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之声

康乐谷

编者按:<br>  《沙场点兵》篇章追踪王克曼从军三十二年来的行伍足迹,限于篇幅仅从部分获奖军事论文和影视作品来看,就显示出王克曼谙熟兵法、善于统兵的军人素养和儒将风范。这里《沙场点兵》美篇信息交流摘要,请您欣赏。 <b>王克曼:</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美篇百集》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各位好友的指导下,《作品选集》在内容上、结构上、编排上、技术上、思想上会有所创新。 讲几点看法供商讨: 一是《作品选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作品,美篇内容包括与作者相关的同学、同事、战友及创作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二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功能和优势,孟庆泉主编的《美篇百集》已展示美篇创作成本低、周期短、互动性、时效性强、容量巨大、传播广泛,既便于交流、修改、补充、调整,也便于各艺术门类的转换和链接。 三是制作《作品选集》的主要目的,正如纯进所言共同谱写人生。通过作者的经历和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总结人生、研究人生、感悟人生,以便给人们留下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陈步云:</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五个题目主题明确,边界清楚,我认为很好 。建议美篇专集完成之后 ,把它们从电子文件转为纸质文件以便长期保存。办法是对《美篇》按页面进行筛选,合理取舍生成新的文稿,或可分成上中下三集,再由美篇打印技术转为纸质专集文件发行。<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b>吴新明:</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篇追寻了王克曼同志从军三十二年来的行伍足迹,经过孟庆泉加工,编辑成美篇,仅部分获奖军事论文和影视作品,就展示出王克曼同志熟读兵法、科学统兵,凸显出他的儒将风范。广东省委某领导观后有感而发、欣然命笔,为他题写“沙场点兵 荧屏布阵”的牌匾,这一高度浓缩的艺术评价,成为他的点睛之笔和一生的闪光点。<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陈玉平:</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同意晓星的意见,沙场点兵和荧屏布阵是克曼同学工作的两个主要阶段,是亲身的经历。放在前面也是合理的。 另外再谈点感想,我认为咱们这项工作很有意义,王克曼以他的凝聚力把我们班的同学们紧紧聚在一起,几十年来我们有幸见证了他取得的成绩。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他却是时时事事都发出光彩,令人敬佩,应该有个总结概括。出色的人生不只是因为有聪明才智,更是有人格魅力,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在编辑工作中,班里各位大师各显神通,付出努力,展示才华,令人敬佩和感动。文章中的前言及文字部分写的不错。<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克曼年轻时的三个兴趣爱好与后面的发展很有关系,我认为是为后来不服输的坚强性格和有勇有谋的处事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就了他的事业。“沙场点兵,荧屏布阵”的提词太贴切了,提得有水平。我感觉他的人生很有意义,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得完美做出精彩,进入还比较熟悉的沙场,可以威武点兵,进入了比较陌生的荧屏,又可以精彩布阵。有理由相信,如果选择其他领域,也同样会干得很出色,主要还是人的因素。<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b>宋纯进:</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编辑部再次深入的创作是我们班友谊的深化,也是军工一代人的精神的继续。受到何晓星、陈玉平意见的启发,除了对美篇结构的考量之外,对克曼的事迹,才华之外,也应该对克曼人格魅力,同学校友间的凝聚力和在军工魂的继承方面,作一归纳。美篇对我们的回忆,对同学感情的联系,也是对现代社会作一贡献。同意晓星的修改建议,加入“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给人们留下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 ,此生足!”。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无私的献身精神。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何晓星:</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同意吴新明同学的意见,总篇结构方面将“沙场点兵”和“荧屏布阵”作为第一、第二分篇,这样同美篇的主题更加契合。“沙场点兵”补充意见:王克曼的一生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功呢?据他自谦地说,是因为有了三个幸运,对此我们应该理解为: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他用艰苦卓绝的努力迎接了挑战从而抓住机遇。在学生时代,他出于热爱,就潜心研究军事学术,栽下了日后成功的树苗并浇水施肥。在32年的戎马生涯中,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从战士、基层干部到部队及院校主官,他的人生之树茁壮成长,焠炼成为一个优秀军人,焠炼成就了一个成功者的基本条件、必备素质、思维方式、关键环节。这棵大树开出了灿烂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一个文化经济大省的广电系统,他凭借军队锤炼的厚实功底驾驭着体制改革的大船,闯过激流险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他亲自参与创作许多影视艺术的精品佳作,人生之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收获了累累果实,达到了事业的高峰。<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孟庆泉:</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晓星的意见很好!陈玉平替我们说出了心里话。<br data-filtered="filtered">《沙场点兵篇章》共选用已制作的九集美篇,还要制作一集《军事论文》。这些美篇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请各位统一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包括内容、格式、背景音乐等。每集还要编辑内容提要,战友点评,这就是整个篇章的架构。美篇的完成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何晓星:</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因时间关系,《军事论文》我粗略地看了一遍。因本人水平有限,远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精髓。仅谈一下粗浅的体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创新和创新公式。这些论文水平之高,特别是在学生时代就达到那样的高度,令人钦佩。我觉得这些论文都贯穿一个共同特点:创新。您是遇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许多新东西,动了非常多的脑子,找到了规律和方法,解决了问题,从而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就是创新。