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声清脆的木槌敲下,掌声随之响起。当地时间4日11时14分许,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2024年12月5日新华网报道)。</p> <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古老传统习俗延续。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传统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现行的春节只有100多年。据史料记载,“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从1914年实施。自此,农历新年就改称‘春节’了。”</p> <p class="ql-block">我国的春节,在古代就已经传入国外。早在隋唐时期,东亚诸国就有过年的习俗。如今,春节更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盛事。在东南亚,过年必舞狮。在法国,不仅是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挂上了象征喜庆的大红灯笼。在英美,当地人参加华人社区的巡游、烟花等活动,并把中国结作为家中的新春装饰。在加拿大的最大城市多伦多,“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春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庆之一,已成为向世界传递和平共处、和睦交往、和谐理念的中华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当今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浓浓的年味。“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因为阖家团圆向来是我国人民的理想生活理念。而放眼全球,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蕴含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家庭和睦、社会包容的哲理。同时,也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我们深刻感悟到“和谐共生”的道理。在古代甲骨文中,“年”字是由上“禾”下“人”组合而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的农耕文化,而这一农耕文明与“年”字密不可分,意思是一人背禾而归,表现的是农耕丰收之后的情景。从古至今,过年就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色。人们趁着春节的喜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年三十晚,辞旧迎新,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享受“中国年”的同时,也感受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中国智慧。</p> <p class="ql-block">“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春节是多彩的,也是多元的。尽管“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但人们对未来的希冀与祝福是共通的。当世界各地不同的风俗创造性地融入新的元素,就会不断孕育新的文化内涵。而当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就会迎来新发展、大繁荣。</p> <p class="ql-block">“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不仅是我国的重大节日,也是世界值得庆贺的节日。如何把这一节庆赓续不绝的古老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何借由春节与世界各国共建文明互鉴之桥、共走和谐共生之路、共享中华文化之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践行。让我们一起当好春节的世界非遗传承人,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