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莫斯科” 捋一捋,一生相随的俄罗斯

漁夫

很久未闻迪斯科歌曲了,冬天更值得听一下: <div><br></div>“莫斯科,<br>异国风情又充满神秘,<br>赤金浇筑成的塔楼,寒冷如冰。<br><br>莫斯科,谁真正了解你?<br>知道你心跳动着火焰,如此的炙热!<br>……”<br><div><br></div> <div><br></div>11月21日,2024年农历小雪前一天。<br>铅灰色天空下,上海街头寒风阵阵;匆匆的行人,都把手插进了衣袋。<br><br>突然,一阵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迪斯科歌曲,从路边一座临时大棚里冲出,既陌生,又熟悉,好像在哪儿听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寒意却被她吹掉了一半。<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上海街头:</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迪斯科推销</font></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硬核俄货”</b> </h1><div><br></div> <h5>【 上海长寿路亚新生活广场前临时搭建的俄罗斯食品店,广告语写着“硬核俄货,一站式采购”。】</h5><div><br></div> 哦,我家附近的上海长寿路亚新生活广场的空地上,不知何时搭建起一个标示着“硬核俄货,一站式采购”的“俄罗斯进口食品馆”,伴随着大喇叭播放的俄罗斯歌曲,营造的异国氛围正在吸引着路人络绎进入。<br><br>我满怀好奇地进去瞅了瞅,商铺面积不算大,俄国商品倒不少,有多种伏特加酒,俄罗斯产的大列巴,面包干,饼干,糕点,速溶咖啡,巧克力,糖果,酸黄瓜,蜂蜜,香肠、面粉、麦片、岩盐、海鲜酱油等,还有几款香皂。之前仅在展览会上见到的俄罗斯食品,现在近距离大量呈现在眼前,不由得仔细端详起来。<br><br>见到一种类似澳洲进口的美可卓“蓝胖子”速溶奶粉,外貌近似,体积略小点,也有全脂和脱脂两款。正巧家里吃完了,就买了一罐脱脂的,绿色包装,算是“绿胖子”一个。<br><br>又看到多款即冲即食的麦片,随手拿了一包黑麦片。之后又各拿了一包全麦和黑麦饼干,把几天的早餐解决了。<br><br> <p class="ql-block">“……嘿嘿嘿,</p><p class="ql-block">哥萨克人,举起你们的酒杯,</p><p class="ql-block">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志们,嘿嘿嘿,</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为生活干杯!</p><p class="ql-block">祝你们所有的人健康,</p><p class="ql-block">嘿,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铺里,“莫斯科、莫斯科”的歌声越唱越欢,顾客也越聚越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种酸黄瓜蛮好吃的”,一位大妈拿起她手中一瓶酸黄瓜对我说,“咪道正宗的,我吃过再来买一瓶吃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早我也在食品一店买过酸黄瓜,过过泡饭蛮爽口的”,我谢谢她的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料大妈回我一句:“酸黄瓜又不是过泡饭的,是夹在汉堡、三明治里解火腿、黄油格油腻的”,把我弄得一脸尴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上海老年人对俄罗斯食品,还是蛮识货的。作为同龄人,我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我极力搜索我的记忆,这辈子曾经吃过哪些俄罗斯食物?甜腻的巧克力糖果应该吃过几颗;红的黑的带腥的鱼子酱尝过几粒再无胃口;伏特加曾经有人送过一瓶,也不知是不是俄产的,因家里无人喝,应该在生煸草头时用掉了;其它的……实在想不起来了。<br><br>当然,这几十年来接近俄罗斯风味的国产食品偶尔还是吃过一点,例如哈尔滨红肠,酸黄瓜……哦,记得口罩时期,街道发放的食物大礼包里曾有过一个俄式大列巴,质地坚硬紧密,与松软的土司面包截然不同,那时在家每天早上切一片薄片烤了吃,居然吃了三个礼拜还没吃完,面包还不变质。<br><br>“给你一个购物篮,你手拿这么些东西不方便”,不知何时,售货员小姐姐往我手里塞了一个塑料购物篮。<br><br>“谢谢”。我把手中的食品放入篮中,并逐一查看食品外包装上的标签。通过微信扫描,翻译出了原产地,发现这些食品里,除了红肠香肠来自哈尔滨那疙瘩、一款酸黄瓜来自于越南的俄企,其它倒确实出产于前苏联各地。有的食品甚至来自与乌克兰交界处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地区。<div><br></div> <h5>【 这儿卖的俄罗斯食品,标签上都有产地地址,显示它们是正宗俄国货。】</h5><div><br></div> 眼前的事实证明,俄罗斯食品非常丰富,似乎什么也不缺;还证明,经过二年多的“俄乌冲突”以及“美联邦”的经济封锁,俄罗斯这边生产、供应居然也没受什么影响——除了自己吃的,还有“过剩产能”可以出口到遥远的上海。<br><br>既然他家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一点也不弱,为何改开40余年以来,上海所有的超市、卖场里,见不到俄国食品的踪影?