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前,我的家乡河北涿鹿黄土坡村是种植大麻的大村,大麻属于一种农作物,一公顷大麻释放的氧气相当于25公顷森林释放的氧气,它色香味浓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p> <p class="ql-block">村里每年种植大麻的面积在百亩以上,因此修建了三个大麻潢塘(池塘),分别是东麻潢塘,西麻潢塘和南麻潢塘,其实麻潢塘就是用来沤麻的大水坑,它和碾子一样,是农耕时代一个村庄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麻是生产队日常劳动生产和家家户户生活上离不开的一种经济作物,生产队除了成片的种植大麻外,还要利用在剩余的田间地头,小渠沟上都种上大麻,大片的麻种的很密,杆高叶茂,微风吹摆着绿油油的麻叶须须蠕动,波浪翻滚,就像一片绿海,麻杆长的很直,长到两米以上开始分叉后,就出穗开花了,等到麻杆开花时,也就该收割了。</p><p class="ql-block">社员们把收割的青麻一梱一梱的放进沤麻塘里,横一层竖一层地摆在水里泡起来,为了避免大麻漂浮出水面,顶层上面压上木板和石头,在炎热的夏天里,水被太阳晒的温度很高,经过二十多天时间的泡晒发酵,大麻在水里就沤好了,麻杆由绿色变成了白色,捞出麻时,人们将麻杆上的泥浆清洗干净,然后摊放在水塘堰上凉干打梱,最后按每户的人囗分散给各家,等到农闲时人们开始扒麻,把扒好的麻皮再交到小队保管员那里,凭着交麻的质量和数量给予工分酬劳登记。</p> <p class="ql-block">麻是当时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农资,马车上的犁套要用麻绳,捆挷的刹绳更需要上等的好麻,各户家庭更离不开麻绳的运作,生产队每年春耕前,都要顾上麻绳匠来纺一匹麻绳,剩余的大麻也可以卖给合作社,也算小队的一笔收入。</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大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穿的布鞋,自做的鞋底都是用细麻绳缝纳出来的,妇女们晚上点着煤油灯,拿上拨拉锤就开始转上了,拨拉锤是用木头或者牛骨头制作的,可能是牛腿上某个部位上的骨头,很有沉重感,先用一根麻皮筋掛在拨拉锤的勾上,用手在锤下面一拨拉,小锤就转起来了,麻皮筋就上劲了,转一段之后,续上下一段麻皮筋,把上好麻筋的这一段缠在骨头棒上,等骨头棒上缠满了麻筋,再倒下来挽成团,然后两团麻筋合起来再拧成绳,缝纳鞋底的麻绳就打好了。</p> <p class="ql-block">战争年代,解放区妇女们用麻绳纳鞋底做军鞋,献给边防亲人解放军,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给,传承了一段美好的佳话。</p><p class="ql-block">妇女们白天下地干活,利用晚上时间纳鞋底,在麻油灯下往往干到深更半夜,麻绳打的又长又细又紧,缝纳出来的鞋底花纹均匀有致,结实耐用,又有技术和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记得七三年我随部队在云南时,母亲从遥远的老家给我寄去两双黑色东芯绒布鞋,鞋底就是母亲用麻绳一针一绳缝纳的,看到寄来的新鞋心情无比的激动,激动的是母亲时刻掛念着儿子的吃和穿,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缝纳两双鞋底要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功夫才能完成做好啊,太辛苦了,两双鞋我用了一双,另一双送给了我要好的战友。</p><p class="ql-block">可怜天下父母心,千里送深情,至今我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塑料胶底和各种皮底替代了麻绳鞋底,生产队也不种大麻了,麻潢塘也成了村里的一景,水塘里的水也变的清凉干静了,成为了孩子们的游泳池,有一年,记得还养起了鱼,麻塘也散发出了新鲜空气,改变了四周的环境,麻潢塘还是集聚人气的地方,到了夏天人们便会来到麻潢塘堰边上的大榆树下乘凉聊天,冬天结了冰,就变成了孩子们的滑冰场。</p> <p class="ql-block">如今麻潢塘和大麻己成为过去的历史,现在麻潢塘也被填土变成平地,成为了老年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和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