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林京山摄)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日上午,参观沈浩同志旧居。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是沈浩工作、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沈浩先后担任安徽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是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2004年2月到凤阳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和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沈浩原名沈明月,后改成沈浩,取“浩然正气”寓意。曾获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沈浩生平‌这部分,展示了沈浩从好孩子、好学生、好干部、好党员的成长经历,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当村官六年‌这部分,介绍沈浩融入小岗村、谋划小岗村、发展小岗村、奉献小岗村、情系小岗村、永留小岗村的先进事迹,全景式地展示了他在小岗村的贡献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沈浩同志和他女儿照片,沈浩笑容灿烂,音容宛在。女儿天真烂漫。</p> <p class="ql-block">沈浩是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任第一书记、兼村委主任。在小岗村六年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11月6日,因长期积劳成疾,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p> <p class="ql-block">沈浩,2004年2月至2009年11月在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因积劳成疾,2009年11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p> <p class="ql-block">小岗人,按下过三次“红手印”。第一次,是18个农民要搞“大包干”。第二次,是沈浩在该村工作三年期满要走时,他们按下“红手印”挽留沈浩。第三次,是沈浩同志去世后,群众要求“沈浩同志能永远地留在小岗”。</p> <p class="ql-block">沈浩同志在小岗村旧居的卧室简陋,墙上挂“荣辱不惊”等条幅,还有写字台、书柜、床、椅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门口挂“生前住地”牌。生前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沈浩同志之墓。沈浩同志去世后,每年清明节,许多单位、个人,成群结队来此瞻仰祭奠学习。平常也有人前来悼念深切缅怀沈浩同志。</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一九七八生态农业园,是一个集水果、蔬菜、谷物种植批发销售及农副产品、水产品批发零售、餐饮管理、休闲观光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国内知名特色小镇,全国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和称号。</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改革开放以来,小岗村诞生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和“奉献为民、敢于担当”的沈浩精神。</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大舞台,正在举行演出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费孝通题。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沈浩精神起源地。</p> <p class="ql-block">“凤阳县小岗村”牌楼,为三间四础的“冲天式”牌楼。框架结构,金黄琉璃瓦屋顶,灰色麻面花岗岩贴面,装饰有花鼓石雕和浮雕构件‌。</p> <p class="ql-block">门楼正面书写“凤阳县小岗村”,背面书写“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敢为天下先”‌。</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发生了沧桑巨变:昔日的茅草房被两排新白房子代替;宽广的水泥大道两旁是花鼓路灯,两排葱郁茂盛的绿树。</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小岗商会。如今小岗村东西向的的主要街道友谊大道东段路北,是小岗村乡村旅游区的唯一收费景点——当年农家。</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旧址,又称当年农家,完整保留了小岗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环境。使人们能够了解小岗村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它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真实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当年农家,是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居所,包括大包干签字室情景再现展区、原始农具展区、农民生活展区等参观游览点。</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草房上有“当年背着身家性命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一一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贝诺蒂食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农具。在农民生活展区参观游览,亲身体验磨面、磨豆腐、碾粮食、做农家饭等,还可参与踩水车、荡秋千、拔河比赛、推独轮车,可游、可赏、可娱,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酒坊。</p> <p class="ql-block">酱菜坊。</p> <p class="ql-block">门上是悬挂红底金字“凤阳花鼓”。</p> <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艰苦奋斗”</p> <p class="ql-block">酱缸`醋缸。</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盛榨堂(古法榨油)。</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村改革开始的地方—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如今是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鞭陀馆,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和体育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培训基地‌。通过世界鞭陀龙凤博物馆和凤阳县老年人体协健身鞭协会训练基地,将凤阳的龙凤、花鼓非遗文化和朱元璋的大明文化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地方旅游和社会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小岗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世界鞭陀龙凤博物馆(中国小岗非遗馆)。</p> <p class="ql-block">房檐挂红灯笼和横幅“健康中国一一全国鞭龙大赛纪念龙”。</p> <p class="ql-block">农家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酒坊。</p> <p class="ql-block">酱醋坊。</p> <p class="ql-block">“老母鸡汤面”店。</p> <p class="ql-block">豆腐坊。</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保留着大包干前的生产队旧情。</p> <p class="ql-block">池塘对面都是茅草房。一派村野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间茅草屋,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18位村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了红手印,决定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茅草屋外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的“当年农家”景区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这块牌子上刻着“足迹”: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当年农家乐”景区留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18户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大幕的地方。我在胡锦涛同志原来站着留影的地方,也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介绍”茅草房”木牌。</p> <p class="ql-block">后排这座砖瓦房是“大包干”推广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来的新房。</p> <p class="ql-block">瓦房。建于1985年,富裕起来的农家,室内摆放着曾使用过的生活物品,是当时农民生活实景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瓦房”介绍牌。</p> <p class="ql-block">水磨房,磨制豆浆豆腐豆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磨房,当年农民磨制面粉的地方,一般为多家共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式木制打谷机。</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农村老水车。</p> <p class="ql-block">墙上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像。屋内卧室为当年的签字室,展现了“大包干”诞生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门洞是十八户村民进入秘密开会的地方,即大包干签字室。1983年,中央正式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而标杆就是小岗村。</p> <p class="ql-block">1978年11月24日深夜,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村民严立华家里秘密开会,最终签字按手印同意进行“包产到户”。原则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结果第二年,小岗村就取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是前5年的总和,榨出的油是前20年的总和,包产到户的效果立竿见影。</p> <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包干”签字的茅草屋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新华社记者张万舒二次深入小岗村,详细了解了小岗村包产到户实验过程。他以纪实文学形式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新华社《瞭望》杂志上。</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篇文章,小岗村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网红村。1981年安徽省开始推广小岗经验,全国各地都派人前往小岗村学习取经,1982年中央1号文件对包产到户予以肯定。</p> <p class="ql-block">石马金石刻,造型古朴雄浑、线条粗犷平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与凤阳县明杞国公陈德墓石刻“洪武十一年刻”极其相似。为明初大型石刻,对研究明初官僚墓前石刘群组合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赑屃碑,通常用于皇家宫殿、陵寝、寺庙等场所,象征着庄重、威严和永恒。</p> <p class="ql-block">石人、石兽。</p> <p class="ql-block">茅草屋屋上挂着农具。当年农舍真实情况。</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主干道两旁的两层小楼就是沈浩帮助村民盖起来的。沈浩引来财政拨款,给每户村民补贴2万块钱盖的。按照当时说法,沈浩只是为小岗村“输血”而不是“造血”。</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大型壁画“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缴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纪念馆由万里亲笔题写。晚年严格奉行“三不主义”的万里破例为纪念馆题词,可见他对小岗村独特的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