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铁路情缘】</p><p class="ql-block"><b>追记《红灯记》</b></p><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马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27607</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和本人摄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 曾经风靡一时的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是家喻户晓,甚至每个喜欢文艺的人都能够哼唱上几段,它像爱和恨交织雕刻的梦想一样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是《红灯记》的原作者是谁却鲜为人知,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才会惊讶的发现,在六、七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的原作者,就曾经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的名字叫—罗国士,他是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造纸厂的工会干事和通讯报道员,一个普普通通的林区职工,罗国士的爱人是桦南林业局育新小学教师叫-鲁君。</p><p class="ql-block"> 罗国士先生曾经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中赴朝参战,由于之前是一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毕业生,曾担任志愿军外文翻译工作。停战之后罗国士回国,在农场劳改期间结识了电影《渡江侦查记》《南征北战》的军旅作家沈默君,在一起生活期间成为知己和文友。</p> <p class="ql-block">罗国士:笔名罗静,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胶片电影《自有后来人》编剧之一,与迟雨(沈默君)共同创作了风靡全国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原创脚本。后来由于政治原因改为集体创作,因此罗国士和沈默君的名字便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罗国士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爱国主义教育推荐读物《黑水魂》的作者。八十年代初从桦南林业局转调到安徽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退休后移居到广东深圳市。</p> <p class="ql-block">罗国士、刘迪华合著《黑水魂》(中国青年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黑水魂》1980年7月9日被共青团中央评为“青少年推荐读物”</p> <p class="ql-block"> 在2014年,缘于中国木结雕艺术家张迎老师在我家里写字、画画、唠嗑的时候,提起罗国士先生在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纸浆厂工会工作的一些往事,张迎老师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我有罗国士的电话号码”,并当即就拨通了罗国士先生的电话,当时在我家学画画的孩子鲁乃莹与远在深圳的姑奶鲁君也唠了起来,鲁君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有时间到大姑奶家玩。</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6电影频道,播放长春电影制片厂黑白影片《自有后来人》影片里,我看到了编剧:罗静,迟雨的名字(罗静就是罗国士的笔名,迟雨就是沈默君的笔名)我惊喜的拨通了罗国士先生的电话与他进行交流,他当时已经76岁了,说非常想念家乡桦南的人,有机会想回黑龙江桦南看看!随后我给罗国士先生寄去了登载在黑龙江《老年生活》杂志上刊载的郑加真、丁继松采写的关于罗国士的长篇报道。</p><p class="ql-block"> 在2017年8月15日,麻希龙书记来电话告诉我说罗国士夫人鲁君在深圳给他寄来了罗国士先生写的两本书《黑水魂》上下册,麻希龙讲“鲁君的儿子罗强说罗国士去世以后的部分遗物已经打包放在阁楼里了”。</p><p class="ql-block"> 罗国士在桦南林区工作生活期间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爱的情缘,而今能够了解发现和深入挖掘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隐姓埋名的大作家~罗国士的前世今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在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的森林蒸汽小火车站南侧的森工大院里就建了一个《红灯记》作者罗国士历史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佳木斯市日报》主任记者编辑吕品先生与罗国士曾经频繁接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他精心收藏的许多出版物在纪念馆里向公众展示。</p> <p class="ql-block">马力,吕品(中),孙生。</p> <p class="ql-block"> 当时被划为右派、送到北大荒劳改的沈默君(笔名迟雨)、罗国士(笔名罗静),在听了傅文沈的报告以后,被他的抗战的传奇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在北大荒劳动改造时,在王震等高层领导的关照下,得到了宽松的待遇。