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京城童年(2)

山溪轻风

北京西城百万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6月2日,我和三姐、妹妹相约来到位于北京西城的百万庄,重访我们儿时的家,度过金色童年的故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曾听大人们说起 ,百万庄原来是老北京城外的一片坟地。我们住在百万庄时,在百万庄的北面仍是一片乡村景象:隔条排水沟的柏油路上来往着不少农民赶着的胶皮轱辘马车,马路以北是种着玉米的田野。每逢暑假,我们姐妹常常徒步穿越那片高高的青纱帐,到北京动物园游玩,在北京天文馆前宽阔的广场上奔跑,在当时的“中苏友好展览馆”(现为北京展览馆)前的莲花池中戏水打水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方才从网上得知百万庄住宅区的历史渊源。建国初期,在北京西郊三里河一带兴建机械部、建工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7个国家部委办公大楼。百万庄住宅区作为配套机关职工的宿舍,于1953年破土动工,共占地面积21公顷,相当于29个足球场的大小,是建国后在北京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住宅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万庄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他还负责设计“四部一会”(第一、第二机械工业部、重工业部、财政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大楼、钩鱼台国宾馆大楼、国家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全国总工会大楼,被誉为“设计了半个北京城”,对新北京城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万庄住宅区鸟瞰图(引自网络,致谢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万庄住宅区的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格。张开济大师借鉴当时美国的“邻里单位”和前苏联的“扩大街坊”的建筑理念,并融入中国的传统古文化,将百万庄划为12个区域,四周有9个以地支命名的住宅楼小区,除申区为联排二层小楼别墅的住宅小区之外,其他8个小区均以八卦回纹式样的三层红砖楼的楼群各自围成一个个小院落,成为居民活动交流和儿童玩乐的场所。在百万庄的中间区域设置公共绿地、商业区域和小学,既方便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让儿童无需穿行马路,步行就近上幼儿园和小学。整个百万庄没有院墙,八卦回纹式的街坊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工整庄严,犹如一个安全幽静、宜居便捷的微缩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至1956年,百万庄的第一代居民陆续入住,均为建国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七个部委的职工,是参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及其家属成为“新一代的北京人”。在申区别墅区住着至少副部级以上至国级的干部。著名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作为一机部的干部住在百万庄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五姐妹的父亲就是于1955年从上海调到北京重工业部工作。后来我在北京出生,我的祖父祖母和小叔叔也从浙东乡村来到北京,和我家一起开始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我们家就住在位于百万庄图中右上角未区北面入口左侧的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万庄住宅区自建成后就被作为典范列入我国建筑设计住宅的教材,跨越近70年的 岁月,如今仍基本保留着当年规划设计的格局和风格。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多年关于拆迁改建和保护原址的争议,于2019年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历史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乘公交车到达西城甘家口商场,从百万庄西南面的出口进入,向北穿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途所见的百万庄景色既熟悉亲切又有些陌生,道路两旁的三层红砖尖顶大楼曾被重新粉刷成红砖色,重新改造安装的白色下水、暖气管道线密布在楼墙外,几乎每扇窗户都装上防盗栅栏,有些人家因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搭起的防震棚与小院围栏,沿楼边有新建的花坛,在百万庄四周的进出口也因前几年的疫情防控而安装的黑色铁栅栏墙,过去不通车的街道上也停放着私家汽车和摩托车,使得街道显得杂乱拥挤,到处是苍桑岁月的雕磨和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道路两旁的树木高耸入云,遮荫蔽日,在炎炎夏日为行人带来一片清凉。