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卡地徐家汇书院及周边漫步—2024年3月22日

chxiyan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徐家汇天主堂后,接着到紧邻的徐家汇书院及周边漫步。徐家汇书院,名为书院,实则是一座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书院的原址,是原徐家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 background-color:rgba(143, 193, 21, 0.137);">书院空间布局剖面模型。这幢建筑的设计者是国际知名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外滩源和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都是他们的作品。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建筑的外立面由多组米白色细长翅片构成,与徐家汇源景区历史建筑相映成趣、浑然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周边有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上海气象博物馆)和徐光启纪念馆等,足见徐家汇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走进书院一楼的空间,首先被眼前一座晶莹剔透的山门给吸引住目光,原来这座门叫做“光启之门”,为纪念四百年前,明朝末年的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他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这座山门的造型,取自于土山湾中国牌楼,整座门全部由3D打印制成,精美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a(143, 193, 21, 0.137); color:rgb(0, 0, 0);">熠生辉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是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再造,材质极简、造型独特、寓意丰富。整体运用绿色环保的可降解塑料材质,并用3D打印建造技术呈现晶莹剔透的网格化牌楼新形象,呼应了用现代技术演绎传统工艺的主题。云翼的加入使整体形象更显轻盈通透,与原本沉稳厚重的土山湾牌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与未来的呼应,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光启之门”所希望表达的核心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土山湾博物馆拍摄的中国牌楼。</p> <p class="ql-block">光启之门正对着一楼挑空的中庭,是整座书院的精华所在。这种被称为巴西卡利亚风格的中庭,带来的视觉效果有点震撼。</p> <p class="ql-block">中庭挑高14米,贯通一到四楼,两扇挑高的拱门互相对望。一楼中央是一张长达16米的海上长桌,人们自由散坐在长桌两旁,背后是高高的书墙,随手抽下一本书,随时可坐下翻看,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随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徐家汇书院的中庭是书院八景之一:光的鉴证。长28米、宽8米、高14米,平面呈</span>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a(143, 193, 21, 0.137); color:rgb(0, 0, 0);">长方形</span> <span style="color:rgb(0, 0, 0);">,顶部是巴西利卡风格的穹顶,中庭直通三层,两侧是八个光盒空间阵列。</span></p> <p class="ql-block">儿童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二楼三楼均设有一条长长的阳光走廊,走廊正对着徐家汇天主堂前的草坪绿地,在走廊上即可眺望斜对角庄严的教堂。走廊上设有阶梯式的座位方便人们随时随地坐下小憩,可读书,可发呆,在阳光明媚的冬日,这样的户外走廊是放松休闲,沐浴阳光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斜对角徐家汇天主堂,详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3m01vb"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徐家汇天主堂—2024年3月22日</a>。</p> <p class="ql-block">正对面徐家汇天主堂前的草坪绿地</p> <p class="ql-block">东北角美罗城</p> <p class="ql-block">赤道南北两总星图</p><p class="ql-block">本图是目前所见传世最早的包括南极地区在内的大型中文全天星图,收录星体1812颗,超过同时期西欧的星表所录星数,是当时世界最详备的星图。全图由两幅以赤道为边界,分别以北极、南极为中心的圆形星图组成,其间及外沿还绘有各种小星图十四幅、天文仪器图四幅。该图外分三百六十度,内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从黄极引曲线绕天一周,参照西方星图做法将天区分为十二宫;同时按照中国传统星图从赤极引直线至边界,分天区为二十八星宿,中西两种星图形制并行。星图采用中国古代传统星座名称,并创造性地结合数字序数来表示星名,如“门宿一”。