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血脉的传承,是亲情的纽带,是温暖的巢,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心念念的乡愁。<br>不知道为什么,年少的时候总是恋家,离家越远,恋家的情结越浓。 上初中时,虽然学校与家也就三四里地路程,除了雨雪天气,放学后总是要赶回家去,一日三餐,顿顿不落。其实回到家也就是那样子——房子还是那房子,树还是那树,牛还是那牛......一切都未曾改变。用了母亲做的饭菜,匆匆地回,匆匆地去。可是你说不回吧,心里倒是感觉缺了什么似的,空落落的,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纠缠,好像家里有自己的魂,不回去便不得安定一般。<br>不过有时候回去也有念想。<br>记忆中,最喜爱母亲做的“锅出溜”,简单快捷,母亲几分钟就做好了。那飘着葱花香味的“锅出溜”,它虽比不上鱼翅燕窝、山珍海味,但我怎么吃也吃不够,一直是我永生难忘的家的味道。 继之上了高中,不能天天回家了,思念极了,遂掏出本子来,在上面画上房屋、树木、小溪、袅袅的炊烟......将老家的模样画在纸上,留在心里。这些房屋、树木、小溪呀什么的,也就成了“家”的符号,同学不知其意,却是我藏在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愁。<br>而后,我坐上火车,去了更远的地方。而思念的线,也随之拉得更长。<br>还记得当初临别时的那个清晨,天还有点昏黑,细心的母亲怕我久在异乡水土不服,特意翻过沟坡,到田边去郑重其事地捧了把黄土回来,用塑料袋包好了,让我带上,并一再叮嘱我到那边肚子不舒服了泡茶喝。我去焦作后虽然并没有出现拉肚子的现象,但就是这包散发着家乡味的黄土,确也神奇,不仅安抚了我多少个思乡的情绪,更使我的心从大城市的流光溢彩中沉静下来,明白潜心求学的意义。 后来,我上了班,有了自己的小家。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总是携妻带女赶回家中与父母团聚,和母亲啦啦话,帮父亲干点农活。每每这时,母亲总是早早地铺好了床被,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等着我们归来。饭桌上,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充满着家的温馨。从母亲舒展的眉角上可以发现,母亲是开心的,开心于儿子终于找了个贤淑的媳妇,有了一个家,了却了鬓发斑白的焦虑。<br>可惜没过几年,慈爱的母亲却因脑溢血离开了我们。十来年后,父亲也随母亲而去。没了父母,那个曾经给了我多少欢乐的家再也找寻不到了。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日渐坍塌的老屋和满院荒芜的景象,心中除了惆怅还是惆怅,眼角也禁不住淌下泪来。 而今,自己也成为了父亲,不知不觉人已到中年。看着孩子们一年年长大,不由自主地也有了心心念念的牵挂——孩子们在外能否适应环境,能否吃得好,天凉了是否记得保暖,出门路途中是否安全......我知道,孩子们就像小鸟一样,有一天终会伸展翅膀飞翔于广阔的天空,总不能够因为惧怕未知的困难而把她们囿于巢内。但是,那也得念念叨叨,将各种可能嘱托一遍又一遍,生怕遗漏了什么。<br>我也因此明白了当初母亲的唠叨,父亲的叮咛。 刚开学的一个周末,我和妻驱车到淅川去,给在那儿上学的小女儿带些必需的物品。小女儿从小到大一直在身边待着,初中三年也是吃住在家,这一下子离开家来到百十公里外的淅川,一个月才能过一个大星期,不知道女儿是否吃得消?在外面的餐馆吃饭时,我和妻试探着问女儿:“在这里上学想家不?”女儿抬眼看看我俩,道:“回去不还是那个样,见到你们,我还想什么家?”<br>听了女儿的话,我和妻相视一笑,顿时宽慰了许多。<br>是啊,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也因此在想,要努力健康有质量地生活,好让孩子们不再有像我这样的惆怅和遗憾,家的存在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