莫非以前不行,现在越打越行了?我瞎猜起来。<br><br>“你们是黑龙江的贸易公司吧?”我问一位售货员小姐姐。<div>“公司应该是,不过我们售货员是各地招的,我不是东北人”,小姐姐回答。</div><div><br>“展销搞到何时?接下来会不会开个俄罗斯食品专卖店?”我又问。<br>“展销搞到明年春节,以后会不会开店,要问老板了”,小姐姐爽气地说。<br><br>不管怎么回事,这是我一生中,头一次看到俄罗斯的工业品,至少是加工食品,大批量在我家附近的商铺里出售。<br><br>“……莫斯科,莫斯科,<br>让我们把酒杯扔向墙,<br>俄罗斯是个好地方。<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br><br>莫斯科,莫斯科,<br>你的气氛多么好,<br>夜魔狂欢的城市。<br>哈 哈 哈 哈 哈 嘿……”<br><br><div>歌声中,我把满满一篮子的俄罗斯食品递给了收银员。</div><div><br></div><div>“对不起,盐和酱油都卖完了,大家隔两天来看看!”售货员大声回答顾客的询问。<br><div><br></div></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style="">童年时代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保尔柯察金</font></h1><br>走出商铺,不禁对自己诘问:今天的购物是不是冲动了?这些食物,超市、卖场、网上……哪儿没有?为什么还要买、买、买?<br><br>是图新鲜?好奇?<br>还是我早已沾染了“莫斯科情愫”?<br><br>想了许久,捋了又捋,不得不承认,我脑子里确有一种 “莫斯科情愫”!<div><br></div><div>若问你,这世界上哪个国家对“阿拉上海人”影响最深,你或许会有多种回答,像美国啦、欧洲某国啦、日本啦……可能不太愿意回答苏联俄罗斯。<br><div><br></div><div>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去过莫斯科,不管你嘴上承认不承认,我觉得,还是苏俄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多、最深。“莫斯科情愫”不光我有,我们这一代人都有。<br><br>它隐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犹如一种很奇特的乳胶,气味挥之不去,痕迹无法抹除。</div><div><br></div><div>而且,这种情愫很难被精准定义及描述,是喜爱还是讨厌,是敬重还是藐视。</div><div><br></div><div>它如影相随,陪伴着我们这代人的童年、青少年、壮年直到老年。</div><div><br></div><div>为了证实上述观点,我发掘了自己一系列碎片式的记忆,作为“苏俄影子”与我一生相随的佐证。<br><br>先从上世纪50年代、我的童年时代说起。那年头,只要一提起苏联,几乎周边所有人都会肃然起敬。上世纪的前中期,列宁、斯大林两位伟人,曾经扶助中国执政党、指导中国革命,帮助中国抗日、抗美援朝,建立起新中国。</div><div><br></div><div>之后又援华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在上海援建了地标建筑《中苏友好大厦》,在上海闵行援建了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四大金刚”——令“阿拉上海人”引以为傲的、拥有十万产业大军的重型机械制造工业基地……那是中苏蜜月期,叫一声“苏联老大哥”,是中国老百姓的共识。</div><div><br></div><div>现在才知道,苏联援华是相互的付出,包括了数十万英勇的中华儿女、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生命和鲜血的付出。<br><br>那年代的上海,从街头的宣传画到新华书店的年画,到处可见“苏联老大哥”的形象和作品。记得家里墙上,都贴着苏联美术大师列宾的作品,尽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并对其膜拜。<br><br>当年幼稚的我,看到家里墙上那些列宾图画,自然是无法解读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造诣的,只有单纯的直感。例如,那幅《伊凡雷帝》,每次看到都会非常恐惧,特别是伊凡雷帝那个瞪圆了几乎“爆眶”的眼珠子,和他那只流淌着儿子鲜血的手,没少做过恶梦。<br><div><br></div></div></div> <h5>【 列宾的《伊凡雷帝》,谁看了都会一生难忘。(网络资料)】<div><br></div></h5> 还有那幅《不期而至》,画了一个被流放西伯利亚多年的“劳改犯人”,突然被释放回家,引起富有的家人见到他的惊诧场景。看了除了觉得恐怖,根本不知所云。<div><br></div><div>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了一群衣衫褴褛、如僵尸一般的纤夫在河边拉纤,看了总是感觉苏联老百姓怎么这么苦、这么穷……<br><br></div> <h5>【 列宾的《不期而至》。(网络资料)】<div><br></div></h5> <h5>【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网络资料)】</h5><div><br></div> 家里还有一本翻译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r>“你要好好看看这本书”,父亲说。