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城的前世今生

小老汉

<p class="ql-block">导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 阳城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中条山东麓、太岳山南麓、太行山西南端。沁河流经县境东部,最终注入黄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理坐标 地当东经112°01’02°至112°37°28°,北纬35°12°30°至3541’12°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域面积 县境南北长约54千米,东西宽约53千米,总面积1917.51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城县志》2015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阳城的前世,濩泽是绕不过的话题,关于濩泽的历史,就比较厚重和悠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根(阳城土话:起初;开始)濩泽并非叫濩泽而叫做雷泽。《史记·五帝本经》就有:“舜耕历山,渔雷泽”之记,只是后世许多人没有细研,把雷泽硬说成了是在山西的永济市南或山东的菏泽鄄城境内,这样以讹传讹让真正的雷泽“隐姓埋名”了很多的年份。连《辞海》都有点打抱不平了,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在雷泽目录下解释到“……古泽名……在今山西永济南……。相传为舜渔雷泽之处,实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至于山东菏泽不过是“因雷夏泽得名”的一个古县城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雷泽毫无疑问的就是被易名为濩泽的地方,后世的许多史料和学者都在不同的时期佐证了这一事实:《竹书纪年》·卷下记载:晋取玄武、濩泽(即雷泽,舜渔处);《墨子·尚贤》说:舜渔濩泽;《太平御览》《玉海》也都印证了这一说法;南梁学者沈约在《修竹弹甘蕉文》中更是明确无误地提到了雷泽即濩泽的概念;始建于北魏时期我国最高的鼓楼——临汾平阳鼓楼的东西南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其中“东临雷霍”的雷就指是雷泽也就是濩泽,霍指的是霍太山也就是太岳山的主峰霍太白,临汾城的正东门面对着正是太岳山和濩泽阳城。</p> <h3>       雷泽在远古的时候一个深山大湖,它的古址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在今阳城县城西三十多里的嶕峣山下。旧志云它不知其“广轮之数”,它的下游也就是现今县城的“鹫岭峰(东坡头)以西、走马岭以东、坡底以北、车辐山(今县城城墙以上)以南的地域,泽水可延伸至今县城西河乡,北部的酒庄、会庆村和东北部的清林沟”都是水泽一片。泽水沿南大河河道逆溢荡漾,一直蜿蜒迂回到董封乡的临涧、龙泉等地,那云山雾腾,山峦环绕,水流曲折其间,宛然是个深山里的江南水乡。</h3></br><h3>      雷泽的起始年代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上古的时候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从礁峣山和索泉岭旧石器遗址可知,在距今2.5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据《墨子》、《禹贡》、《穆天子》……等古籍和不同版本的《阳城县志》记载,早在虞、夏、商等上古时期,这里就不仅仅属于古王国首都的“畿甸”(郊区)更是早期的部落首领和国王活动频繁的地区。近些年,又有好事者把上古的河图洛书和伏羲氏推八卦和古雷泽联系起来,也许古老的雷泽周边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h3></br><h3>      大约在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汤王建国后不久,遇到了一场大旱,人民生活困苦。为了祈求上天降雨,商汤王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进行祭祀活动。商汤二十四年(公元前1594年),商汤王祈雨在雷泽的桑林,是时,“奏《大濩》之乐,蹈《桑林》之舞”。‌大濩乐舞是商代著名的乐舞之一,悠扬的“大濩”旋律弥漫在茫茫的雷泽湖上空,神秘的雷泽湖刹间像注入了重生的活力,乐舞竟然衍生出濩泽之名,于是雷泽被濩泽所代替,所以濩泽之名和商汤时的“大濩”的乐名是密不可分的,因“大濩”而有濩泽之名。于是,濩泽,作为地理名,是专属现在阳城这块土地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甚至于后来的泽洲也是因为濩泽而冠名的。</h3></br><h3>      春秋之前,这里是东山赤狄族皋落氏的散居地,狄族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史载,狄族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赤狄居南,崇尚赤色,着赤色衣饰,故称。其支系有潞氏、东山皋落氏、廧咎如、甲氏、留吁、铎辰等部,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长治县北及山西、河北、河南之交界地区。