想想这些参天的树木与我们姐妹几乎同龄,曾陪伴、见证着童年的我们欢笑和成长,和我们一样经历世间近70年的风风雨雨,不由感慨万分,心潮起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途经位于百万庄中心的这栋二层红砖小楼,当年有卖菜和商品的供销合作社、粮店和卫生所。如今仍有便民小超市、美发店、宠物店和消防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我小时候曾不小心摔倒在垃圾站边的地上,结果一个手掌上扎满一片密密麻麻的小鱼刺,多亏卫生所的一位年轻男大夫耐心的为我将一根根细鱼刺挑干净。以后每每想起,都心存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年在炎热的夏季傍晚,最高兴的事就是跟着祖父来到这里,在广场前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的卖西瓜大棚里,看着祖父挑选买好一个大西瓜,再雀跃地跟随抱着大西瓜的祖父回家。祖父总是先将西瓜放入家中厨房的水斗中,用自来水泡着拔凉。接着关闭家中门窗,点蚊香灭蚊。然后来到楼下,与邻居们一起乘凉。大人们都坐着小板凳、摇着大芭蕉扇聊天,孩子们嬉笑喧闹着玩各种游戏,直至夜深。祖父先回家开窗通风换气,我们全家人才回家,围着客厅的八仙桌说说笑笑,吃完祖父切好的西瓜,最后终于心满意足的入睡。那真是童年最甜蜜难忘的一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我们来到未区我家当年居住的楼前,三楼左侧那两扇窗户就曾是我们幼时甜蜜的家。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家中的格局:一进门是宽敞明亮的客厅,正对着两间卧室,左边临街的是父母亲住的卧室,右边是我们五姐妹和祖父母住的卧室,两张大床几乎将房间塞满。幸亏除妹妹外,我们四姐妹先后上住宿制的冶金部子弟小学,周末回家,才不致于住起来过于拥挤。小叔叔读高中时也是住校,周末回家住在客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客厅的右边则是厨房和卫生间。厨房有阳台,卫生间有抽水马桶,还有冷热水龙头的淋浴设施,虽然从未使用过。这在当时的北京,已属于现代化的新型住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0年代早期,母亲(后排左二)和同事们,还有正在上幼儿园的三姐(前排右一)、我(前排中)和妹妹(前排左一)在百万庄我们家附近的楼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照片背景中可以看到住宅楼的门窗和阳台都有中国古典的回纹花样,寓意平安吉祥、福寿绵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三姐(左一)、妹妹(右一)在我家过去居住的楼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楼下,望着三楼当年的家,多少全家欢聚一堂,快乐幸福的一幕幕纷纷呈现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仿佛看到祖父推窗向楼下用浙东方言喊道:“小毛京吃饭了!”他将我的名字倒过来喊,邻居男孩们听着觉得有趣,跟在我的身后叫我的绰号"小毛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又仿佛看到祖母在客厅里的八仙桌上学做北方人的蒸饺,我们姐妹都兴致勃勃在旁围观帮忙,我学着电影中饭馆中的跑堂,在肩上搭条毛巾,兴冲冲高声喊着“饺子来啰!”端着装着蒸饺的笼屉送往厨房。虽然那大蒸饺很大,我顶多吃2个就饱了,但全家人围桌吃饺子,洋溢着多少节日般的喜悦和欢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我和三姐、妹妹都先后上二机部的幼儿园。幼儿园离家很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如今幼儿园早已关闭,房屋设施也已经被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妹妹在她小时候上的位于百万庄中心的展览路第一小学门口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春,我们的崇明外婆(后排右四)和二姨(后排右二)、三姨(后排左一)带着三个表弟来北京游玩,与祖母(后排左二)、母亲(后排右一)和我家五姐妹在百万庄家门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照片中我们五姐妹天真无邪,笑颜如花,正是当年我们欢乐童年的鲜明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在我们家楼前北面与柏油路隔着一条久旱无水的排洪沟。我经常和小朋友们在沟中玩耍。有一次,我在沟中画着美丽的裙子,翘首盼望着进城去王府井逛街的母亲能为我买条裙子。