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地震典载 定华夏坐标(修改稿)

资阳大梦

<p class="ql-block">全网独家首发。敬请关注评论!</p>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司马迁认为,夏商周上古华夏文明中心三代不变,都在河洛之间。两千多年来,这一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对上古华夏文明中心的认知和判断,使得中原地区一直被视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然而,随着现代考古的不断深入,中原地区似乎无法完全承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上古的河洛、四渎、五岳及华夏文明中心到底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孟基林独辟蹊径,通过对典载中多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上古华夏文明中心实际上就在古蜀三星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华夏联盟的形成与天灾</p><p class="ql-block">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的沧桑,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更迭。史学家们常常将王朝的兴衰归结为“天子失道,后必有败”,实际上古人们则普遍认为,天地异象预示着国家的重大灾难,决定着朝代的兴衰轮回。在这些自然灾难中,地震和洪水无疑是最具破坏力,也是记忆最为深刻,记载最为丰富的。</p><p class="ql-block">黄帝时期</p><p class="ql-block">《古今竹书》都载:黄帝,一百年,地裂。帝陟。《开元占经》四引《尚书说》也提到:黄帝将亡则地裂。这是华夏最早的地震记载,虽然地理位置不明确,但据考证,黄帝的出生地可能在四川汉源麦坪遗址。</p><p class="ql-block">唐虞时期</p><p class="ql-block">《尚书.尧典》详细描述了史载最大的一次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洪水肆虐,几乎淹没川中丘陵,景象悲壮。《孟子.滕文公下》也描述了洪水带来的惨状: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p><p class="ql-block">‌《史记》中‌表达了尧帝对洪水灾害的极度忧虑,以及寻求治水能手的迫切,还记载了鲧治水九年而未成,以及大禹改变治水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取得的旷世奇功。《尚书·洪苑》更是详细描述了华夏旷日持久的治水过程和效果: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p><p class="ql-block">这些典载,是尧舜禹时期洪水灾害的珍贵记录,展现了华夏先民治理自然灾害时的决心、智慧、团结和勇气。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是自然灾害促成了为华夏联盟的形成。</p><p class="ql-block">二、夏商周的地震与洪灾</p><p class="ql-block">夏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尚书.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厎定。说的是大禹治理三江后的显著效果,湖泽恢复了农耕。震泽即雷泽,指成都平原西海湿地,是地震造成排水不畅留下的堰塞湖。夏朝时期,经过前辈长期治理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人们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夏瓞绵延四百多年。</p><p class="ql-block">《山海经》准确告诉我们三江的地理位置: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成)都西,入海在长州南。《山海经》明确记载了新石器末期发源于川西龙门山系岷山山脉的三条大江及其走向。即出汶山的大江,就是今天成都西北发源于龙门山系的沱江及其支流湔江(大江后改道流入岷江,见后论);出曼山的北江,就是今天的涪江上游安昌河;出高山的南江,就是今天发源于岷山山脉的岷江。高山在城(成)都西,标明了三星堆为核心成都城与岷山的方位关系。入海在长州南,说明此时的三江在长秋山南部汇入南海(丛渊)。</p><p class="ql-block">好景太长,灾难不期而遇。《古本竹书》载:桀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述异记上》载:桀时泰山山走石泣。先儒说,桀之将亡,泰山三日泣。几百年过去了,到了夏末时期,蜀中大地已是物是人非,灾难骤然而至。我们考证,伊洛即河洛,泰山即岷山,锚定夏代神都就处三星堆。</p><p class="ql-block">《古本竹书》: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卷880引《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淮南子.