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有太多关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标签,但这些标签好像又没有准确地落在北京这座城市上,反而让北京变成了一种难以定义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我在北京走了很多路,去过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雍和宫、天坛、前门大街、烟袋斜街,也去了东四五条六条胡同。北京并不是一座现代都市,而是一座建在都市之上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会好奇,是因为我总想搞清楚北京这座城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是城墙吗?不完全是,因为现在的城墙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是故宫吗?也不是,因为它只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座宫殿。那到底是什么?是无数个像东四五条六条这样的小胡同吗?是胡同里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吗?还是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们呢?我想都不是。其实北京从来都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北京人。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它的道理所在。</p><p class="ql-block"> 北京人的身上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与北京这座城是共生关系。你可以说他们是土著,也可以称他们是老北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北京从来不属于他们,而是他们属于北京。所以你会发现,在北京,没有人会在意你是谁,来自哪里,你的职业是什么,收入多少,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还是远道而来的外地人,亦或是定居北京的外国人。在这里,没有人会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别人的身份,也没有人在乎别人的出身,大家在乎的是现在,是当下,是这个人能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中来,是否能够成为朋友。所以这里每天上演着各种搞笑的场景:自行车过不去就扛过去,小货车过不去就推过去,大货车过不去就卸货,再用三轮车一车一车地运过去。就连过年贴春联这种事,都得等春节后再来慢慢贴。</p><p class="ql-block"> 更离谱的是,这条 小巷子竟然还有个名字叫六条。这要是换成数学老师来命名,那肯定叫 3 条。但不管叫几条,这条路确实存在,并且已经存在了 800 年。</p><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这条胡同叫做西水井胡同。清顺治年间,北京城内出现了许多以数字命名的胡同,其中就有 4 条、5 条、6 条。而现在的东四八条就是那时的第六条。后来为了区别于其他同名胡同,干脆直接把“东四”加上去了。胡同虽小,却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胡同口的杂粮煎饼店开了 20 年,摊主从一个 18 岁的小伙子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炸灌肠的阿荣师傅从 22 岁开始做这个,一做就是一辈子。他做的灌肠不仅味道好,在北京还是唯一一家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灌肠。胡同里有卖老北京糖葫芦的,也有专门卖各种面食的,还有专门卖卤煮火烧的。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祖辈在这里生活,父辈在这里创业,自己也在这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条小巷子里没有豪华的大饭店,也没有高档的写字楼,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居民和一家一户的小作坊。这就是北京,一个有着 2,000 多年建城史、800 多年建都史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北京太大太喧嚣,可我想说,北京从来都不缺少慢下来的生活。在北京,你可以去逛故宫、长城这些世界奇迹,也可以去喝豆汁儿、吃炒肝儿、焦圈、爆肚这些地道小吃,还可以去听一场相声,或者去后海酒吧街喝一杯。北京很大,也很小。这就是北京,一座永远都在变,却又始终都没有变过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