“好好向保尔柯察金学习”。<br>“你要把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话背下来”,母亲说。那时,她在上海曹杨二中当校长,该校历史上唯一的女校长。<br><br>我当然背得出来:<br>“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br>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br><br>不仅背得出来,而且我也一直用这句座右铭检视一生。可今天我背给你们听,你们在天上都听见了吗?<br><br> <div><br></div>不过1960年代后,来自苏俄的此类“正能量”“红色”文学作品,就绝迹了。<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style="">青少年时代:</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b>训火记</b></font></h1><br>1956年6月,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轻型巡洋舰“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号和 “智谋”号、“启蒙”号两艘驱逐舰,来上海友好访问。<br><br>军舰停泊在黄浦江外滩,父亲带我挤进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到码头边,终于看到了庞大的、当时牛逼得一塌糊涂的苏联巡洋舰。<br><br><div>这是两国甜蜜关系的巅峰一刻。回家后,上幼儿园大班的我趴在桌上用彩色铅笔画苏联军舰,画了一艘又一艘。<br><div><br></div></div> <h5>【 1956年6月,苏联三首军舰首次访华,来到上海外滩。(资料图片)】<div><br></div></h5> <h5>【 这是我7岁时在幼儿园大班里,交的苏联军舰访沪的图画作业。1957年幼儿园“毕业”的时候,老师把所有的画都交还给了我们,要我们好好保存,“将来长大了再看看”。我记住了她的话,把此画保存了67年。】</h5><div><br></div>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父亲给我订阅了使用苏联刊名、版权和翻译俄文(包括原版图片)的中文版《知识就是力量》。让我在青少年时期,就知道了西伯利亚的“通古斯陨石”之谜,知道了玛雅文化,西伯利亚的猛犸象,以及生活在深海的、头部有发光“钓鱼竿”的鮟鱇鱼——让我一生都对探索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r><br>到了1959年,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科学家谈21世纪》科普图书,1961年,这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翻译俄文版的《趣味数学》。这批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少年包括我的优秀科普读物,其渊源都来自苏联,基本上都是参考、借鉴、沿用了苏联同类出版物在华出版的。<br><br><div>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全套都给我翻烂了。《科学家谈21世纪》书中提到的会飞的汽车,移动可视电话等,都已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如期实现。现在回想起来,中俄科学家的前瞻确实了得。<div><div><br></div></div></div> <h5>【 童年阅读过的中文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956年出版)。(源于网络)】<div><br></div></h5> 小学到初中时,我最迷恋的玩具是父亲给我买的、60年代初期来自苏联的儿童益智金属拼装玩具,它可以任意组装成各种交通工具、建筑工具、机械机床等。随玩具附带一本厚厚的拼装手册,可惜全是俄文说明,我看不懂,只能“按图索骥”。这种任意拼装玩具激发了大脑创意,培育了动手能力和驾驭物体的三维空间感,让我一生受益。<div><br></div> <h5></h5><h5>【 时至今日,这种国产的玩具仍然盛销不衰。当然,现在的比我当年玩的那款进口货“高档”许多。(网络图片)】</h5><div><br></div> 实话实说,当年的中国是那么地落后,那么地渴望着依靠苏联老大哥,走向科技强国之路;国家和父辈都对我们这一代新中国诞生的同学少年,寄予了无限的期望。<br><br>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出产的”工程师的数量、质量已经雄居世界第一;那么,这个承载着民族希望的种子,早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就已种下——那年头,包括我在内的不知多少童鞋,都想长大后当一名工程师。<br><br>可惜,十年动乱,一代青年梦断山乡,前辈擘画的新中国建设蓝图被改写,进程陡然失速。<br><br>上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也进入紧张时期,苏联援华专家全部撤离,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彻底中断。我因在媒体单位工作,偶尔能看到外国拍摄的少数“内部电影”,其中印象最深、看了颇受刺激的是苏联人物传记片《训火记》。 <br><br>影片讲述了苏联宇宙火箭之父、总设计师巴什基尔采夫在去莫斯科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临终前,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火箭的发明创造,无暇顾及家庭生活,致使妻子娜塔莎在新婚不久就委屈地离开了他。直到第二艘飞船成功地飞上了宇宙,娜塔莎才知道了丈夫所做的一切,她为此感到骄傲……这是一部多数国人未看过的苏联故事片。<br><div><br></div> <h5>【 前苏联1972年拍摄的《训火记》广告。(网络资料)】</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电影的背景是苏联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的事业和人生经历,大场景则是当年苏联运用举国之力与美国争霸太空、并夺得一段先机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仰望北方天空,“斯普特尼克一号”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加加林代表全人类第一次上太空旅行、“礼炮号”第一个空间站上天……那是前苏联的高光时刻,《训火记》这个苏联“爱国题材”影片,对于当时正逐渐“从睡梦中惊醒”的阿拉上海人来说,人人看了都会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可往,吾亦可往”,“我们中国人何时才能够飞上太空?”这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发出的共同感叹。</p><p class="ql-block"> </p> <h5>【《训火记》镜头——三位苏联宇航员步向火箭,即将飞上太空。(源于网络)】</h5><div><br></div> 一晃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没能当上工程师的、昔日担心被“开除球籍”的一代东方青年,现在都已经变成古稀老翁;然而,当年那位仰望北方天空的“东方小弟”,今日独立自建的空间站《天宫一号》早已上天,《神舟号》宇宙飞船已经从月球背面取回月壤,中国航天员正在做登月的最后准备,建设“月球基地”的蓝图也已经绘就……<br><br>曾几何时,曾经引领世界一极、与美争霸的北方邻国苏维埃,已经轰然瓦解——瘦身后的俄罗斯,变成了东方大国的“北方小弟”…… <br><br>历史已然翻篇:“训火”者,当看今日之中国。<div>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百感交集啊。</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壮年时期:</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到底要什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惭愧,虽然就住在邻国的“隔壁”,我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阿拉上海人”,却还未曾去过苏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只记得80年代末有次夏季去北欧,航线经过俄罗斯上空,飞机飞了好几小时,舷窗里看下去还是无边的绿色大地,房子、村庄很少。当时感觉非常震撼:这个国家没有多少人,地方可真大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罗斯人长什么样?记得小时候,在弄堂里见过一个推着独轮车、衣着褴褛、长发长须蓬乱的外国磨刀老人。邻居大人告诉我,那人是白俄。后来知道,白俄就是苏联十月革命后逃离俄国的有钱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逃来上海的有不少,大多住在租界里。可到了我成年走向社会的70年代里,国内别说白俄,就是苏联人也难看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上海知青上山下乡,我所在的安徽黄山茶林场八队队友中,有个长相很“典型”的男性“外国人”,他肤色雪白,头发麻栗色,蓝眼睛,翘鼻子,身上体味很重,夏天晚上睡觉不用蚊帐,蚊子也不咬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在“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年代,有一个“外国人”天天伴随你一起修地球,那是什么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 “外国人”自然是队友的开心果,大家有事没事都逗他说笑。直到50年后的今天,茶林场附近村庄里的古稀老农,都还津津乐道地谈起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有一个中国名字叫“亚华”,虽然不会讲几句外语,却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家住曾是法租界的卢湾区(现黄浦区),家里条件听说还不错。队友说,他生父就是一个逃亡来沪的“白俄”,生母是舞厅里认识的。解放前几年,俄罗斯国内形势宽松了,他生父就把他交给上海一个有钱人领养,自己回了国,之后父母都没有音讯。队友都很同情他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头,“亚华”在山里干活还是出力的。