览冥训》载夏桀之时:植社槁而裂。</p><p class="ql-block">夏帝国的灾难,正是蓄势待发的邦国商汤改朝换代的机遇。鸣条一战,商汤轻松代夏,这显然与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关系密切。看看下面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敦煌写本《六韬》(伯3454)残卷:桀之时……瞿山崩,及为大泽,水深九尺。战国时蜀地蜀人尸佼的《尸子》这样描绘:昔夏桀之时,至德灭而不扬,帝道掩而不兴,容台振而掩覆,犬群而入泉,彘衔薮而席隩,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曼声吞炭内闭而不歌,飞鸟铩翼,走兽决蹄,山无峻干,泽无佳水。</p><p class="ql-block">瞿山也是岷山,大泽就是成都平原西海,形成大泽的原因是瞿山崩。尸佼将夏末地震归罪于夏桀无道,并对环境恶劣、民生凋零做了描绘刻画,为商汤代夏提供合法理由。</p><p class="ql-block">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伯3454)又分析道:桀之时(人),瞿山之地水起,桀当十月凿穿山陵,通之于河。民有谏者死:冬凿地穿山,通之于河,是发天之阴,泄地之气,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以为妖言而煞之。岑山之民相谓:是自其命也。后三年,瞿山崩,及为大泽,水深九尺。《太公金匮》也说:夏桀之时,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于河。民谏曰:孟冬凿山穿陵,是泄天气,发地之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岑山崩,为大泽。</p><p class="ql-block">以上两条记载,当是商代为找到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而实施的舆论战。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包含更多隐情。实际情况可能是,夏末时期,径流量巨大的湔江(前1099年将改道岷江,见后论),在三星堆上游出山口天彭阙早就因地震、山洪等造成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世代治水的夏桀为排除隐患,想派人凿山穿陵,疏浚堰塞体,主动泄洪。这事却遭到神权贞人集团的阻挠,成为攻击诟病夏桀的罪状,最终造成瞿山堰塞体崩塌,淹没成都平原即华夏神都三星堆的惨剧。这重大的灾难事件不仅让夏朝元气大伤,又成为蓄谋已久商汤伐夏的理由和双方实力反转的时间窗口期。</p><p class="ql-block">商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史记.殷本纪》载: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p><p class="ql-block">司马迁想要表达的观点是,武乙射天,必遭报应。实际情况可能是,长期处于神圣不可侵犯地位的西王母神权贞人集团,在商代中后期遭到王权的极大挑战。武乙射天,肆无忌惮打压神权,不料却遭到了神权实力的反噬。贞人集团利用自己精确掌控的川西山河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设局,借刀杀人,定向斩首。雷电、山洪、地震、塌方等任一险局,都可以让挑战神权的武乙神不知鬼不觉,死无葬身之地。从武乙曾派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的地点来看,武乙狩猎暴雷震死,应该是遭遇贞人集团设定的川西雷击区,雷电、暴雨、山洪,外加山体塌方所致。</p><p class="ql-block">《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p><p class="ql-block">被大邑商小跟班周王季历俘获的这群翟王,商王称之为西落鬼戎。本人曾有分析,鬼戎、翟王、昆吾、彭祖等,都是存在上千年,极力维护三星堆天府神都地位,戴羽冠的神巫群体、贞人集团、昆仑禁卫军。他们与不可一世的商王权矛盾已发展到不共戴天的地步,从而可以看出如《今本竹书》所载的前因和后果: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p><p class="ql-block">武乙被暴雷震死,小跟班小邦周也早有伏笔,并非被动行事。</p><p class="ql-block">《古本竹书》: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夏六月,周地震。</p><p class="ql-block">这条看似不经意的小邦周地震记载,却牵出华夏中心蜀地重大地质事件和商周重大历史变故原委。经仔细考证,说的是帝乙三年(前1099年),商朝邦国周国都城周原(岐山)附近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乱流,殿社倒塌,人畜伤亡,混乱不堪。《周易》卦辞描绘了这一惨状: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此前季历刚刚被文丁所杀,小邦周文王正在披麻戴孝,还没来得及继位,正行进在象征性讨伐商王帝乙的路上。小邦周上下群龙无首,群臣一派惊恐,要求姬昌赶紧撤兵继位并迁都。很快姬昌继位文王,新上位的大邑商帝乙也内外交困,只好采取和亲政策,把妹妹许配给文王作安抚。