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接踵山塘街(春花秋拾之十二)

江山匆客

  早就知道苏州七里山塘街,也看过不少网友发的视频和照片。看得多了,老实说,对这个红火的打卡地,我已经提不起多少兴致,主要是因为那里人满为患使我心生恐惧。人一多,行动上很大程度上几乎是被“推”着走,心情上夸张点说,甚至有点被无形地裹挟的感觉,更不用说拍照片了。<br>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凑合拍吧。可是,你刚端起相机对焦好某一点,镜头前突然就会闯进一个人头来,那毫无感觉的人头刚刚消失了,接着另一个帽子又遮挡了镜头,相机没被碰掉就算幸运了。你说还有拍照的兴奋劲儿吗?这是其一。    其二,拍照我最怕悬挂得到处都是的红灯笼,横成排、竖成串、满街一大片!大概是自从老谋子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然后,很多景区就像患上了烈性传染病一样,呼啦啦全都挂起来红灯笼,而且越挂越多,终至泛滥成灾,搞得景区天天像过年、娶媳妇似的。就连应该保持古典雅致风格的园林庭院,也未能躲过这种病灾,个园就是一例。这次我去了个园,为避开红灯笼,竟然没拍好一张片子。   不过还有例外,幸运的是留园好像具备红灯笼病的免疫力,那里没有不该有的红灯笼乱挂的现象,六面木架宫灯也悬挂得宜,为庭院增色不少。下期美篇我将为您展示留园的雅致。说回来,我看山塘街就是患了红灯笼病,镜头很难躲开。为尽量不让红灯笼出镜,像在很多地方一样我选择了只拍店铺的门面和内景。至于视野稍宽的片子,就不能幸免了,我凑合着拍,你凑合着看吧。   我并非排斥灯笼,也并非一概反对在旅游景点挂灯笼。相反,对于作为民间手工艺品精华的灯笼,从小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例如过年了家家户户挂灯笼的红火温暖,元宵节的舞龙灯的热闹场景,以及后来参观过的各种灯会,都是令人难忘的。发源于民间的中国工艺品灯笼,在全国基础广大而深厚,南北各地都有富于本地特色的灯笼品种,形状各异,大小悬殊,五颜六色,创意丰富,可以说是一个繁茂璀璨的星空。 <p class="ql-block">  我曾跟朋友闲聊,设想如果各地旅游景区根据所在地区的传统民俗,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选挂本地特色灯笼,那该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景像啊。曹雪芹曾批评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错误倾向,其实对于任何艺术品及跟艺术相关的领域,都是崇尚独特和创新的。最应避免从众跟风和媚俗,那是没出息没出路的行为。我是衷心希望景区多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点功夫,多为游人提供审美层次更高一些景致,尽量减少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起码要对得起游人的门票钱,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p><p class="ql-block">  摩肩接踵已经是不得已接受的现实,但愿不再受被迫“欣赏”用富有弹性的小锤捶打三寸金莲的恶性刺激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感 谢 光 临</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