他身体好,胆子特大,队里常派他一个人下山拿取急需物资,他敢在深更半夜一人独行于深山老林,走二十里山路毫无畏惧感。空闲时,为了改善自己的艰苦生活,也会拿家里带来的毛衣皮鞋与山下老乡换钱买烟抽。60~70年代皖南老乡也没钱,一件毛衣只能换个一块钱,一双皮鞋换个五毛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春节,我没回沪探亲,那是我在皖南山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那年,亚华不知何因,也没有回沪探亲,与我一起在队里值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几天大雪封山,过年也没有吃的。我和亚华商量,过年弄点什么吃的改善一下,亚华说,我可去山下向老乡买一只猪头,很便宜的,我说好。不久,他踏着厚厚的积雪,真的把猪头买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俩就支起土灶,拿来钢精(铝)面盆,用柴刀把猪头劈开,放面盆里煮。亚华又从食堂要了点盐和酱油,待猪头煮得半熟不烂时,两个人就围着面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一餐“风雪猪头年夜饭”,让我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知青回城他也调回了上海,在某公交电车厂的车间做机修工,也结婚成了家。90年代有人见到他在路边指挥几位工人干活,似乎是个负责项目的小头目,挺有腔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他的音讯很少了。知青老友都挺关心他的,希望他有个不错的晚年。</p><p class="ql-block"><br></p> <h5>【 茶林场队里有个队友——白俄后裔“外国人”亚华。(豆包AI生成)】</h5><div><br></div> 改开年代,特别是90年代苏联变成俄罗斯之后,两国关系已经重归于好,而且双方来往都已免签证。同事、朋友、邻居去过俄罗斯的已经很多,有的已经不止一次去那儿旅游。<br><br>俄罗斯人也一批批来上海做生意、教书、搞艺术交流,做广告模特、影视演员,几乎各个像样点的小区,都有俄罗斯人暂住。有的还养了宠物,像我家的楼上一对俄罗斯男女,就养了两只斗牛犬,每天夜幕降临都牵出来在小区溜达。<br><br>俄罗斯游客特别钟爱的中国休假地是海南岛的三亚,每年春节后的一段时间,毗邻大东海的宾馆基本上都被俄罗斯游客租去。2022年之前,我几次去那里旅游,都碰到大批的俄罗斯人。<br><br> <h5>【 2014年4月,在三亚大东海边嬉水的俄罗斯恋人。】</h5><div><br></div> 冬日如夏的三亚,俄罗斯娃子在父母、祖父母的带领下,在水中搏浪;成年人趴在躺椅上晒太阳;年轻恋人在沙滩上追逐嬉闹……三亚成为北方邻居最爱的“东方夏威夷”。就不知在俄乌冲突两年来的炮火中,三亚的盛景是否还在,那些年轻人的命运又如何。<br><br>在下午逛过的那个俄罗斯食品商铺里,还陈列着一排排、品种繁多的巧克力。其中一个挂着列宁、斯大林头像的俄罗斯牌100%纯巧克力跃入眼帘,印象特别深。<br><br>这是我们这一代曾经奉为神圣的苏联领袖标准像,上世纪50年代经常出现在“阿拉上海”街头五一、十一节日大游行的队伍里。<div><br></div><div>神圣的领袖像哎,多年未见,又一次见到时,怎么变成了巧克力包装?!<br><br>说它不严肃吧,它画得中规中矩,头像背景是镰刀、铁锤、红心标示的苏联国旗,与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没有一丁点的亵渎。<br><br></div> <h5>【 莫斯科州出产的100%黑纯巧克力】</h5><div><br></div> 而正因为中规中矩,我怎么看,它也不像一块巧克力。<br><br>我在一边观察,发现这款列宁、斯大林巧克力果然吸引了很多年长购物者的眼球,“阿拉上海”老人走到它面前,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端详一会这个贴着红色伟人标签的100%黑纯巧克力。<br><br>但是看的多,买的少。——这个弯也太难绕了吧,它真是可以吃的美食吗?!<br><br>我想起70年代中期读过一本内部翻译出版的苏联小说——作家柯切托夫写于1969年、警示苏联社会变异的《你到底要什么?》。<br><br>这个警醒的题目,我也时时用来审视自己和新时期的国人,“你到底要什么?”。<br><br> <h5>【 上海在1972年内部出版了这本科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查看了这款巧克力的产地,它来自“莫斯科州”。突然也想对这家巧克力工厂的厂长问一声,“同志,你到底要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纪念,传播,警醒他人?还是取悦旅游者抑或讨好中国消费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只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你的目的算是达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老年时期:</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性俄罗斯</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终于有机会拾起自己的爱好——探索大自然,揭开野生动物的奥秘。