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小巷人家》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三个家庭的故事:庄家、林家和吴家,在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中,各自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巷人家》是一部年代剧,同时也是一部群像生活剧。</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该剧,不仅其年代与我们成长的岁月相同,其剧情我也能从中找到我家生活的影子,很多剧情,好像不是在荧屏中演绎,而是在复制粘贴我家的过往。下面我想从中提炼几个辞说道说道。</p> <p class="ql-block"> 重男轻女</p><p class="ql-block"> 你看庄家,庄超英父母,唯一的女儿从小到大一直睡饭桌,上山下乡牺牲的也是女儿,这还不算,他们还算计下一辈唯一的孙女庄筱婷,吃饭不让她上桌,为了他们的孙儿们有庄超英辅导,就牺牲庄筱婷,美其名曰是帮着黄玲带带,其实是剥夺她学习和睡眠时间。他们认为,女娃嘛,总不是人家的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家境中。读初中时,老家的教学环境太差,我就央求父亲帮我转到我镇重点中学———柳山中学,父亲真听进去我的话,亲自去柳山中学考察,结果,转过去的是我三哥,等我三哥在那儿读不下去,才勉强将我也转过去。我公公是一个非常通达慧明的老人,但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是深入骨髓。那天,他老人家给他的心头肉孙儿(小叔子已故的儿子)买了一个篮球,长侄儿五岁的我女儿想争着玩玩,哪料小侄子跑过去就把我女儿后背咬了一口,当时正值夏天,后背都被咬破了,我的女儿哇哇大嚎着去找她爷爷(我女儿被她奶奶驯化过,是弟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结果是她爷爷愤然朝我女儿吼道:“哪个叫你让他咬的?”当时的我,真很无语。至今,那个画面还鲜活如昨。</p> <p class="ql-block"> 厚此薄彼</p><p class="ql-block"> 《小巷人家》庄家二老太偏心小儿子庄赶美一家了。二老的房子给二儿子一家住,给他们做尽家务,自己的工资补贴他们生活不算,还总是费尽心机搜刮大儿子来贴补二儿子。一旦二老有点点头疼脑热,那必须是大儿子儿媳前来照顾,理由是,你是家里的老大,孝敬老人照顾弟弟妹妹是长哥长嫂的应尽的职责。只要有点机会,就往大儿子家塞他们小房的孙子,不是要庄超英辅导,就是要庄图南帮着补习。真是爱屋及乌,不仅偏心二儿子,连他们的孩子也偏爱。一盘西瓜,看到外甥向鹏飞要拿好的那块,赶紧挪盘子,拿走好的给振东振北。姑娘女婿从遥远的贵州回来,生怕分了小儿子的一杯羹,赶紧恶言相向,蓄意驱赶。这样的老人,看得真让人忿忿然。</p><p class="ql-block"> 等静下心来细想,既然十个指头都有长短,老人偏心也属正常。说来我父亲已经仙逝三十多年,但他偏爱我二哥跟庄家二老一样,每次看到二哥 ,眉里眼里都写满笑意,不管二哥做什么,他都赞成,还倾其所有支持。二哥想读书,读,一直读到不想读为止;二哥想学泥巴匠,好,带到宜昌找最好的师傅带;二哥想捕鱼,行,马上买小船渔网鱼鹰……二嫂进门后,接连生三个女孩,心底不知道多重男轻女的父亲每次下班回家,自行车一架,就径直到二哥家转悠。哪怕大嫂连生三个儿子他因不喜欢大哥也总是冷落大哥全家。等我后来考上师范后也有点偏爱我,当然是相对我姐姐而言。说来那事有点玄妙。父亲是胰腺病发作到仙逝一个来月的时间,高大壮硕的父亲临了是骨瘦如柴,且嘴角不停溢出黄色秽液,我的父亲一辈子爱干净,我怕污染他老人家的寿衣,就一直守在他的枕边擦拭,姐姐怕我受累,就想替换我,奇妙的是,他一靠近父亲,就呕吐得一塌糊涂,言说是父亲的口液熏的。