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摄南京-秋访明孝陵

刘卫东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孝陵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纵深近3000米,沿途分布着多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也被称为四方城,是明孝陵地下宫城的象征性城楼。它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因其四四方方,故南京人俗称四方城。四方城内置有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这座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全长615米,以其沿途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的石狮是百兽之王,显示帝王威严,象征皇权,镇魔辟邪。</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上的獬豸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神道上的石骆驼:沙漠与热带象征,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上的石象为兽中巨物,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稳固。</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上的石麒麟为传说中的“四灵”之首,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上的石马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神道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位于石象路神道的北端,长度约为250米。翁仲路的起点处有一对白石望柱(华表)。翁仲路沿途依次排列着8尊石像,包括4个文臣和4个武将,因此得名“翁仲路”。这些石像高约3.18米,文臣头戴朝冠、手持朝笏,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圆润,风格简洁粗犷。</p> <p class="ql-block">“翁仲”这个名字源自秦始皇时期的大力士阮翁仲,他以勇猛著称,死后秦始皇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示纪念。后来,人们将陵墓前的铜像或石像统称为“翁仲”。</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的石像不仅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也象征着明孝陵的崇高和圣洁,同时发挥着侍卫和礼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也称为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的标志性和礼仪性建筑。棂星门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2006年按原有形制和历史原貌复建。</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旁边的两座石桥是御河桥,也称为金水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这两座石桥位于棂星门东北方向,是通往明孝陵陵寝主体建筑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的正门,中间三座正门为半圆形拱券顶,门额竖书“文武方门”四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从文武方门进去,是明孝陵的碑殿,正中一块大石碑,上面是康熙御题“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由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治隆唐宋”四字显示出康熙帝对朱元璋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功绩可以和唐高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享殿原名孝陵殿,始建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但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现存的享殿是清代同治十二年重修的,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p> <p class="ql-block">享殿内挂着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享殿后是内红门,明朝时期,内红门具有三个门洞,门内曾有瓦屋几间,作为守陵太监的居住之地。内红门也被称为阴阳门,象征着由阳间进入阴间的过渡,因此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门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进入此门,寓意着由阳间走入阴间,因此内红门又称阴阳门。现存的内红门仅存中间一门,东西两侧的门洞已经被堵起来。</p> <p class="ql-block">方城也称为宝城,是一座高大若城门的建筑,全以大条石砌成。方城前有一座升仙桥,桥长57.50米,宽26.60米,两侧置有石雕栏杆。由于朱元璋灵柩由此桥入葬,因此得名“升仙桥”。</p><p class="ql-block"> 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方城明楼就是宝城宝顶(坟头)的大门和门楼。在宝城宝顶前面建造这样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再开一深邃的隧道式券门,更增添了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和宝城的绝对尊崇。</p> <p class="ql-block">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有一条由54级石阶组成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式,这种设计使得隧道显得幽深而华美,独具匠心。隧道出口通往明孝陵的宝顶南墙,也就是朱元璋及马皇后合葬的地宫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方城后面的宝顶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龙阜。宝顶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周长1000多米,形成宝城。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在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被人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些字是在民国初年由当时的管理人员刻上去的,用以回答游人关于明太祖墓位置的好奇询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