这是小辰光受到父亲和前苏联科学家启迪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央视播放了英国BBC获权拍摄的、曾获得《法国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和《纽约影视节世界金奖》等诸多奖项的七集纪实片《野性俄罗斯》。俄罗斯野生动物题材的影片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我以前未曾想到、未曾知晓的“俄罗斯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摄制者花了三年时间,深入探索了俄罗斯这块地球上最广袤、最神秘、最不为人所知的苍凉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它的巨大和寒冷,由于人迹罕至,俄罗斯保存了地球上未被破坏的最原始的北国生态,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见所未见的野生动物,闻所未闻的四季天籁,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瑰丽的生命律动,充满野性、惊心动魄的生存角逐。<br><br>尽管俄罗斯的生存环境是那样的恶劣,但生命依然在顽强地适应着,更在冰天雪地里繁衍、绽放。这片子我看了十遍不止,每看一次,就是一次震撼与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h5>【《野性俄罗斯》镜头。(图片源于网络)】</h5><div><br></div> <div>而我,则从2008年起,开始观察、记录上海地区野生鸟类(昆虫)生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持续十多年,拍摄了十多万张图片和相关视频。</div><div><br></div><div>2016年起,在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薄顺奇、袁晓等专家和上海科技出版社编辑、动物学博士唐继荣的指导下,我花了三年时间,执笔整理、撰写了一本名为《身边鸟趣》的科普读物,详细记录了68种上海地区常见鸟类的生态行为。这本书出版后被国家林草局评为《2023年最佳科普读物》,并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采购目录。一年多时间里已经第二次印刷。<br><br></div><div>从幼年时阅读苏联版的《科学就是力量》、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到新近观赏《野性俄罗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到老年居然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科普读物的作者,做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会员、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理事。甚至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做讲座,向孩子家长传播上海野鸟生态和保护知识。</div><div><br></div> 在2024年严冬来临之时,黄浦江上的银鸥又飞来了。<div><br></div><div>我每次科普讲座都会讲到这只鸟。<br><br>每年这个时节,数千只雪白浅灰的银鸥会从三千公里以外的北方飞来,它们的大名叫“西伯利亚银鸥”。<br><br>因为它们的出生地在西伯利亚一带,它们的“国籍”是俄罗斯。<br><div><br></div></div> <h5>【 这只标记“AL86”的西伯利亚银鸥自2014年起,每年都会来上海黄浦江越冬。】<div><br></div></h5> 上海是西伯利亚银鸥的越冬地之一,也是它们的第二故乡。自古以来,黄浦江上的这群银鸥就在上海和西伯利亚之间往返,深秋来上海,来年4月返回西伯利亚,千里航途,从未中断。<div><br></div><div>尽管黄浦江两岸沧海桑田,原先的自然湿地演变成今日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中心,西伯利亚银鸥坚守如一,适应力惊人。<br><br>每年三九天里,我都要到外滩或吴淞口炮台湾湿地公园,欣赏它们在江中追逐搏击、生擒活鱼的矫健身姿。</div><div><br></div><div>看到它们,仿佛就看到生活在北方的邻居,那个战斗的俄罗斯民族、如影伴随我和我们一代人的国家。<br><div><br></div></div> <h5>【 冬季黄浦江上的银鸥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各位不妨留意一下,它们来自俄罗斯。】</h5>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尾声:</font><b><font color="#ed2308">鲜红如血的莫斯科</font></b></h1> <div><br></div>商铺里的歌声在耳畔继续:<br>“莫斯科,<br>是通往过去的大门,<br>犹如沙皇时代的镜子,<br>鲜红如血。<br><br>莫斯科<br>谁了解你的灵魂,<br>谁知道爱情在燃烧,<br>像熊熊的炭火一样炽热!”<br><br>夜晚降临了,北方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砸向乌克兰腹地。<br>这是俄罗斯多弹头洲际导弹“榛树”,回击美国远程导弹对俄罗斯境内的袭击。