我也常在家门口,等待迎接后来在东城冶金部上班的父亲下班回来 ,他总是爱买些我们最爱吃的北京特产和小吃:秋天的金黄色四方四正的大磨盘柿子和铁锅现炒出的又香又甜的糖炒栗子,冬天刚出炉的飘着焦香的烤红薯,带来多少惊喜和欢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在百万庄的北面,曾经的排洪沟、柏油路和农田均已消失,变为宽阔的被几排绿树掩映的车公庄大道,马路以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耸林立,在已扩展到6环以外的北京城,百万庄已处在位于城中心的二、三环之间,印证着百万庄苍海桑田的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昔日的调皮顽童在曾经的家前再次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百万庄的第一代居民,与它一起成长,我们五姐妹是何等的幸运,与有荣焉。在这里我们曾拥有充满爱的甜蜜的家,有着一起上学和游玩的好朋友,邻里关系友好和谐,互相帮助,友情维系至今。这里留有我们儿时的足迹和欢乐的笑声,在记忆长河中留下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访儿时故园百万庄,更加缅怀已故的我们亲爱的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也怀念那些逝去的老邻居阿婆阿姨们,重温在他们身边快乐成长的童年時光,心中充满了甜蜜欢乐和感恩。</span></p> 北京矿冶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着我们穿过马路继续向北步行,来到位于二里沟的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那曾是父母亲和妹妹先后工作过的地方,并在矿冶院的大门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亲曾于1958年、1960年先后调到北京矿冶院工作,我们常到这里来玩耍。每年都参加矿冶院组织的周末郊游活动。春天 ,在颐和园的宽广、波光粼粼的湖中,坐着画舫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夏季,在北海公园的碧波荡漾的湖中划船赏荷;秋季,登上香山观赏层林尽染的红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曾在矿冶院的大会议室参加年轻叔叔阿姨们的婚礼,在欢声笑语中边吃喜糖边看热闹。会议室有一台当时还属罕见的黑白电视,母亲和别的同事一起报考学习北京电视台的中文电大课程,于1965年拿到吴晗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最期盼的是矿冶院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全院的大人、小孩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有一次,母亲参加“我们走在大道上”的集体大合唱表演,不知是谁起调太高,歌曲唱到一半大家都唱不上去而住了口,唯有母亲一人坚持唱完结尾,被孩子们笑称她在表演“独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联欢晚会之后还有令人兴奋的大观园有奖活动,猜灯谜、做游戏、打牌、打乒乓球都可以获得铅笔、作业本和糖果等奖品。每当联欢会结束后回到家中,我们姐五个都忙不迭地数着自己的奖品,比赛谁赢奖最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的矿冶院真像一个团结、温暖和充满爱的大家庭,而幼年的我们是备受呵护和关爱的宠儿,有着多少欢乐、幸福难忘的时刻,是我们童年的又一个乐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北京矿冶院早已迁往郊区新址多年,这栋红砖老楼和后面又建的新楼均对外出租别的单位使用。看门的守卫大叔过于认真,连在矿冶院工作至退休的妹妹也只能在老楼的大厅门口,向里望一眼正对着大门的通往二楼的宽阔楼梯,只因当年幼小的她常将楼梯木把手当作滑梯滑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的春节,已于1963年调往西北工作的父亲特地回京与我们团聚过年,并带头动员说服祖父祖母及全家人将家迁至西北—甘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热爱生活,平日很注重生活的仪式感,他特意请全家人去东单的全聚德烤鸭店吃烤鸭,可惜吃素的祖母未能一同前往。为庆祝祖母60岁的寿辰和将要离别北京而全家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久后,我们全家在北京南站乘坐驶向西北的绿皮火车,告别了北京,也告别了我们最自由自在,纯真快乐 的金色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着欢乐童年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童年纯真的美好時光,是我们漫漫人生之路的幸福起点,记忆长河中欢快溪流的源头。童年让我们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温暖和幸福,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永远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真、善、美!它永远像一首温暖动听的歌,在心中千万遍低吟浅唱,陪伴我们走过人世间,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和磨难挫折,翻过高峰,走出低谷,在人生起伏中体验人间冷暖,阅尽人间最美的风景,在人生旅途中永远追逐着阳光,无畏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