此前的中国古代星图几乎未曾绘制过南极星座,本星图参考西方资料绘制了这些星座,并以译名命名,许多名称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1633年(崇祯六年),礼部尚书徐光启考虑到过去所作星图“尺幅狭小……不便省览”,故重新组织绘制了大型《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由屏幢八面构成,星座图形位置一一依表点定,经纬度俱全。梵蒂冈图书馆所藏《赤道南北两总星国》共两套,系汤若望寄回,一套是徐光启原图木刻的初版印本(即本图),为海内外仅存的孤本;另一套装裱在画布上置于木质画框内,由于年代久远,纸盈黯谈,看不清着色,其版本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接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亦藏该图的一套清初复制本,宫裱蓝绫、星座镀金,为故宫所藏,供皇帝御览;法国国家图书馆亦藏清印本一套,但为墨印,未曾着色。</p> <p class="ql-block">(横屏欣赏)</p> <p class="ql-block">书院正在举办“中国式风景”在徐汇林风眠的花房画展。</p><p class="ql-block">1951-1977年间,林风眠定居上海。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于徐汇区,他受聘为画师,1973年正式转入画院。</p><p class="ql-block">在南昌路53号家里,他养了石蜡花、虎刺、营兰、热带兰、兔子花、仙人掌、龟背竹等盆栽,打理花草并观察和创作,是内敛不喜交际的林风眠日常所好。在严酷的冬日里,无人照料却红艳艳怒放的石蜡花曾给予林风眠莫大的鼓舞和理直气壮活下去的勇气。也正是在这 “花房”里,诞生了林风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林风眠反复画的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次特展正是取“林风眠的花房〞作为一切美好事物萌发地的寓意,通过“花房”的营造,与徐家汇书院的“书房”相得益彰,为市民带来一场沉浸式的“画”与“花”的观展体验。</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艺术表现出融通中西古今的开放视野,超越西方文化的勇气,以及开创中国逻辑的新时代艺术的努力。他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民间元素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成果,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他的创作探素促成了传统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打造了海派艺术的新高峰,开启了中国水墨画的新范式,也开创了世界绘画的新图式,造就了一个国际视野、时代经验、本士逻辑、传统精髓兼备的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所开启的中国水墨艺术的现代转型探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当下我们如何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指导。</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火热开展之际,适逢迁址徐家汇书院的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启用,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文旅局携手中华艺术官(上海美术馆)联合推出本次特展,以作品复制、丝绸写真、实景还原、花艺展示、数字互动、书籍阅览及教育工作坊等方式全新演绎林风眠的艺术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表达艺术为人的公众服务意识,以及尊崇自然坚守初心、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本次展览既是徐家汇书院的龙年首展,也是2024年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战“美育大课堂”系列活动的书画特展,将为徐汇市民和读者带来与中华艺术宫同步的别样 “中国式风景”。</p> <p class="ql-block">花卉 Flower,作者:林风眠,创作:1980年代,类别: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创作原是油画、水墨并举,因抗战物资匮乏,油画的创作被中断,他开始了以水墨画材料外加水粉的探索,将全部的油画解数施展于水墨画之中,开创了不论媒介和画种的彩墨画,油画要素的融入使传统水墨画的面貌大为改观。比如在他的各类静物花卉画中,他将墨用作黑色或阴影,在简化的墨线轮廓下,墨色的浓重和西式色彩的浓艳、白粉勾勒出的透明感高光相得益彰,完满解決了光、色、墨的结合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西画融合探索的巨大障碍。这件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 《花卉》作品是林风眠香港时期的精品力作,花卉部分呈椭圆形,是他方中寓圆的经典画法。花卉的椭圆造型由不同颜色、不同景深的圆环环环相扣而成:外缘是黄色,再是绿色、橘色和红色由外而内分布,加上背景处浓重的黑和深邃的蓝,生动地表现了黄色花卉的爆盆盛开和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绣球花 Hydrangea,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采用方纸布阵,近距取景,色彩绚丽的绣球花充溢画面,显得饱满旺盛。