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听说常平北面有个不大的城堡,名曰“碗子城”,前年去山西泽州聚寿山时路过,但并未停留。</p><p class="ql-block"> 今日探寻的目标就是碗子城。碗子城位于孟良山(因孟良在此山上扎寨而得名)半山腰,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太行陉”古羊肠坂穿城而过。因与其北面的古要塞太行关(天井关)同在羊肠坂上的缘故,在战略上又被视为太行关之门户。</p> <p class="ql-block"> 关于碗子城的建造时间已无从考证,据《怀庆府志》记载:“在府城北六十里,太行山顶,其路羊肠百折,中有平地,仅一亩,唐初筑城,以控怀庆、泽州之要冲。其城虽小,故名。”</p><p class="ql-block"> 《泽州府志》记载:“县南九十里,太行绝顶,群山迥匝,道路险仄,中建小城若铁瓮。唐初筑之,以控怀泽之冲,其城甚小,故名。又以其山险峻,形如碗然,云碗子城。”</p><p class="ql-block"> 怀庆、泽州二地府志均认定建造时间为“唐初”,其实现存的碗子城是唐后历朝历代多次增建而成。碗子城有东西二门,城堡平面呈圆形,北靠陡壁,南临悬崖。城堡内有房舍遗址,应为驻守官兵生活所用,城门左右两侧有安装城门轴的凹坑,城堡外还有牛马墙。城堡设施完备,如闭关则无法通行。</p> <p class="ql-block"> 碗子城西南的山壁上有“古羊肠坂”四个楷体大字,十分显眼。字体呈灰白色,依山崖而镌刻,每字四十五厘米见方。关于“古羊肠坂”为谁所写,学界存在争议:一说是清代“两代帝师”翁同稣所书,然而据《泽州碑刻大全》,“古羊肠坂”四字实则为“全州蒋琦龄题”,勒石者为阮棻。由于多年风雨侵蚀,摩崖石刻左右两边的字迹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p><p class="ql-block"> 登上碗子城,可以清晰看到对面山脚下的十八碓臼,一大一小共九对儿。在古代,用碓臼或石磨来研磨粮食,再把研碎的粮食用细纱箩筛出面粉,以便用来供应军粮。由此也可看出当年驻军数量之多。守卫碗子城将士们的后代在不远处的后山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就是泽州县晋庙铺镇的“碗城”村。</p> <p class="ql-block"> 碗子城虽小,却是太行陉南端第一道关口,是连接中原与晋地的重要通道,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各个朝代都在此驻兵。清朝乾隆时河内知县范照黎曾在《碗子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城如碗大踞高山,梁晋称兵角此关。”</p><p class="ql-block">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叛将高干,途中经过羊肠坂。山高路险,适逢大雪,北风呼啸,虎豹当道,加上羊肠坂崎岖难行,车轮为之而折断损毁。面对艰难的羊肠坂,天也不作美。令他愁绪满腹,抑郁难消,于是仰天长叹,挥笔写下著名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下走羊肠坂艰难的诗句:“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p> <p class="ql-block"> 碗子城与羊肠坂相比,许多人未必知道碗子城,而羊肠坂可是大名鼎鼎,在历史上知名度颇高。羊肠坂自古为京洛孔道,豫晋交通之咽喉。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形似羊肠而得名。《战国策》中关于“羊肠坂”的重要性是这样评价的:“得天下要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起兵造反,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下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大唐江山摇摇欲坠,大将郭子仪力挽狂澜,他从太原发兵,沿羊肠坂南下,出太行,收复洛阳。期间曾在碗子城屯兵,郭子仪审时度势,遂决定修筑“碗子城”要塞,防范叛军反扑进攻,碗子城由郭子仪所筑的说法就在此。</p><p class="ql-block"> 大宋建隆元年,潞州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他从潞州南下,占领了泽州城,计划从碗子城南出太行下中原,直取东京汴梁。</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派自己的把兄弟石守信挂帅前去征讨。石守信不负众望,与高怀德一起在长平把叛将李筠的部队打败,李筠狼狈撤回泽州城坚守不出。石守信索性把泽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遂向赵匡胤禀报:“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接信后当即决定亲自上前线督战。他沿羊肠坂入太行,路经碗子城时,“山多石,不可行”,赵匡胤就带头用自己的马驮石头,其他的将士也纷纷行动,能驮则驮,能搬则搬,硬是用一天工夫“平石为道”。越过碗子城、天井关,顺利到了泽州城下。皇帝亲临,三军顿时士气大增,很快攻下了孤城泽州,平叛取得成功。直到今天,碗子城下赵匡胤率士兵平整出的道路仍然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1939年的抗战初期,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碗子城阻击战”,日本为了打通豫晋通道,包围中国军队,分割并摧毁晋冀豫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日军气势汹汹一路北上,不惜动用飞机、大炮以及坦克等重型武器对驻守碗子城一带的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当时国民革命军第40军115旅,奉命在太行关、碗子城一带阻击日军,中国守军英勇作战,奋勇杀敌,前前后后打了47天,共消灭日寇2000多人,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000多抗日将士长眠于此。关于此役,常平村北面山坡上的“祭奠常平阻击战四十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有专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碑前,仿佛听到了漫山遍野的冲锋喊杀声,密集炮弹呼啸而来的爆炸声,仿佛看到了头顶飞机投掷下来的航弹,将山上燃烧成了一片火海。将士们视死如归,打退了日本鬼子一次又一次地进攻,阵地前尸体遍地,鲜血浸透了山上的泥土。此刻,我心里升腾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默默向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漫步羊肠坂,青石铺就的道路高低不平,想想这脚下的古道,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三国枭雄曹操、唐朝宰相狄仁杰、大宋皇帝朱元璋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也不知经历多少年了,石头上竟然还残留有深深的马蹄窝。</p> <p class="ql-block"> 是啊,羊肠坂古道,还有这碗子城,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千军万马,见证过多少次刀光剑影,听过多少回马帮商队那清脆的铜铃声。</p><p class="ql-block"> 远望,夕阳余晖中的碗子城好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莽莽山岭间显得那样的古老沧桑,唯有城头门楣上镶嵌着的“南通伊洛”“北达京师”的石匾,还能感受到羊肠坂、碗子城昔日南来北往的繁盛场景。</p><p class="ql-block"> 冷风阵阵,山间的野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一派萧条,唯有那羊肠坂古道蜿蜒曲折,孤独伸向暮色中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2024.12.31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