而被人类猎杀和捕获驯养,野生状态被评估为接近受威胁物种。</p> 冠鸠 <p class="ql-block">  冠鸠(jiū) (英文名:Crested Pigeon,学名:Ocyphaps lophotes),是鸽形目鸠鸽科冠鸠属的鸟类。一种特有于澳洲大陆的鸟类。除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区域外,冠鸠广泛分布于整个澳大利亚,以其独特的头部羽冠和灰褐色调的羽毛著称。体型长约30至34厘米,常见于草地、灌木丛和林地中,也适应人类居住区如牧场、公园和运动场。</p> <p class="ql-block">  冠鸠遍布澳大利亚大陆,除了最北端的热带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最干旱和无树木的沙漠,这种鸟栖息在草地、灌木丛和林地中,但在河边、园子、牧场、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上也可以看到它。由于食草籽,尤其喜欢生活在粮田附近。除澳大利亚北部靠赤道地区外,该物种分布于整个澳大利亚生活。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p> 灰皇鸠 <p class="ql-block">  灰皇鸠(jiū) (英文名:Island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pistrinaria),是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大型鸟类。主要分布在澳新界的岛屿上,包括新几内亚以北、以东至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整体呈灰色,头部和颈部颜色较淡,翅膀和背部光泽绿灰色。栖息于原始森林和发育良好的次生林,也会访问部分被清理地区的果树。通常出现在小岛和大岛的沿海低地,最高记录海拔为新不列颠岛的250米和布干维尔岛的600米。至少部分迁徙,经常作长途海上飞行。飞行强劲而直线,常在树冠上方。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紫尾皇鸠 <p class="ql-block">  紫尾皇鸠(jiū) (英文名:Purple-tailed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rufigaster),是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的低地和山脚雨林内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紫色的尾巴,淡粉色的头部,橙色的下体,翅膀和背部呈金属绿翡翠色,腹部为淡黄色,下尾羽为白色,尾部末端三分之一为灰色,上体部分带有蓝灰色。该物种通常单独行动,难以观察到,飞行高度通常不超过树冠层。 台湾、西沙群岛可以见到 。 保护现状:(无全球性威胁)。在新几内亚地区,紫尾皇鸠虽然在当地被认为是相对常见的,但由于其隐秘的生活习性,实际观察到的机会不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p> 白鹇 <p class="ql-block">  白鹇(xián) (英文名:Silver Pheasant,学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鸟类。又名: 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体态优雅,外观绚丽。雄鸟上体及双翅覆以白色,饰以黑纹;羽冠与下体为灰蓝色;长尾中央羽毛几乎纯白,外侧带黑色波纹。雌鸟整体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与雄鸟相比色彩较为朴素。白鹇是广东省的省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山脉森林中,从山脚到海拔1500米的高度均有其踪迹。在中国南方省份有广泛的分布。无危:在中国某些自然保护区内,白鹇的种群密度较高,但由于栖息地破坏,如砍伐、药材采集、道路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其生存仍面临威胁。</p> <p class="ql-block">  雄鸟的领地叫声被形容为类似于雉鸡或黑鹇的声音,但更为短促和低沉。展示时,雄鸟会发出翅膀振动声和轻微的颤音'koo koo'。两性在觅食时会发出柔和的哨声,受惊扰时则会发出尖锐的哨声。</p> 红衣吸蜜鹦鹉 <p class="ql-block">  红衣吸蜜主要栖息于雨林、次生植被区、红树林、低地的椰子园,有时候也会到约830米左右比较高纬度的地区活动。最高达1200米高度。在繁殖季节大多是成对活动,也会组成至多20只左右的群体;这是一个嘈杂的鸟类,它们大部份被人看见都是在树顶觅食花蜜或是飞越过树顶的时候,因为会发出吱吱喳喳的叫声,相当吵杂。它们在那里不断尖叫声并展示美丽生动的羽毛色彩。在所罗门群岛的族群会从一个小岛迁移到另外一个小岛,迁移的地点则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而定;它们飞行的时候会伴随相当刺耳的叫声,因此非常显而易见。</p> <p class="ql-block">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附近的小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p> <p class="ql-block">  观鸟园不仅是一个观赏鸟类的好去处,更是一个感受自然之美的绝佳场所。在这里,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所有的工作压力瞬间得以释放。每一次的观鸟之旅,都让我更加珍惜这个美丽的世界,更加热爱生命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特别是难得一见的遇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