画面右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和印鉴。画家先将厚重的水粉平涂盖于宣纸之上,用色中掺墨或是墨底上压色等方法,让色彩渗入流动性极强的生宣纸中,形成有别于传统的浓郁而厚重的色彩感觉,再用同色系渐变的色彩在不同色块的底色上挑出层层叠叠的花瓣,采用印象派绘画保留笔触,以及笔触呈现光影微妙动态的手法,通过笔触的轻重、浓淡、徐疾,在点画出光影迷离的花束时也呈现了画者内在的情绪状态。也许是受印象派绘画明亮新鲜的色彩追求影响,画家也选用了鲜艳明丽的红、黄、蓝三色,但主体以偏冷的兰紫为基调,明亮的黄、浓烈的红占据的面积不多,却因色彩的强烈对比,而能从一片蓝紫的花丛中跳跃而出,与蓝紫的基调相互映衬,形成非对称的均衡效果,绚丽中包含冷艳的气息。背景为深重的褐色,在花束与背景之间以一线亮黄相隔,类似逆光的效果;前景中绚丽的光色,蕴藉于这片深暗的背景,使缤纷的色彩最终归于沉静,华丽的画面散发出一丝孤寂的气息。这幅画充分体现了林风眠将印象派的色彩技巧与中国的水墨技法融合一体的努力,其色彩将主观的色彩感觉与自然的新鲜、活力融为一体,具有体量感,色泽层次盈满画面;同时又饱有水墨空灵的笔意,善于运用明暗冷暖的对比关系,于富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画面中呈现东方含蓄空寂的审美意味。这种大胆将西式的色彩元素和技法运用于宣纸之上的做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视觉元素,画界往往称之为“彩墨画”,以与传统水墨相区别。</p> <p class="ql-block">菖兰 Sword Gras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中晚期的静物画重视光、色和平面分隔技巧,而不大强调西方古典绘画所追求的三维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鸡冠花 Cockscomb Flower,作者:林风眠,创作:196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圆中有锐,寓俏于拙,这是林风眠画面迷人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缠绵”是林画的特色,“饱满”是林画的另一特色。他的画幅多方形,画中内涵多圆形。方与圆其实是一致的,方圆相套时适应得很协调,都骑跨在扩张与收缩的边疆上,最充分地托出了量感美:满满墩墩。团团的大理花、团团的罐、大团小团镇坐面幅中堂,排斥尽空虛与懒散。一丛浓艳的弧状鸡冠花盛在弧形的盆里,高处的弧线紧紧拥抱着低处的弧线,只烈的感情溢于画面。</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 Sunflowers,作者:林风眠,创作:1959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眼喜欢用方形的纸张来作画,不喜题跋,对此,林风眠说:“我为什么采用方构图呢?这是中国宋画的传统。”林风眠的静物画主要是“方纸布阵”,表现形式有特写式、平衡式等。特写式即绘一个主要对象并尽可能拉近它,减化环境描写,有如摄影的特写镜头。均衡式即将所绘的元素安置在不同的区域并将其和谐统一起来的构图样式。林风眠在静物画中强调饱满的构图,喜欢将画面密密麻麻的画满,虽很少留空白,却不给人以闭塞之感,达到构图的“饱满”与韵味“空灵”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绣鞋 Embroidering Shoe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作于1960年代,表现两位农家女正在花园中绣鞋的场景。与林氏常见的简洁风格相比,这张画构图相当饱满,充满细节,人物衣饰的花纹被细细描绘,花园中各类花卉也用线仔细勾出轮廓。人物脸部用深赭色满涂,而人物和花草的轮廓则用明亮的白色细线勾勒,风格沉郁类似于亨利•户梭,而表现内容则充满民族元素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池塘 Pond,作者:林风眠,创作:1958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风眠依托彩墨的鲜明表达,大胆而敏锐地采用「墨迭色、色叠墨」的技法,塑造出霞光万丈、光色流转的独特视觉韵味。作品以浅墨铺底,墨线勾形,再以秋林的橘黄、金黄、柠檬黄、山岚的群青、紫红、瀑布的留白渐变,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对比,如现斑斓奇境。漫天碧透、层林尽染,并逐渐向下汇聚于中景的碧草秋林,色彩由浅转深,以浓郁重彩,渐之在墨底衬托下斑斓绽放,熠熠生辉,一展山林中池塘边的秋意正浓。</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 Owl,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形象为秋叶和静立的猫头鹰。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和朱文钤印。这幅画以水加彩晕染,再以墨色勾绘,描绘出秋日霜叶渐浓的景象。前景以淡墨晕染并以浓墨点画出兀然静立的猫头鹰,背景为大片留白。画家采用方纸布阵,特写式的近距取景,重视画面的平面构成而弱化纵深表现,这种处理使表现对象更显单纯、明朗。画面氛围温暖、宁静、安详。猫头鹰是林风眠笔下常见的题材,它们多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静观世界,专注而警觉。曾被时人批评为“冷眼看世界”,就象画家本人一样。林风眠则在日记中自述到:“画就在于画鸟像人、画花像少女”,也许画家是默认这种评价,换个角度,这实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这幅画的技法与风格都接近传统写意花鸟,画家充分发挥了中国画水晕墨章的效果,画面保有一种透明朦胧的美感,构图、笔法都简洁大气,色彩单纯却能见出微妙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独立 Standing Alone,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夕阳之下,湖水宁静,水鸟独立浅渚,湖岸绿柳如烟的景象,画面右下角有林风眠的落款,钤印为“风”。