<br><br>人类就此开启了洲际导弹实战,<br>全世界为之目瞪口呆。<br><br>2024年,<div>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只是夏季酷暑,冬季严寒。<br><br><div>针尖对麦芒,</div><div>从昔日的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多少年了?<br><br></div><div>莫斯科,<br>你还是那样地飒!<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b>全文完,谢谢阅读</b> ——</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 傲娇的俄罗斯女兵。(网络资料)】</h5> <h5><p></p><p></p><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p></p><p></p></h5><h3>俞远明</h3><div><br></div><h5>2024年12月11日</h5><h5>上海</h5><h5>(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本人拍摄)</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p></p></h5><h5>==========================</h5><div><br></div><p></p><p></p><h3><b>【</b> <b>关于歌曲“莫斯科”</b>】</h3><div><br></div><h5>●《Moskau》(中译“莫斯科”)是Dschinghis Khan(成吉思汗乐队)演唱的歌曲 ,由德国人拉尔夫·西格尔创作,收录于1979年的专辑《Dschinghis Khan 》。</h5><div><br></div><div><h5>这首歌以其独特的迪斯科旋律和有趣的歌词,以及充满活力和节奏感的表演风格而广受俄罗斯民众及各国听众欢迎。</h5><br><h5>歌词描述了莫斯科的陌生与神秘,以及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向往。歌曲中,“哈哈哈哈哈”这样的笑声元素被巧妙地融入,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活力。</h5></div><div><br></div><h5>● 歌词大意如下:</h5><div><br></div><h5>莫斯科,<br>异国风情又充满神秘,<br>赤金浇筑成的塔楼,寒冷如冰。</h5><p><br></p><h5>莫斯科,<br>谁真正了解你,<br>知道你心跳动着火焰,如此的炙热!</h5><p><br></p><p></p><h5>嘿嘿嘿,<br>哥萨克人,举起你们的酒杯,<br>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丽。</h5><br><p></p><p></p><h5>同志们,嘿嘿嘿,<br>让我们为生活干杯!<br>祝你们所有的人健康,嘿,兄弟。</h5><br><p></p><h5>嘿嘿嘿!<br> 莫斯科,莫斯科,<br>让我们把酒杯扔向墙,俄罗斯是个好地方。<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h5><div><br><h5>莫斯科,莫斯科,<br>你的气氛多么好,夜魔狂欢的城市。<br>哈 哈 哈 哈 哈 嘿</h5><br><h5>莫斯科,莫斯科<br>爱情的味道就像鱼子酱,姑娘们在等着我们的亲吻,<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h5><br><h5>莫斯科,莫斯科,<br>让我们在餐桌上热舞,直到桌子倒塌为止。<br>哈 哈 哈 哈 哈 嘿!</h5><br><h5>莫斯科,<br>是通往过去的大门,<br>犹如沙皇时代的镜子,鲜红如血。</h5><br><h5>莫斯科,<br>谁了解你的灵魂,<br>谁知道爱情在燃烧,像熊熊的炭火一样炽热!</h5><br><h5>嘿嘿嘿,<br>哥萨克人,举起你们的酒杯,<br>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丽,</h5><br><h5>同志们,<br>嘿嘿嘿,让我们为生活干杯!<br>祝你们所有人健康,嘿!</h5><br><h5>莫斯科,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嗬嗬嗬嗬嗬嘿。<br>莫斯科,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嘿。</h5><br><h5>噢……噢……噢……<br>莫斯科 莫斯科,</h5><br><h5>我们爱饮伏特加,日日饮到一百岁。<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h5><br><h5>莫斯科,莫斯科,<br>你的酒瓶已空缺,但酒窖里有更多。<br>哈 哈 哈 哈 哈!</h5><br><h5>嘿嘿嘿,</h5><h5>哥萨克人,举起你们的酒杯,<br></h5><h5>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丽。</h5><br><h5>同志们,<br>嘿嘿嘿,让我们为生活干杯!<br>祝你们所有人健康。</h5><br><h5>嘿嘿嘿。</h5><br><h5>==========================</h5><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