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治事(6)王后家族的兴亡概率

槐树风

<p class="ql-block">  凡关心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个黄炎培,做过清末举人,做过同盟会员,也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但让他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窑洞对”,提出了历史上一家一国兴亡的周期率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国历史上不乏明白人,对一家一国兴亡有清醒认识的,代有其人。话说汉章帝去世后,年幼的皇太子刘肇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史载:</p><p class="ql-block"> 【纲】太后临朝。【目】窦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诏命;弟笃、景、瓌皆在亲要。崔骃以书戒宪曰:"《传》曰:"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富贵而能不骄傲者,未之有也。昔冯野王称为贤臣,近阴卫尉克己复礼,终受多福。外戚所以获讥于时,垂愆于后者,盖在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不足。汉兴,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书》曰"鉴于有殷",可不慎哉!"</p><p class="ql-block"> 文白对照,这一段译成大白话,也照搬如下:</p><p class="ql-block"> 【纲】窦太后临朝执政。【目】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对内主持机要,对外负责宣示诏命;他的兄弟窦笃、窦景、窦瓌都居显要地位。崔骃写信给窦宪劝戒说:"古人说:"生下来就富有的人骄气,生下来就尊贵的人傲气。'生下来就富有尊贵却能不骄傲的,从未有过。从前的冯野王被称为贤臣,近来的卫尉阴兴克己复礼,最终能够享受很多福分。皇后家族之所以被当时人讥笑、被后世人谴责,大概就在于权势过大却不知收敛,地位太高而仁义不够。西汉王朝由兴到衰,共有皇后家族二十家,能够保全家族和自身性命的,不过四人而已。《尚书》上说"应把商王朝的灭亡作为鉴戒',能够不慎重吗?"</p><p class="ql-block"> 崔骃就是当时的明白人。他聪明过人,博学多才。13岁,遍读《诗》《易》《春秋》。精通训诂学,熟习百家之言。进入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汉章帝时,撰写《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汉章帝重视。窦太后当政时,出任大将军(窦宪)主簿。面对窦宪横暴骄恣,屡次讽谏劝阻,出任长岑县令。弃官不任,返归家园。</p><p class="ql-block"> 崔骃在劝戒中,提出了富贵之家兴亡的问题,与黄炎培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异曲同工。而且还以西汉二十个皇后家族兴衰为例。他没有提出周期率,但指出了兴亡的概率。</p><p class="ql-block"> 人在富贵中,很难听得到明白话的。即便听了,也很难听得进去的。他们几乎都很难做到不骄不傲。窦太后家族也不例外。这窦宪担心皇族分权,居然派刺客杀死来吊唁汉章帝的都乡侯刘畅。此后,窦家骄横不法的事就更多了。果真“殷鉴不远”,没用很长时间,窦家就被灭族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一般来说,创业的第一代中,有许多虽身在富贵,依然能不骄不傲。到了第二代,极少数富贵中人,尚能保持。第二代之后,还能不骄不傲,真的就很难了。东汉开国功臣马援,自己一生谦虚谨慎。女儿身为汉明帝的皇后,依然保持着清醒,兄弟们也行事低调。到了马家第三代,还是挡不住权势诱惑,虽然说不上亡也忽焉,但也免不了亡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放纵与骄傲是人天生的弱点,一旦缺少自觉,就会立刻膨胀开来。所谓自满,就像总是超过警戒线的水库,满则溢。日子久了,长长的堤坝难免有一段不被渗透,不被蝼蚁钻了空子,或不被欲望的洪流冲开个口子。满满的一库水,高高在上,要得不垮,除了堤坝自身过硬,还得时时有人守着,及时补漏补缺。</p><p class="ql-block">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应该是人们永远的座右铭。尤其是富贵人家,更应时刻牢记。</p> <p class="ql-block">旧时王谢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