这幅画构成极简,几笔浓墨横抹出湖水、浅渚、堤岸、天空的轮廓,又以饱含水分的淡墨加彩晕染出水中倒影、天空云层,在浅渚上静立的水鸟以浓墨简笔概括,湖岸的绿柳先以重色勾出粗略的轮廓,再用黄、绿二色涂抹,繁茂葱郁。画面水意朦胧,宁静而暗蕴生机,写出了江南清新、湿润、静谧、柔美的气息,非常富有东方式含蓄隽永的意味。林风眠曾说:“所谓写意,就是在很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最足以代表他的特点、用生动的线条表现出造型,而后随类赋予颜色,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回归到整体画面意境的表现中去。”这幅画正是抓住了江南杭州一带最具特征的意象:平远的湖水、禽鸟、垂柳等,构成了明媚而婉约的画面。这幅画看似呈现了中国古典审美意境的画面,实际上采用了不少新的表现方式,他用中国传统水墨的写意性去融合西方写实艺术的样式,物象明确但不作细致描摹;色彩方面更是大胆尝试墨与色的融合,广告色(特别是黄色)的运用明显增加。他的西画修养,使他能够运用中国画的材料自如地处理画面的逆光、倒影、色调、空间感与空气质感等,使这幅画既保持了水墨的透明性,同时又体现出源于自然的色彩记忆。</p> <p class="ql-block">芦苇孤雁 A wild Goose Flyingover Reed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秋风萧瑟中,孤雁过苇塘的情景。画幅右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和印鉴。画家以水墨渲染出天空、水域,再以赭色横涂,表明由近而远的道道沙渚,近景中有稀疏的芦苇随风摇荡,以锐利迅疾的墨色线条勾绘,参差起伏,纵向排列,与横涂的天空、沙渚、水面相穿插,形成纵横交错的韵律。沙渚之上,孤雁从右向左低飞而入画面,将一种生命的动感灌注于清远萧瑟的画面。画面水天相交、氛围清冷孤寂。苇荡飞鹜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风眠风景画的常见主题,他自述反复描绘这一题材的原因时说,因为生病,按医生建议每日到西湖苏堤散步,得以饱看西湖景色,“在夕照的湖面上,南北山峰的倒影,因时间的不同,风晴雨雾的变化”是看不完的,“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画家脑海,但当时并没有想起要画,新中国成立后画家移居上海,偶然想起杜甫“渚清沙白鸟飞回”之句,联系过往所见之景,才开始这类苇荡秋骛之图,“画起来有时像在湖上,有时像在平坦的江上,后来发展到各种不同的背景而表达不同的意境”。这种方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描绘方式,它不是写生,而是基于记忆,并糅合了画家的阅历和当下的情怀,因而富于主观的情怀和诗意。但这幅画的具体构成又有别于传统,其取景、构图、画法风格吸收了不少西方绘画的元素。这幅画采用方纸布阵,满构图形式;通过锐利的线条与墨色团块之间的穿插,将横与纵、静与动、线与面、黑与白等对立的元素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交错之美。在墨色的运用上,画家打破常规,以色入墨,丰富了墨的表现力,同时又将墨作为一种色彩来运用,如画家本人所说:“我很想把写意的更写实些,如中国画表现水和天,常留空白,我就画水画天,画法是汲取水彩的特点。有时觉得太透明,就把水粉加上去。”这种通过墨色涂抹的天和水,别有一种厚重和孤寂的意味。同时墨色浅淡的变化保留了传统水墨画通透的质感;整个画面虽沉郁而不失轻盈通透,布局用色看似单纯,却内蕴动感和生命的张力。这是属于林风眠绘画的独有风格。</p> <p class="ql-block">莲花仕女 Lady Holding a Lotus,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中国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着黄色衣衫,手捧淡蓝色莲花坐于灰色方毯之上,身旁有深灰色垂幔,背景作虛化处理,以灰色作深浅不一的涂抹,显出层次的变化。画面左侧有简笔勾勒的书与花瓶。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这幅画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具有那个时期林风眠仕女作品的典型风格。它采用方纸布局,中近距离取景;以墨笔简笔勾勒人物,线条圆润流利,林风眠曾说曲线可谓"美与生之线”,他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圆弧曲线来勾勒人体,虽然摒弃了细节的真实,但却能完美地表达女性的温柔婉约之态。画家再以饱含水分的墨、色渲染,使画面呈现出朦胧含蓄的美感。人物手持莲花缱绻沉思的姿态,传达出高洁自守的传统情怀。人物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虽然勾绘简略,贵能以写意之长弥补结构之简,整体风格接近于传统水墨人物,含蓄典雅,意韵悠然。</p> <p class="ql-block">读书仕女 Lady Reading a Book,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仕女黑发高绾、欣颈削肩、着淡墨色衣衫,手执书卷坐于凳上,身后是朱笔勾勒的中式栏杆,以及水墨涂抹的立柱和垂幔,余下部分,作留白处理。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这是一幅富于传统水墨韵味的仕女画,画家以流利的线条作简笔勾勒,再以饱含水分的墨、色作大面积的晕染,但用墨用笔都有独特之处。该画的线条不追求传统绘画讲究的书法力度,而是吸取了唐宋瓷器上流畅灵动的绘线风格,以能呈现体量为目的。