有这样一个公式:创新等于兴趣+学习+专注。以下分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中,许多人对当时的“政治”感兴趣,当时搞数理化专业知识也没有条件,不少人无所事事,但克曼不仅用心看了许多军事方面的著作,而且将有关的“军棋比赛”、“体育比赛”等,都从军事学的谋略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深入研究。他喜欢动脑子思考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军事问题,越看越喜欢,越喜欢越看,这样就产生良性循环,培养了自信和兴趣。从军后虽然具体岗位有些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如高炮导弹部队的合成指挥,部队安全管理问题,指挥院校的教改,防空作战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等,对于这些新问题如何去解决,都是他非常感兴趣的,也是实践中很需要解决的,他都深入研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3.学习。他创新的过程,就是非常努力学习的过程,他学基础,如哈军工时代看了许多军事理论和历史著作,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理论功底;他成功的法宝是“学习-实践-总结”,他针对实际问题学,这方面他看了许多文献资料,以下军棋为例,他可以一晚上不睡,思考作战方案,绘制作战地图,从“游戏”里面认真深入地研究军事和哲学;他从成功和失败,自己和别人,理论和实际中大量吸取营养,从而不断认识问题的规律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学习不是盲从老师和书本,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主见地自主去学,经过分析消化,从而真正形成自己的新东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4.专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学习的专注,针对一个问题,一以贯之,非常专注地深入学习研究,不搞清楚问题的规律,不解决问题,不形成新的思路,绝不罢休,他的每篇论文都是这样专注学习的成果。二是兴趣的专注,他对一个领域或专业,长期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有利于不断积累潜能,遇到问题能及时发挥;而一旦客观条件变化,就能在原来的兴趣基础上,产生新的兴趣,从而迎接新的挑战。他后来转业到广东省广电系统,正如他说的,在长久形成的军人素养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在部队的理论成果(比如安全管理在广电系统安全播出取得重大成效),特别是首创将省地县各级广电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强大合力,从根本上扭转了境外电视长期垄断广东省电视市场的被动局面,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顺利地完成了从沙场点兵到荧屏布阵的华丽转身。专注是长期保持一种主要兴趣和学习能力,心无旁骛,久久为功;但又不是固定僵化,在客观条件变化时,既做出适时调整,不断吸取新的营养,又发挥原来长期积累的潜能,这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专注。我的体会很粗浅,他的论文和军工回忆,真是肺腑之言,富有启迪。<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王克曼:</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晓星是位有理论有思想的人,以上分析很深刻。我的幸运与兴趣有关,从小爱枪、中学爱体育、大学爱下棋,这些爱好又引起我对军事理论、哲学思想的浓厚兴趣。军工大量空闲时间,我是以“兴趣”为牵引系统学军事理论和哲学思想,并结合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思考。为学习哲学,掌握辩证法的精髓我曾大量收集关于中国乒乓球队、中国女排的资料,详细分析中国乒乓球队常胜不衰的根本原因和内在规律。军工时期的自学方法影响一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所以我常讲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哈军工时期形成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韩立拓:</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克曼同学在哈军工时期和我同住一室,他酷爱军事哲学,还坚持体育锻炼,是个干大事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干得有声有色。为他的成功点赞!<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陈步云:</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晓星从理论上对八集美篇作了系统性分析之后,归纳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创新公式:创新=兴趣+学习+专注。这是创新公式,也是成功公式。从个案推导共理,《作品选集》对社会以及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庆泉同学用起跑、续跑、冲刺比喻成长三阶段,从时间角度和逻辑原理上解释了成功的三过程,从而揭示了内在的关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读了克曼的文章,更多的是从哲学的高度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充满了唯物辩证法。记得还在学校的时候,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了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锤炼,变得越来越成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和辉煌。这告诉我们,年轻时学好哲学,一生中运用哲学,是创新和成功的首要条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觉得晓星分析得深刻、准确,总结得真好,不但是那个时代人的成功之路,也是当代教育界,科学界应该重视之路,克曼唯物辩证法学习得好,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在军事和媒体不同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善于创新之人必然是在知识兴趣的基础上+善于学习+专注+坚持,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这是成功之路。<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孟庆泉:</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军事论文选》收录了克曼不同时期的八篇代表作。时隔24年至50多年,没想到这些文章在制作过程中还引起群友的极大关注。初步统计《军事论文》整篇阅读量超4800多人次,点赞为139人。这些数字还在上升。第一次系统制作军事论文集美篇,实际效果,意想不到,这一现象值得研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吴新明:</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作者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军事论文》选录他不同时期撰写的8篇代表作,其中哈军工时期的2篇;部队时期的4篇;学院时期发表并获一等奖的2篇。 