至今,在濩泽的边远山区(譬如云蒙山周边)依旧保留着萨满教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宗教仪式:是时,他们手持古老的乐器法器,用一种特殊的乐律和旋律邀请着四方那些凡人看不见的神仙,用“顶爷”(一种无法解释的人神对话的神秘场景)的方式,获取上天和仙人的指点,以此得到一种超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所以,理论上讲,正统的阳城人应该有着东山赤狄族皋落氏的血脉基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国语》记载:“周惠文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晋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败狄于稷桑”,大约在公元前660年,春秋时的晋国太子申生在稷桑(现在阳城的白桑乡)这个地方打败了濩泽周边的原住民东山赤狄族皋落氏,从此赤狄族皋落氏就正式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                 </h3></br><h3>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定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濩泽归入晋国所有;约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濩泽成为韩国城邑;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魏伐韩,取泫氏(现高平市)、濩泽”,濩泽始归魏国;公元前262年,上党太守以十七城投降赵国,濩泽一度归赵国管辖。公元前221年,秦国用10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大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并实行了郡县制,因为地处濩泽,故县便以濩泽县为名,县治就在今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泽城村,据说当时它“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城池坚固,街巷整齐,作坊齐全,一片繁荣景象”;</h3></br>                  泽城濩泽遗址“城墙岭” 泽城汤帝庙<h3>同时,在故县的北境芦苇河流域的芹池阳陵村置阳阿县,其管辖范围包括现今的北留润城和泽州的周村川底东沟下村一带。它们属于不同的郡管辖,濩泽属河东郡,阳阿属上党郡。<br></br></h3></br> <h3>阳陵</h3></br><br></br>       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为配合太行山区打策应作战,刘秀封大将邓鲤(关于邓鲤,生卒不详,由于资料有限,笔者没有找到其相关的资料)于濩泽城,置濩泽侯国,并以濩泽(现泽城村)为主营盘,以现在的南次营、北次营、东垠(营)、西垠(营)建立了四座军营,形成掎角之势,拱卫濩泽;封其石于阳阿为侯国。它们的郡属没有变。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设濩泽县和阳阿县。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废阳阿县。西燕中兴元年(公元386年)阳阿县复置并移至泽州大阳镇,至此,阳阿县退出故城濩泽的范围。<br></br><h3>       从秦行郡县制开始一直到南北朝的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六百多年,濩泽经历了几多的政权更迭但疆界基本未动,虽然期间也短暂出现了濩泽县和阳阿县并存的局面,但对濩泽县并没有多大的影响。<br></br></h3></br><h3>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的繁荣,急剧增长的人口数量已经难以让地处山区的泽城城所承受,人们开始寻求更为广阔更为富饶的地方来兴邦立业。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濩泽县城由原来固隆乡的泽城村迁移到车辐山上,也就是现今的阳城县城。据说,当时迁移县城的时候,风水先生看中了四块风水宝地:故城泽城、演礼坪上、北留和车辐山(现今县城),为了从这四个地方挑选出最佳的风水宝地,人们用古老的“称土法”( 这种方法在古代堪舆学中被广泛应用,具体操作是通过取等量的土壤,用秤称其重量,若重量达到九两以上则为吉地,五六两为中吉,三四两则为凶地‌。称土法的原理主要基于土壤的密度和承载力,实际上是考察地基的承载力,密实的土壤意味着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更强的稳定性,适合作为建筑的地基,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这四个地方的土壤进行了称重对比,最后决出车辐山土的比重超过了其他三个地方,是最适宜人类繁衍且更适合大兴土木营建新城的风水宝地。于是濩泽县遂移至濩泽下游“地势开阔、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的车辐山丘,也就是现在的县城所在地。</h3></br><h3>       车辐山,因当年周穆王巡游濩泽湖时,彩旗猎猎,车马辐辏,车辐碾压于湖畔这个鲜花遍野和点缀满山枸杞(车辐枸杞的药用价值堪比现在的宁夏枸杞更为珍贵)的小山上,车辐之名由此而来。 </h3></br><h3>       从故城泽城到车辐新城,从古濩泽到阳城县,勤劳的阳城人民开始营建自己新的家园,他们依山就势、夯土围墙,后又以砖石甃成,城开三门。是时的车辐山下是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勤劳的人们依山就势夯土围墙,烟树楼台出雉堞,濩水绕城喃喃细语,烟雾缭绕小城朦胧,远看极象童话里的城堡;东西街道条石铺就,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十字街熙熙攘攘红飞翠舞,小巷胡洞星罗棋布眼花缭乱。城中的文人雅士,或春光乍泄或雪雾弥漫从城中的开福寺坐上小船荡悠至对面的酒家口(今坡底村),喝一壶老酒,踏歌游湖于尽兴,想想那又是一幅多么恬静的田园山水画?那时的阳城是“十山九回首,三河绕城流,石门锁水口,街在城上头”,这哪里是人间小城,分明是天上人间。于是,“崦山耸后,析城拱前,沁水绕左,壑山雄右,冈陇之势,四面浑成”的车辐山便成了古濩泽阳城县的洞天福地,庇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h3></br><h3>       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濩泽分为东西濩泽,西濩泽县治在古濩泽今泽城,东濩泽县治在车辐山今县城设置。