我其实是一个胃浅闻不得半点异味的人,但陪在父亲的棺材边,我用心一点点擦拭,直至盖棺为之,我都没有觉察出半点异味。为此,姐姐念叨多少年,说父亲偏心,死了都要老幺(我)守在身边而见不得她。</p> <p class="ql-block"> 攒足底气</p><p class="ql-block"> 《小巷人家》中黄玲因庄家人强要将向鹏飞借居她家时怒怼庄家人的那句“我宁可离婚,也不会让步”太让人解气了。一向受庄超英愚孝影响的她为了儿子图南高考不受影响,第一次跟庄家人叫板,除了告诉我们为母则刚之外,我觉得是她自己攒足了底气———她不仅经济独立,娘家也很富足,她能也足够养活自己的儿女。再看宋莹,她为分房大闹棉纺厂,她为邻居不苟行为敢怒骂王勇,那也是她有底气,她要房子是她自己做好了自己,不仅能干,而且吃苦耐劳,她争取她应得的。所以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底气。她敢跟邻居王勇对干,那是她知道,她的爱人林武峰就是她的底气。你看,后来林武峰不是用堵出水口不声不响地制服了小市民王勇吗。</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我就想起我跟我婆婆的一次对话。我公公婆婆一直独居在他们的小居里,二老虽年迈,但都能自理,一直以来我认为他们很和谐,哪知,那天,我婆婆跟我说:“要是哪天我不见了(自杀了),那一定是你爸逼的。”“哦?”看到婆婆说话时戚戚艾艾的表情,我大为惊异。因为我公公是一个儒雅且谦恭的老人,怎么会?婆婆看到我满是疑问的眼神看向她,“我只是说了他乱花钱,他就说又不是花你的钱,你说气人不气人。”看我婆婆说那句话时眼角唇边都还火花四溅,我不禁想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公公是退休干部,婆婆没收入)还在为自己的经济不独立而心虚,看来,真的是经济独立人格方能独立。</p> <p class="ql-block"> 每次点开荧屏看到《小巷人家》里的宋莹张扬率性地在故事情节里穿行,我都会回想自己的过往。在单位里,只要看不惯,我从不藏着掖着,敢跟领导叫板。但只要我愿意做的事,也从不畏缩。记得那时学校发补助,往往是一本账单里到处都是领导们的名字,我们普通老师翻半天才能找到自己。我看着很心塞,于是,我就拿着那本账本跟主管领导说:往后发补助,你们尽管自己发自己的,不要跟我们老师们混在一起,免得打消我们的积极性。说完不忘把那本账本摔在那领导面前。搞得那位领导过后在别人面前说“王XX,什么时候把学校领导放在眼中。”现在回想,那时我敢那么做还是自己底气足:多年带快班,且成绩还不错。还有,我爱人也是随时都能给我兜底的人。记得那日,我骑着我的小小摩托车赴闺蜜约,结果半路摩托车不干了,我当即扔下车就走人,只是电话爱人:“你给我买的什么破车,骑着骑着就不动了,在幸福街口,你看着办!”那时,无论发生大事小事,回头,爱人总在身后。那份底气,真足!后来为了方便,我调至家门后的文源学校,大概可能老师们觉得我的学养还行,大家起哄邀我上作文大课,就是全年级学生都参加,全校的语文老师参与的大课堂,我竟然毫不犹豫就应承了,而且一上再上,今日回想,大概这么些年我攒够的书卷气给我的底气才能让我在那样的场合挥洒自如。</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想评说《小巷人家》远不止以上说的,如:庄林两家协调的邻里关系真的把南朝人宋季雅高价买邻的意义落到了实处。黄玲跟婆婆以及丈夫的较量真的很好地诠释了家是谈情而不是说理的好地方。庄家孩子跟吴家孩子最后的前程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父亲的角色多重要……好艺术作品就是这样,不仅让人警醒,让人深思,还让人回味,如《小巷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