这些文章是他长期研究军事理论和哲学思想,指导军事斗争实践的结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是厚积薄发思想认识的升华。通过8篇文章,从理论层面反映作者成长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1987年他组织部队和院校有关人员,首次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数学理论结合兵器射击原理和战术原则成功研制“作战指挥辅助决策系统”。1994年他组织高炮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军事管理教研室,结合长期积累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联合研制“安全预测系统”取得重大突破。他的获奖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含金量。10年之后,在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作为安全播出第一责任人,运用在院校研究的“安全管理理论”指挥全省120个单位的安全播出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国家广电总局给予高度评价,特将一等功指标下拨给南方传媒集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回顾军旅生涯,他深深地感悟到:“学习、实践、总结是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要重视知识积累、实践积累和认识积累,积累越多,悟性越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是一切成功者的必由之路”。<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宋纯进:</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篇章的编者按写的比较好,联系军工学子成长的经历 ,体现了哈军工“强军报国、忠诚奉献”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对军队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同学的友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对后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陈步云:</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沙场点兵》将原来的八集扩展为十集,丰富了内容,很有必要,《沙场点兵》是《作品选集》的重点,现已基本完成,建议将它送到打印公司去做下一步的试验,以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其他各美篇,待本美篇在和打印公司合作取得了成功的转换经验后再决定下一步动作。<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王克曼:</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篇章通过10集美篇,艺术再现作者32年军旅生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作者成长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在布局编排上釆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横向从实践探索、理论思考、艺术创作三个方面安排十集美篇。纵向分三个层次深化美篇内容。 本篇章内容丰富,既有历史回顾、实践总结,还有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为研究历史、总结人生,充分发挥美篇的互动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每一步都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团队智慧,从主篇的前言、分篇的编者按,子篇的内容提要和后期的信息交流等方面对作者的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把历史回顾和理论思考结合起来,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考。<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陈步云:</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为孟大师辛苦劳作完成沙场点兵篇章点赞!为王克曼同学卓伟之才三十二年军旅生涯功勋卓著点赞!我的点赞被誉为金句,不才感到非常之荣幸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句偶得非吾功,</b></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缘自同窗会赞同:</b></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不只大师创美篇,</b></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更因作者真英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吴新明:</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步云同学韵</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赠王孟两兄</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锤炼金句非己功,</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缘自同窗意相通:</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孟师妙笔点金睛,</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皆因彭城出英雄。</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韩立拓:</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赞同各位同学对庆泉的美篇,克曼的军事才能的评论。为他们二位点赞!<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孟庆泉:</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感谢同窗好友的点赞。陈步云的金句成为众老友一致采用的经典语录,他不愧为本篇章的首席顾问!<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王克曼:</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五十多年前我在哈军工曾认真地阅读了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回忆录,书名为“回忆与思考”。书中有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军事指挥员的成长,连长、团长是军队中最关键的岗位;二是培养优秀的指挥官应实行部队与院校任职的轮换制度,使他们具有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提高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五十年来我感同身受,朱可夫元帅通过回忆与思考得出的结论,体现了军事人才成长的规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65571编辑部 </b>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