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国维。</p><p class="ql-block">1877年-1927年,享年50岁。</p><p class="ql-block">初名国桢,字静安(庵),又字伯隅,号礼堂、人间、永观、东海愚公、观堂等。谥忠悫。汉族,</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p><p class="ql-block">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p><p class="ql-block">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p><p class="ql-block">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p> <p class="ql-block">浙江嘉兴海宁盐官,王国维故居。</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故居。</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故居。</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塑像。</p> <p class="ql-block">娱庐。</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年表。</p><p class="ql-block">海宁四大才子。</p><p class="ql-block">1898,上海《时务报》社书记。</p><p class="ql-block">结识罗振玉。</p> <p class="ql-block">1898,任职上海《时务报》。</p> <p class="ql-block">罗振玉。</p><p class="ql-block">1866年—1940年,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p><p class="ql-block">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淮安,</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p><p class="ql-block">罗振玉于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p><p class="ql-block">罗振玉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他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p><p class="ql-block">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p><p class="ql-block">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p><p class="ql-block">他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其功大焉。</p><p class="ql-block">罗振玉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编著有《殷墟书契》《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敦煌古写本周易王注校勘记》《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等。</p> <p class="ql-block">1900,任武昌农校日籍教员翻译。</p><p class="ql-block">1901,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理。</p><p class="ql-block">1902,协助罗振玉编辑《教育世界》杂志,翻译《教育学》。</p><p class="ql-block">1903,任职通州师范学堂。</p><p class="ql-block">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p> <p class="ql-block">1900,任职武昌农校。</p><p class="ql-block">待考。</p><p class="ql-block">疑为笔误。</p><p class="ql-block">武昌农校成立于1952。为现湖北工大前身。</p><p class="ql-block">武汉农校成立于1978。</p> <p class="ql-block">1898,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大前身。</p> <p class="ql-block">华中农大。</p> <p class="ql-block">武昌农校创办于1952年。</p> <p class="ql-block">今为湖北工大。</p> <p class="ql-block">武汉农校创办于1978。</p> <p class="ql-block">武汉农校。</p> <p class="ql-block">1901,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今东京理科大学)留学。</p> <p class="ql-block">原东京物理学校。</p> <p class="ql-block">今东京理科大学。</p> <p class="ql-block">今东京理科大学。</p> <p class="ql-block">1903,任职通州(今江苏南通)师范学堂。</p> <p class="ql-block">旧校门。</p> <p class="ql-block">今址。</p> <p class="ql-block">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1905,出版《静庵文集》。</p><p class="ql-block">1907,任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p><p class="ql-block">1911,随罗振玉赴日本🇯🇵京都,侨居四年余。著述丰富。</p><p class="ql-block">1922,任北大国学通讯导师。</p><p class="ql-block">1925,任清华国学导师。被称为“清华五大导师”。</p><p class="ql-block">1927,自沉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1911-1915,随罗振玉侨居日本🇯🇵京都四年余。</p> <p class="ql-block">1922,任北大国学通讯导师。</p> <p class="ql-block">1925,任清华国学导师。</p> <p class="ql-block">1927,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p> <p class="ql-block">鱼藻轩。</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遗书。</p> <p class="ql-block">五十之年,只欠一死。</p><p class="ql-block">经此事变,义无再辱。</p><p class="ql-block">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墓地。</p><p class="ql-block">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p><p class="ql-block">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p><p class="ql-block">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p><p class="ql-block">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p><p class="ql-block">我虽无财产分文分汝等,然苟能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p><p class="ql-block">五月初二日。</p><p class="ql-block">父字。</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家庭。</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海宁王静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p><p class="ql-block">1890年—1969年,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字鹤寿,一说字彦恭(均未用),</p><p class="ql-block">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三子。</p><p class="ql-block">陈寅恪自少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史。</p><p class="ql-block">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p><p class="ql-block">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p><p class="ql-block">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p><p class="ql-block">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p><p class="ql-block">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p><p class="ql-block">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p><p class="ql-block">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并编有《陈寅恪集》。</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撰《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1929.6.3,清华园)提到,</p><p class="ql-block">先生以一死见其自由独立之意志,</p><p class="ql-block">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p><p class="ql-block">一姓之兴亡。</p><p class="ql-block">呜呼!</p><p class="ql-block">树此石于讲舍,</p><p class="ql-block">寄哀思而不断,</p><p class="ql-block">表哲人之奇节,</p><p class="ql-block">诉真宰之茫茫,</p><p class="ql-block">来世不可知者也。</p><p class="ql-block">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p><p class="ql-block">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p><p class="ql-block">惟此独立之精神,</p><p class="ql-block">自由之思想,</p><p class="ql-block">历千万祀,</p><p class="ql-block">与天壤而同久,</p><p class="ql-block">共三光而永光。</p> <p class="ql-block">吴宓。</p><p class="ql-block">1894年—1978年,原名玉衡,又名陀曼,字雨僧(亦作雨生)、玉衡,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07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科班。毕业后赴美,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学习,再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p><p class="ql-block">1921—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代系主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部聘教授);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曾参加创办江津白屋文学院。</p><p class="ql-block">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历史系、中文系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讲授过英语、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评、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课程。</p><p class="ql-block">1978年1月17日因病辞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吴宓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p><p class="ql-block">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p> <p class="ql-block">海宁王国维先生之墓,后学沙孟海敬题。</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p><p class="ql-block">1900年—1992年,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p><p class="ql-block">原名沙文若,字孟海,号沙邨、兰沙、石荒、沙村、决明。</p><p class="ql-block">中国民主同盟盟员,</p><p class="ql-block">中国近现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史学家、艺术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其主要著述有《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论书文集》《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书谱注释》《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沙孟海遗墨》《沙孟海书学院珍藏沙孟海书法作品集》《兰沙馆印式》《沙孟海篆刻集》等。</p><p class="ql-block">1926年初,沙孟海在上海修能学社教书,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p><p class="ql-block">1929年,在《东方杂志·中国美术号》发表《近三百年书学》《印学概论》等文章,同年被聘任为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p><p class="ql-block">1945年,著《家书四记》。</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年加入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1952年3月,调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调查组长。</p><p class="ql-block">1954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p><p class="ql-block">1962年,任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当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11月,继任西泠印社社长。</p><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10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沙孟海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中国现当代书坛巨擘,被书法界称为“真力弥漫,吐气如虹”“海内榜书,沙翁第一”。</p><p class="ql-block">在学术研究上,他前期论析书史和印学,中期涉及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诸多领域,后期在当代书印界有着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先生墓碑记。后学鄞县沙孟海拜书。</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全集》20卷版。</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书法。</p> <p class="ql-block">代表作《人间词话》。</p> <p class="ql-block">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p><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p><p class="ql-block">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p><p class="ql-block">然岂易得哉。</p><p class="ql-block">今之学人但有第二境界,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可名世成家,岂会不古耶。</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评价王国维——新史学的开山。</p><p class="ql-block">郭沫若。</p><p class="ql-block">1892年—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p><p class="ql-block">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p><p class="ql-block">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甲骨四堂之一。</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最是人间留不住,</p><p class="ql-block">朱颜辞镜花🌸辞树🌲。</p> <p class="ql-block">国学大师王国维。</p><p class="ql-block">人生重要履历。</p><p class="ql-block">浙江嘉兴海宁——上海——湖北武汉——日本🇯🇵东京——江苏南通——北京——日本🇯🇵京都——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