周文王借此机会向东挺进,迈向关键一步,迁都到了丰京(彭州竹瓦街)。</p><p class="ql-block">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龙门山大地震,引发了光光山泥石流阻塞河道,造成沱江上游湔江河道从雁门乡开始改道的重大地质事件。湔江原水道是在汶川县城以北的雁门沟向东南,经牛圈沟到白水河,再入湔江、沱江,公元前1099年大地震,光光山山体滑坡阻断河道,造成湔江改道向西南,流经汶川到都江堰称岷江。湔江这一改道的直接结果是,让现在的岷江、沱江河的径流量和流域面积发生了颠覆性对调,对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华夏文明中心的改变无法估量。</p> <p class="ql-block">岷江现水道</p> <p class="ql-block">岷江原水道</p> <p class="ql-block">《淮南子. 俶真训》:逮至殷纣,峣山崩,三川涸。</p><p class="ql-block">《淮南子.览冥训》: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p><p class="ql-block">三川即三江,峣山即岷山,薄落即河洛,都在成都平原。峣山崩,三川涸。湔江上游尖尖山山体滑坡,引发湔江改道向西南流向都江堰,必然导致湔江下游成都平原河水断流,冬春时节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故三川涸,薄落之水涸。试问,华夏大地还有哪个区域有如此独特,紧扣典载,且有地震和洪灾频发的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商末时期,夏桀的故事在商纣王身上发生,也发生在西周后期的几位周王身上,史学家把这些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全部归罪为“天子失道,后必有败”。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剧本的低劣?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始终是个迷,相信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地震频发。《今本竹书》:帝发(武王)七年,泰山震。《古本竹书》:帝发七年,陟。泰山震。《吕氏春秋.制乐篇》: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古今竹书》:昭王十九年(前976),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史记》:幽王二年(前779),西周三川皆震。《古本竹书》:幽王三年,王嬖褒姒。冬,大震电。</p><p class="ql-block">《国语.周语下》记载,公元前780年(幽王二年)西周发生大地震,伯阳父不仅分析了历代王朝兴衰更迭与天道失衡的关系,还首次科学的解释了地震,并发出周室将亡的谶语预警,说: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三星堆的地位与证据</p><p class="ql-block">三川!三江!四渎!河洛!泰山!峣山!瞿山!汶山!曼山!高山!岷山!五岳!典籍载,尧都穷桑,禹都阳城,商都大邑商,周东都洛邑,三代都处河洛之间,紧靠夏社、天室、重屋、宗庙、神都(三星堆),从先王居。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上古华夏在蜀川,大禹治水在成都平原,虞夏商周国都神都在三星堆。古人诚不欺我也!</p><p class="ql-block">三星堆作为上古华夏文明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多位历史学家的支持。李学勤、顾颉刚、蒙文通、李济和鞠德源等学者都认为,巴蜀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古证据</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及其周边考古发掘的海量器物,展现的是华夏千年宗庙天府神都神圣、神奇、神秘祭天祭祖的顶层礼器和特有的祭祀仪轨。代表华夏追求太阳光明的太阳轮及涡旋纹,代表正宗华夏图腾的龙马精神,代表君权神授的河图洛书,代表链接天地人三界宇宙观的青铜神坛,代表沟通天地、历法授时的建木神树,代表敬天娱神的铜(铃)石(磬)礼乐器,代表三皇五帝祖宗百神崇拜的150余尊神像、黄金面具和图腾纹饰,代表王权的黄钺、黄金权杖、牙璋和玉琮,代表财富地位的象牙和海贝,代表身份等级的铜牌饰,代表文明胎记的十二生肖,代表无限探索精神的眼型器和纵目,代表高超审美情趣的造型雕刻绘画艺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玉石青铜技术,代表先进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宗法礼制,代表华夏联盟万物归宗的神都气象等,这些都是典籍所载作为上古华夏政治中心、信仰中心和天府神都的必备条件。这些器物都集中在三星堆,当今华夏大地,你有我也有,我有你们不能有,放眼天下,绝无仅有。上古中国,舍我其谁?</p><p class="ql-block">三星堆西邻龙门山,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全球著名的地震频发断裂带,目前,该地区多有古地震发生及洪水淹没的证据。