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从多角度展现熊氏历代名人的风采,特别是熊氏历史名人的优良家风家训,旨在发挥文化育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人文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斗争中求团结,在碰撞中得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百家姓中,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一支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古籍记载源于有熊氏。另一支则源自西周周成王时期,为楚贵族姓氏。熊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曾有72个望族,位居百家姓第68位。得姓始祖为黄帝时期的有熊氏,另有周朝火师鬻熊,为祝融氏的后代。</p><p class="ql-block">熊姓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布全国,各地皆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历代皆有熊氏杰出人物,尤以北宋为盛。少数民族中的熊姓多为汉化改姓而来。历史发展显示,熊姓源流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古籍记载源于有熊氏。周朝时,“熊”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君王的特有姓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熊小篆:“酓”字,音“yǎn”。先秦写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伏羲古称大酓包戏,酓是伏羲的称号。异体字:“熋”字,音“xióng”,同“熊”。火字部首,笔画数为14画。得姓始祖为鬻熊(Yù Xióng),商末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在商末周初投奔周文王,担任火师(官职)。周成王姬诵时,追封功臣后裔,其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鬻熊,姓芈,名熊,又称熊蚤或芈蚤,是祝融氏的后代,陆终第六子季连的后裔。鬻熊拜见文王,文王视其为火师。武王、成王亦然。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此时鬻熊已逝,其子熊丽、孙熊狂亦已去世。故封其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皆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著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火师。去世早。’”但《鬻子》中记载,鬻熊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之事,算起其年龄应超过一百一十二岁。因此,前面所说的“去世早”是指未及受封即逝,而非指其不长寿。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熊姓大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于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盛,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为秦始皇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作为杰出的大酋,鬻熊通晓法术,是一位有声望的宗教大巫。其先辈原为芈[mǐ] 姓,芈国后裔。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火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此立为国家。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姓氏字体:熊[熊,读音作xióng ,古音亦读néng]。</p> <p class="ql-block">熊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熊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安徽地区。秦汉时,熊姓的足迹已北达河南,东北进山东,东到江苏、浙江,西北至陕西秦岭以南,西抵川东,西南直入云南和广西,南临南海。熊姓在2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当代的分布格局。宋朝时期,熊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一百五十位以后。江西为熊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熊姓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这三省熊姓占熊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区。全国形成了以赣、闽、湘为中心的熊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熊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熊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江西仍为熊姓第一大省,约占熊姓总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四川三省,这三省熊姓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福建,这两省的熊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熊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当代熊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熊姓的人口已达36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600年中熊姓人口由27万激增到380余万,增长了14倍之多,熊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1000年熊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贵州五省,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重庆、河南、江苏、云南,这四省市又集中了13%的熊姓人口。湖北居住了熊姓总人口的27%,为熊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鄂赣川湘黔的长江中上游的熊姓高比率分布带。在近600年间,熊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西部、华中的回迁成为熊姓迁移的主流。 熊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熊姓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鄂湘大部、江西、安徽西南、福建北部、黔渝、云川大部、广西北部,熊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61%的熊姓人群。在四川北部、青海东南、陕甘豫南部、安徽大部、苏浙、闽粤桂大部、云南东南、黑龙江东北,熊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5%,居住了大约30%的熊姓人群。 </p> <p class="ql-block">河南周口熊姓在淮阳区和郸城县一带,郸城县熊姓集中在白马镇齐楼村熊庄。郸城县熊姓字辈源自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字辈:殿,山,云,治,国,安,邦,起,家,有,道,敦,仁,怀,义,百,世,永,昌,华,章,达,润,成,栋.梁,迠,功,立,业,泽,远,运,长。追踪溯源,郸城县熊庄的熊姓,是从安徽省风阳县迁移而来。熊氏名人熊向晖就是安徽凤阳人。郸城与凤阳较近,两地熊姓为一家人。</p><p class="ql-block">由郸城县乡贤熊庄熊治怀个人出资编修的《熊氏家谱》,全面展示熊氏的起源与变迁、历代文化名人、历史功绩、家风家家教、家谱文献资料等内容,为河南周口郸城熊氏寻根问祖、交流联谊、查阅资料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郸城县熊庄《熊氏家谱》,通过电脑进行扫描、保存、调整、修复、翻印,并直接把编修的家谱进行信息数字化处理。可把家谱放在互联网上,可在手机上查询谱系、根脉、家史、堂号、分支等。</p><p class="ql-block">郸城县熊庄《熊氏家谱》,六位一体、同步生成:纸质家谱、网络家谱、电子版家谱、手机家谱、微信家谱、光盘家谱。查寻家谱。便于查询和阅览。</p><p class="ql-block">郸城县熊庄《熊氏家谱》主编/熊在笑</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2日</p> <p class="ql-block"><b>关于修家谱的意义与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修家谱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家谱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与传承,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凝聚着家族先人的心血与智慧。它对于研究国人历史、民俗、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在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中,均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家谱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的详细情况,是研究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宝贵文献。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源于图腾崇拜,是氏族徽号或标志。</p><p class="ql-block">家谱的结构与内容极为丰富,通常包含但不限于谱名、祖先画像、目录、修谱人员名录、序言、世系表、传记、祠堂、墓地、契约、族产、字辈排行、领谱编号、家规家法、风俗礼仪、恩荣录及先儒谱论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二、续修家谱的功能与目的</b></p><p class="ql-block">1. 寻根留本: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家谱如同个人的历史证明,揭示个人所属的家族与支脉。修谱旨在追溯家族源头,让后人铭记先祖之名,避免子孙连祖先身份都无从知晓。家谱的修撰与代代相传,使先祖之名得以流传至今,这正是修谱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2.清源备查:姓氏不仅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更是家族凝聚力的源泉。修谱“合全族之一统,集各支于一本”,使家族成员血脉相连,凝聚力倍增。通过家谱的续修,将祖辈、父辈与自己一同记载,使后人得以铭记先祖之名,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强调“养不教,父之过”。在现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逐渐淡薄。家谱作为家族教育的载体,引导后代族人立志、敬业、治学、治家及为人处世之道。除了学校教育外,家谱更能陶冶性情,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为民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4.承前启后:修谱不仅是对先祖的纪念与传承,更是对后人的责任与期望。先祖的创业精神与丰功伟绩需通过修谱得以传承,作为永久的纪念。对后人而言,留给他们的是精神财富与思想财富,而非仅仅是物质财富。家谱中蕴含的先祖品德与精神,是儿孙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三、家谱的内容结构</b></p><p class="ql-block">一部完整的家谱,仅记录家族世系尚显单薄。传统家谱除宗支世系外,还应包含以下项目:1. 谱名;2. 序言;3. 修谱人员名录及职名;4. 领谱编号;5. 修谱凡例;6. 字辈;7. 目录;8. 先祖故里;9. 宗祠祖庙;10. 先祖坟茔;11. 先祖画像及赞语;12. 恩荣录;13. 姓氏源流;14. 世系录;15. 人物传记;16. 祖训家戒;17. 大事记;18. 捐赠名目等。</p><p class="ql-block">通过如此详尽的编排与记录,家谱不仅成为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教育后代、凝聚家族的重要工具。希望此文能对各位宗亲在理解和修撰家谱时有所助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