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杏坛”,——感悟“有教无类”

沂蒙山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辰龙年初冬,我和好友怀谷、春天等一行五人专程来到了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曲阜,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诗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杏坛传古训,孔子道犹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静坐思千载,心通圣哲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孔庙,穿过古木参天的庭院,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杏坛。据说,这里曾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此建亭,历经元、明两朝多次重修,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植有四棵杏树,因此得名“杏坛”。抬头望向牌匾,上面赫然写着“杏坛”二字,据说是乾隆皇帝亲笔所题。 据史载,早在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特意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此纪念并彰显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学者们求知若渴的气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坛上绿树环绕,四季常青,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庄子·渔父》中记载:“孔子游乎细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句诗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孔子与弟子们在此讲学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他提出的“<b>有教无类</b>”的教育观点,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教无类”意思是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分(区别),<b>指不分贵贱贤愚,一律给予(文化)教育</b>。这不仅是孔子对教育平等的深刻理解,更是他对社会公平的一种追求。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使得私塾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杏坛前,我不禁思考起儒家的学习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启示我们要加强学习,克服“本领恐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一行人在杏坛右前方讲学区木凳上坐下来,想象着当年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受教于杏坛的景象,感到了心灵的平静与升华,似乎也在此正面对面地与先贤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并在此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孔庙的石板路上,我不禁又想象着孔子周游列国的情景。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孔子在游历过程中,广收弟子,不仅传播了儒家文化,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他的“大一统”理念,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文化上的包容与和谐。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杏坛周围漫步,我还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闭上眼睛,仿佛听到了孔子的教诲声,感受到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不断学习、在晚年继续不断进步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杏坛时,我心中对孔子先贤充满了敬意和感慨。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孔子的伟大,也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承孔子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就一定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程的路上,我依然是思绪万千,感悟到孔子的“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指引,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今天的游历,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文化,也让我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以诗记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杏坛古迹访先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孔子教诲传千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木凳静坐思往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心灵对话时空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杏坛亭内碑文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有教无类教风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华民族继有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杏坛精神永流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