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嵇少臣教授的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发生类似5·12汶川地震的周期为3000年。以此推之,三星堆青铜文明毁灭时确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而考古发现也表明,三星堆城址确有被洪水淹没的迹象。根据三星堆文化堆积16个层级划分,在相当于夏商时期的8-12层,即三星堆文化密集堆积层上的商末周初时段,7层就有约20—50厘米厚的洪水淤积沙泥,包含物极少,这是该地区地震及洪灾淤积的有力证据。</p> <p class="ql-block">### 学者观点</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李学勤说: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中,留下其远见卓识:我们不应该再说巴蜀和中原的关系怎样深,简直就应该说巴蜀就是中原,而且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系统,各方面组织完备,越是古代越有材料,真可以说建立得像金城汤池一般的坚固。</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蒙文通说:(中华文明)是先出于蜀,而后才渐次影响于秦。</p><p class="ql-block">台湾省考古专家李济:中国西南及西部为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鞠德源指出:古蜀王国——中华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经记载</p><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作为诗歌体裁记录的地震事件,没有指明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但经过考证,这次地震与《国语.周语》中记载的公元前780年西周末期的地震是同一事件,进一步印证了自然灾害与王朝兴衰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历史上的地震与洪水</p><p class="ql-block">后续历史记载上,地震与洪水的发生情况也可以佐证前面立论。</p><p class="ql-block">《古本竹书》:梁惠成王,二十五年(前345年),绛中地裂,与西边的汾水断绝。</p><p class="ql-block">奇怪不?为什么到了东周时期,典载的华夏地震、洪水记载就少了,地缘地名也与三代时期完全没有关联,或地名多有复制。这可能表明,当时的华夏文明中心已经发生了转移。</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历史上,岷山断裂带仍有过多次地震、洪水灾害导致山陵崩塌,江水枯竭的记载。如《汉书》卷十《成帝纪》记载:(元延,前10年)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雍江三日,江水竭。又如《华阳国志.李寿志》记载,咸康二年(336年)冬:岷山崩,江水竭。再如《新唐书.五行志》载:光启三年(887年)四月,维州山崩,累日不止,尘坌亘天。壅,江水逆流。冯广宏先生曾作《古代四川强震记载编年》一文,说明四川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发且严重,详细记录的强震事件达八十余,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前186年,川甘陕交界大地震,推测等级7.8到8.0级。</p><p class="ql-block">前26年,川云犍为郡地震。</p><p class="ql-block">‌814年,西昌强震,地陷30里‌。</p><p class="ql-block">‌1169年,北川大地震。</p><p class="ql-block">‌1327年,雅安天全7.5级大地震。</p><p class="ql-block">‌1443年,壤塘地震,瞻巴拉山崩溃滑移。</p><p class="ql-block">‌1536年,西昌7.5级大地震。</p><p class="ql-block">‌1610年,平武、北川大地震,十室九倾‌。</p><p class="ql-block">‌1786年,康定7.8级大地震,近10万人死亡‌。‌</p><p class="ql-block">‌1850年,西昌7.5级地震,死20652人‌。</p><p class="ql-block">‌1870年‌:巴塘7.25级大地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历史典籍中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深入分析,本文作者孟基林认为,上古华夏文明中心当处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特殊区域成都平原,并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上古华夏文明中心实际上位于古蜀三星堆。这一观点不仅得到了部分历史学家的支持,也得到了考古证据的印证。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以蜀地三星堆为中心,再向四周扩展,东周时期文明中心才转移到了中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