简单的勾绘之后,以水墨晕染,画家以墨为色,笔触轻重不一,通过笔的走势和墨色深浅浓淡的变化,表达出物体的体量和质感以及空间的变化。比如,背景右侧的立柱,柱沿色深,柱腹色浅甚至露出些微的白底,看似简单的涂抹,却表达出了柱体圆润隆起的效果;仕女衣衫通过不同团块和亮度的墨色晕染,既见出仕女的动态,又呈现透明的纱质感。通透的墨色晕染与画面的留白造就了画面简淡素净的氛围,仕女于其问静坐读书,显出超尘脱俗的美感。此外,零星点缀的朱红、翠蓝等色彩,缓和了黑白之问的反差,起到了微妙的协调效果。画境似枯实腴,看似简淡实则意味悠长。这幅看似接近中国传统水墨样式的仕女图,实际已经融入了源于西方现代艺术的造型和构图观念,显示了林风眠初步调合中西艺术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读书仕女 Lady Reading a Book,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弹琴仕女 Lady Playing the Qin,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在浅灰黄的底色上,绘有一位弹拨古筝的中国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颔首低眉,内着淡蓝色衣裙,外罩青灰色衣衫,侧身坐于赭红色坐凳上,纤手轻抚琴弦,背景只以简笔勾勒出窗棱、书籍、瓶钵之类,仕女身后是深灰色垂幔,画作右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这幅画采用方形布局,斜角构图,人物置于前景,画面单纯明朗、主题突出。仕女的形象由取自唐宋瓷器上的那种流畅圆润的弧线勾勒,再以饱含水分的浅青淡蓝渲染,最后以白粉在仕女的衣领、袖口、下裙处抹刷了几笔,于清冽的色泽中造就一种素雅而半透明的效果,类似于唐宋瓷器的素净和清新。如画家本人所言“我的仕女画最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我喜欢唐宋的陶瓷,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影响,我用这种东西的一种灵感、技术放在画里。”这幅画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具有那个时期林风眠仕女作品的典型风格,构图简练,但能以写意之长补结构之简,整体风格接近于传统水墨人物,意境含蓄典雅,意韵悠然。</p> <p class="ql-block">琵琶仕女 Lady Playing Pipa,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怀抱琵琶的中国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着淡黄色衣衫,抱黄色琵琶席地而坐,仕女左侧是简笔勾勒的书与花瓶,身后几道朱线表示栏杆。画面其余部分以深浅不一的淡粉色涂抹,暗示出空间的变化。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画家以流畅爽滑的弧曲线勾勒人物,林风眠曾说曲线可谓"美与生之线”,他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圆弧曲线来勾勒人体,虽然摒弃了细节的真实,但却能完美地表达女性的温柔婉约之态。画家再以饱含水分的墨、色渲染,色彩素净透明,人物之外以浅灰作浓淡不一的涂抹,与前景人物的色调调和统一,书、瓶、栏杆等以简笔勾勒,只在领口、袖口、瓶身处以白粉提亮,加强了画面的光感,使大面积使用的同系色调不至于混沌一片。意境含蓄典雅,技法与风格都接近传统水墨人物。但于传统之外,这幅画又融入了许多异于传统的元素:首先它采用它方纸布局,中近距离取景,人物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采用的是金字塔式大三角型结构,这样处理,使结构偏于整饬稳定,画面单纯明朗、主题突出。同时画面湿润的晕染和圆润飘逸的线条穿插冲破了方形与三角布局中那种四平八稳的秩序感,使画面看起来既重心稳固,同时又包含灵动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地下一层,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一个智能书库。</p> <p class="ql-block">东西公园</p><p class="ql-block">Artists in The Park是由艺术品牌Beaubourg Art Editions策划的快闪,旨在展示中国新兴艺术家和欧洲知名艺术家的高品质作品;致力于精选多元文化的艺术作品,以此来展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实现自我表达。</p><p class="ql-block">在此系列中,您可以欣赏到来自中国艺术家Joanna。、秋岭、翟文思、阿好、冯羽和陈博的风格迴异的作品。此外,您还能找到20世纪受东 艺术运动和包豪斯学派影响的展览海报、装饰艺术海报、法国中古广告海报和当代艺术代表大师的罗斯科等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eaubourg”是巴黎以蓬皮杜中心的艺术地区的昵称。我们的作品也反映了该地区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兼收井蓄、平易近人、生动时髦、动人而积极向上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各种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离开徐家汇书院,沿着漕溪北路漫步,路过上海图书馆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第六百货正在拆除重建</p> <p class="ql-block">来到徐家汇公园</p> <p class="ql-block">盛开的郁金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