沈默君、罗国士二人以傅文沈的传奇事迹为主线,搜集了大量反映东北抗联和革命群众对日军英勇斗争的故事。随即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最初发表在《电影文学》1962年第9期上。作者署名为迟雨、罗静。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两个人又有着特殊的身份不可能用真名。此后,改编为京剧《红灯记》,署名为集体创作 当时没有人知道迟雨和罗静是谁,直到十几年以后,人们才逐渐知道迟雨和罗静就是沈默君和罗国士。在当时知道这两个人的并不多,但提到有沈默君编剧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电影确是尽人皆知。</p><p class="ql-block"> 沈默君,安徽寿县人,1938年加入新四军火线剧社,由于他在军旅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曾被誉为“中国的西蒙诺夫”(前苏联著名军旅作家)1957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军垦云山农场劳动改造并在宝东中学教书。由于沈默君、罗国士在落实政策后不久就相继离开了黑龙江。沈默君于2009.8.20.去世了,而罗国士在八十年代初期落实政策去携妻安徽作家协会任专职作家,后移居广东深圳定居,直到2016年去世。为了进一步确认《红灯记》就是沈默君、罗国士二人所作,确认《红灯记》故事的原型就是发生在密山的当时国际交通站、交通员傅文沈经历的抗战斗争的故事为主线,而李玉和的原型就是傅文沈、李奶奶的原型就是傅文沈的母亲、李铁梅的原型就是傅文沈的大女儿、而王连举的叛变正是密山平阳镇交通员叛徒事件,1991年在密山市纪念解放45周年之际,在兴凯湖宾馆,王景坤、李东光,抗联老战士、当年与傅文沈同跑交通线曾任哈工大党委书记,原省人大文教办主任,他们都十分肯定的确认《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故事最初来源于北满密山国际交通站和傅文沈。</p><p class="ql-block">曾与沈默君、罗国士有过来往的北大荒作家郑加真、丁继松等,以及密山市原文化局局长陈兴良都提供了相关的确认情况和有关材料;曾直接领导过沈默君、罗国士,当时的铁道兵农垦局局长王景坤也给予了肯定的确认,他说“那还是在1961年傅文沈在我的陪同下来北大荒作报告,沈默君、罗国士二人听后十分激动,他俩当时就和我说,一定要以傅文沈的事迹为原型写出一部好作品来,我当时还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此后他二人就着手搜集北满交通站的材料,不久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用笔名发表在《电影文学》上”。</p><p class="ql-block">《红灯记》的红灯就是铁路信号灯</p><p class="ql-block">李玉和手中那盏红灯的由来。在《自有后来人》初稿完成后,受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关注,欲将其拍成电影。</p><p class="ql-block">罗国士与沈默君被邀请到“长影”,住进了著名的“小白楼”。在修改加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全剧中缺少一根红线将李玉和一家三代人的关系串连起来,因而显得松散,修改一度“搁浅”。一天清晨,曙色微明,罗国士起床外出散步。当他行至铁道附近时,只见在迷漾的烟雾中,铁道上空有几盏红灯在发光(即信号灯),那红色的光一下子穿透了他的心灵,立即触发了他的灵感;何不用红灯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剧呢?这既有铁路的职业特点,又具有红色的革命内涵。他想到这里已顾不得散步,连忙赶回住所,将正在睡梦中的沈默君唤醒,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在再次修改时便加进了铁梅手中拿着的那盏红色信号灯。第二个情节是剧中有一场对暗号的戏。这个暗号是怎样设计的呢?罗国士说,有一次他到熙熙攘攘的市场去,听到各种小贩形形色色的叫卖声,猛的勾引起他童年时的记忆:老家小贩卖木梳与乡亲们的对话“卖木梳哪,卖木梳哪“有桃木的吗?”“有,要现钱!”他立刻回到宿舍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剧本。电影拍成后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剧作者都用了笔名,罗国士改成“罗静”,沈默君用了“迟雨”的笔名。此外,《自有后来人》的剧名前面加了“革命”二字,成了《革命自有后来人》。“文革”期间江青等看中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组织人马将其改名为《红灯记》,成为“旗手”的一大功绩,而原剧的作者都销声匿迹,一字不提。当《红灯记》在全国炒得大红大紫之日,也正是罗国士在虎林受难之时。在监狱中的罗国士竟然突发奇想,写了《红灯记》的续集。续集中人物依旧,铁梅参加了北山“抗联”游击队打击日寇。罗国士曾多次写信给“文革”文化领导小组,结果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文革”结束后罗国士出狱平反,被调至黑龙江桦南林业局纸浆厂,名为搞宣传实为赋闲。桦南离佳木斯市很近,他经常来佳木斯,我们常见面。他对《红灯记》不提他的名字只是淡淡一笑了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离开桦南林业局调至安徽省作家协会当了专业作家。</p><p class="ql-block">王景坤还说:“当时他俩把原稿给我看过,是想写上下两集的,下集主要写李玉和从延安重返密山参加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工作,其中还有李玉和寻找革命后代的情节,由于‘文革’兴起,下集因此而夭折。”</p><p class="ql-block">佳木斯日报记者、主任编辑吕品同志曾经与罗国士有过多年的交往和友情,对《红灯记》的研究非常深入,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京剧《红灯记》故事李玉和的原型发生在黑龙江密山市,而原创作者之一的罗国士就工作生活在桦南林业局,罗国士的爱人鲁君就是桦南林业局的人。