公元556年(北齐天宝七年)东西濩泽又归并为濩泽县,治所在今县城。<br></br></h3></br><h3>        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施政,为“改天下县名不稳”及天下县名“重名一百一十处”之弊端,濩泽因“用字生僻,读字不便”,濩泽正式更名为阳城。</h3></br><h3>        关于阳城之名来历众说纷纭,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这两种说法:明万历四十三年江西泰和人郭子章撰的《郡县释名》山西省卷下:阳城,“邑志云,今县治古阳陵驿也,县名以此”,取唐在濩泽地域设立的“阳陵驿”的“阳”字作为县名;另一种说法是,因阳城地处“太岳山之南,山南为阳”故名。我原来倾向于《郡县释名》的说法 ,后来看到古代人们在总结地名来源及地名地域分布规律提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以及“上平曰原,下平曰隰”的说法后,觉得阳城之所以阳城,应该是濩水之北,太岳之南的缘故。至于《郡县释名》的观点,我觉得不过是后来学者捕风捉影的说法而已,不足为据的。至此,阳城命名正式开始。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到五代后唐用光元年(公元923年),阳城又改复为濩泽,但也仅仅一百年时间,濩泽又被阳城所代替。历史上,阳城也曾经短暂的叫做勣州,史载:“阳城,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十一月升为勣州”,到了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仅不到四十年时间,又把勣州改为阳城县。至此以后,阳城县的冠名一直沿用至今未曾改变。</h3></br><h3>        有一种观点说,阳城县的历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说阳城的历史不说从旧石器算起最迟也应该从秦汉立郡县制开始,就像中华民族洋洋五千年历史,不能因为首都的变迁或国号的不同而隔断历史的延续。从濩泽县到阳城县从秦汉时期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阳城县最少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这点是不容置疑的。</h3></br><h3>       一部阳城史浓缩着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从秦唐汉武一直到现在的歌舞升平,从古老的郡县制、州郡县制、到现在的省县乡制,阳城县这个古老的县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虽然有着眼花缭乱的县治归属,但有着阳刚之气的阳城之名替代濩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说阳城历史悠久,有着古风古韵的风情是一点不为过的。<br></br></h3></br><h3>       明代之前,阳城是依车辐山夯土筑墙,明代开始人们用砖瓦筑墙,以石为基,拿砖修缮城墙。从明景泰初(公元1450)开始到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的四百年间,有史记载的就有十一次修缮增补城墙的活动,虽然其目的不外乎抵御所谓的“兵荒马乱”和因水患造成的城墙坍塌,但无意中也造就了“烟树楼台高于雉堞”的形胜大势,阳城县也因此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依山而建的墙上城,记住,是全中国唯一的一个罕见的墙上城。至此,阳城的城墙基本定型,城墙周长2200米,最高处达30米,最低也有10米。共有三门:东门是“惠元门”,其顶建有榭;西门曰“丰泽门”,其上建有亭;南门名“蔚文门”,其高建有楼。北城无门建有阁,唤作“拱极阁”;天王台(现天门头)城墙上还有“望远楼”。 阳城城是东南低,西北高,南北窄,天王台(天门头)为其头,西城里(现西关村)为鸡冠,东关村似其尾,崇薰里(现南关)鸣凤村(俗称后沟)为其两翼,车辐山间红花柳绿点缀,阳城又像一只展翅翱翔的花花凤凰,所以阳城也有“凤凰城”之别称。</h3></br><h3>       公元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阳城,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1942年7月,中共晋豫区将阳城县分为阳城(南)县和阳北县,同时将阳城沁河以东、晋(城)韩(城)公路以北地区划归晋(城)北县,以南划归晋(城)南县(晋沁县),统归晋豫区管辖。1945年4月14日阳城解放后,两县撤销建制,恢复阳城县建制。同年9月,曾一度划归晋北县,晋沁县的阳城沁河以东地区复归阳城。1958年10月,阳城、沁水合为阳城县(治所在今阳城县城)。1971年5月,县境北部羊泉、芹池、寺头3个公社划入沁水县,沁水县的潘庄、郑庄俩个公社规划阳城。1972年,阳城县又恢复原貌至今。(未完待续)</h3></br><h3>参考书籍:《阳城县志》1994年版</h3></br><h3>                 《竹书纪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h3></br><h3>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h3></br><h3>                 《烟树楼台出雉堞》王家胜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h3></br><h3>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 中华书局 2021年版</h3></br><h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版</h3></br><br></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YkoezgPXF7qANijxwxwA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