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走,回乡里搭个窝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走,回乡里搭个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荔这个神奇的地方,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实质分的不是很清,发达的交通、便捷的服务以及商贸的遍及,让“县穷民富”特性进一步升华,缩短了城乡差别,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然凡事总有差别,城有城的优势、乡有乡的好处,在于个人感受,也在于个人感情,更在于个人感悟。这不,有好多人年龄稍大就心心念念往回走,谋着在乡里搭个颐养天年的安乐窝。</p> <p class="ql-block">  封建社会有个词汇叫“告老还乡”,指的是各级大小官员,卸任后一般都会回到故乡居住和生活。在古代,这是惯例和制度,政治上讲是避免再干政和减少朝廷吃住等方面的负担,文化上讲是圆一个宗族观念、功成身退的精神寄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园情思是凡人永远都走不出的圈。现如今,没有了退休之后何去何从的硬性规定,人们各取心上爱,“有情怀没条件的”寄居他乡,“没情怀没条件的”遥走异邦,相比于市县框框内走也走不远、离土不离乡的绝大多数,“有情怀有条件的”我们更容易把“叶落归根、回归生养自己这方沃土”的梦想变成现实,造就乡党们眼羡心慕的“乡愁归处,梦中故园”幸福所在。</p><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时候,国家九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引导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和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我的家乡我建设”,其实是个老话题,建国这75年来鲜活生动的实例数不胜数。1957年,“将军农民”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后,和家人回到家乡江西莲花县桥头村,带领乡亲们建设家乡卓有成效;200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卸任后,回到家乡湖南岳阳县西冲村,养猪种菜建沼气,帮助乡亲提升生活品质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也不少,曾任渭南市政协主席的王杰山乡贤,退休后回到家乡段家镇打虎村,传播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颇受乡亲们赞誉。近期翻看朋友圈发现,一位在城里打拼多年的成功人士也回到了乡里常居,正能量宣传的抖音作品发个不停,让人不禁频频点赞。</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叶落归根、重返田园,可谓人之常情。乡里乡亲早年离家,或学、或仕、或商、或工,异地他乡辛勤打拼多时,及至年长,历事渐深,方悟出尝尽艰辛磨平坎坷后宁静与淡然的可贵。且不论辛苦奔波,事业成功与否,功成名就与否,潜藏灵魂深处的思乡之情总也挥之不去。草木轮回,情怀归依,是对故土眷恋的精神追求,也是退而回乡发挥余热的精神需求。几乎个个人身上,至今保留着乡土生活的经历与乡土生活的习惯,乡村里尚存的老房子、“一亩三分地”和亲朋好友,一直是他们强烈的念想,乡村自由、缓慢的生活节奏,对他们来讲再自然不过,回归生养之地也便成了自然而然的轨迹。只是,乡亲们眼中心中有经验、有能力、有情怀的返乡“能人”,客观讲本事大小因人而异,任何盲目的夸大和高估既不现实又极害人。理智而言,到啥时候乡村建设的主体始终都是在乡农民,奔着安享晚年而归的退归人员充其量只是“客体”,况且夕阳虽好黄昏近,期待这些配角再造一番惊天动地的新业绩确实有些勉为其难!</p><p class="ql-block"> 人退休了,身体尚可,回乡发挥余热在情在理。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医生相比,行政干部的优势体现在知识文化、广阔眼界、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等方面,他们最大的价值是智力回归。城市退休群体返乡,破除了歧视乡村、乡村衰落的观点,让乡村价值重新回归了社会大众视野。长时间受城市核心价值观影响,农村传统习俗、优秀文化缺乏深度挖掘、弘扬和传承,退休人员返乡“帮忙不添乱”,能够很好地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这点我深有体会。把老家收拾停当一年来经常回去小住,其间多次接待文朋诗友在“大荔小民文化工作室”活动基地交流采风,巷院里的乡亲们也积极融入并踊跃提供创作素材,一位诗友籍此创作还获了个全国奖项。舒心、舒畅、舒服的乡居环境宜居宜业宜学,大家谝闲交心、增长才识、受益匪浅。每次回去常有乡友开我玩笑,说是“这城里人多少还有些用处,你看再不见那些打着免费体检、免费安装光伏的骗子到村里来咧!”也真是的,有了乡居这个平台,城乡贤士面对面各取所需,在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精神文明以及帮助群众免遭损失等方面多少还是有所成就的。</p> <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老大回”,温暖而可行的选择。政策层面有支持和保障,加上叶落归根的情结、青山绿水的生态,适时回乡搭个窝,身安心安,力所能及地为乡村繁荣再做贡献,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1971年生,陕西渭南大荔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曾任职大荔县地方志、融媒体、宣传部、文联等宣传文化部门。编纂出版“大荔县志”系列、“美丽大荔”系列、“小民看大荔”系列人文丛书20部,计400余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