</p> <p class="ql-block">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文革时期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八部京剧样板戏,其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都是发生在东北黑龙江哈尔滨、牡丹江、海林、鸡西、桦南、佳木斯、密山一带的铁路线上。</p><p class="ql-block">也正是在这条铁路线联系起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红军的秘密交通线。为夺取东北抗日战争胜利,解放东北乃至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你看李玉和手中的饭盒里就藏有密电码(军事情报)。</p> <p class="ql-block">京剧《红灯记》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日军对我东北抗日力量展开了疯狂围剿,妄图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并向中原一带渗透。在地处东北地区交通要害的龙潭地区,以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代表的地下党在惨烈的白色恐怖之下,为钳制日军、配合抗战进行着一系列灵活机智、艰苦卓绝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原本不同姓的三代人更是在共同革命信仰的感召下,演绎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发出来的缕缕浓情。</p><p class="ql-block">日本宪兵队长鸠山仰仗自己多年的情报经验,在率部摧毁了北山游击队的电台之后,更妄图对龙潭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进行彻底打击。北满省委在得到游击队电台被毁的消息之后,及时派出交通员,携带一份新的密电码,乘坐253次列车,计划在途径的龙潭地区与当地地下党接头,将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没成想同时得到这一消息的日军对沿线铁路进行了严密封锁,禁止中途停车。交通员万不得已只得在列车行至龙潭车站附近的时候机智跳车,幸被赶来接应的王连举、李玉和相救,王连举为掩护他们自杀右臂,李玉和背起交通员逃离现场,交通员与李玉和对暗号未果,于是将随身携带的密电码藏于李玉和的号志灯下主动将自己暴露给敌人。</p><p class="ql-block">交通员被捕,而李玉和对于密电码的下落却全然不知,只是一心想方设法寻找密电码的线索,并联络游击队希望能够顺利地营救出交通员。曾经做过外科医生的鸠山从王连举的伤口处看出了破绽,并采用一系列诱骗、攻心的战术击垮了王连举的心理防线,使其投敌叛变。王连举的叛变使李玉和成为鸠山截获密电码乃至摧毁地下党的关键性人物。李玉和曾于十多年前对鸠山有过救命之恩,并是鸠山非常崇拜的象棋高手。老谋深算的鸠山为了达到摧毁龙潭地下党的目的,对李玉和实施了离间计。为此,李玉和不仅在组织内部受到怀疑,在同事、邻里街坊乃至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之间都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p><p class="ql-block">李玉和以宽厚的胸怀和革命者的睿智,忍辱负重,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革命工作,最终在敌人的枪口下英勇就义,李奶奶也被日寇残酷地杀害。失去了父亲和奶奶的李铁梅,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毅然承担起父亲未尽的革命工作,将密电码成功地送到了游击队。李铁梅在斗争的风雨中逐渐长大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共产党员,并由此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的原型叫傅文忱是八路军中尉副官,是军委情报部的,参加革命前是猎人,枪打得很好。他做过毛主席的警卫员,当过朱德总司令的副官,曾为毛主席打野猪改善伙食,与主席一起吃过火烧土豆。傅文沈的革命意志十分坚定,从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1935年密山平阳镇交通站被叛徒出卖,致使发报机、发电机、密电码全被日军查获,20多名地下工作者被捕后被送到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做了活体实验。而此时中共吉东特委正准备派他到莫斯科学习,不久吉东特委被破坏,许多同志被捕牺牲。危机时刻,傅文沈没有退缩,他冒着生命危险机智的把李范五(当时化名为张松)等最后一批吉东特委领导安全地送过国境,然后才回家做准备去苏联。从延安回到东北,傅文忱积极参加隐蔽战线上的斗争。当时,中共中央开通了三条中国——苏联秘密国际交通线,以确保党中央与共产国际、东北党组织与中共驻共产党国际代表团的联系。密山地区设置的秘密国际交通站有两个,一个是满洲省委密山兴凯湖国际交通站,另一个就是李范五同志(中共合江省委书记)领导的吉东特委密山半截河国际交通站,傅文忱跑的就是这条线,对岸负责接人的交通员是李东光,又名李希才,通河县人,老抗联,1945年8月随苏军回到国内后任苏军驻东安市警备区副司令兼翻译,曾任哈工大党委书记,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获得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朱可夫元帅奖章”。</p> <p class="ql-block">全部剧照</p> <p>李长瑜扮演《红灯记》中的李铁梅 。</p> <p class="ql-block">(谢绝复制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