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至今还记得高考恢复第1届考取南京大学的我不服从学校分配去北京的好单位,恋爱脑忽至天花板,坚决要到安徽来当三无人员,没有单位没有工作没有户口(也即没有粮票)。爸爸知道我这样的决定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叹了一口气,“唉,我们管家欠安徽的,总归要还”。</p><p class="ql-block">不是很懂得这一声叹息,但来到安徽没几天,原来预测的种种艰难险阻高山大海神奇消失,居然顺顺利利的到省委大院里上班了。现在想来这其中多股温暖的力量中,应有老祖宗管仲的一分神奇保佑。</p><p class="ql-block">后来呀,零零碎碎听爸爸说过,我们这一支管是管仲嫡系后代,从安徽迁居江苏,再从常州武进迁至如东掘港。约在我曾祖父的爷爷那一代吧,又迁到海安。</p><p class="ql-block">年岁渐长白头如霜,懂得了那一声叹息,更懂得了感恩祖宗的庇佑,感恩管氏独特家风的熏陶给了我勇气力量和一些人生智慧,有了如今岁月的安好。</p> <p class="ql-block">此次家乡南通邀请回去参加一个会议,趁此机会,与管怀进堂叔相约一起寻访我们共同的祖先一一600多年前的始祖管重和初至苏中的落脚处。</p><p class="ql-block">早餐后叔叔的车来了,我们一起出发,特地路过狼山广场,叔叔给我拍了这张照。</p> <p class="ql-block">管重和,在元朝泰定四年考中进士,为官清正廉明。</p><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记载,但在元代汉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读书人的地位好像比妓女低一等。我们管家的老祖宗应该是非常的忍辱负重,怎堪再逢战乱,1357年管重和毅然弃官,迁至掘港镇,自此成为掘港管氏始迁祖。</p><p class="ql-block">据我爸爸查阅的家谱和管怀进堂叔的多次实地踏勘,管重和刚到苏中落脚就在这个地方,叫做鸡鸣河畔,名字因管家人的言行而得。因为管重和要求全族的人鸡鸣即起,辛勤劳作。这个鸡鸣即起的家风故事爸爸曾给我讲过,妈妈也再三告诫我:早起三光,晏起三慌。</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几乎没有睡懒觉的习惯,现在老了,也就是多躺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 堂叔叔管怀进是眼科防盲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眼科博物馆常务馆长,也是南通大学管子文化研究所的所长。</p><p class="ql-block">为了寻祖访宗,他无数次的来到此地,对祖宗们在此的遗迹如数家珍。</p> <p class="ql-block">感恩上苍!600多年以来,祖宗来此落脚的河流依然潺潺流淌,如诉如诗。斗转星移山河变迁,而这条河流依然如故,甚至还能找到家谱所述的落脚的第1个地方一一河流拐弯处。</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我们的足迹是否跟祖宗们的足迹重叠,但知道这儿有祖宗的遗风,这里是如今分布在如东如皋海安等数万管氏宗亲的源头。</p><p class="ql-block">我和叔叔很认真的跪拜了地下的祖宗和苍茫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下河上岸,祖宗们曾经多年这样重复着生活的节奏。即使我小时候的生活也是每天要下河的,淘米洗菜汰衣,挑水浇门口的小菜园……</p><p class="ql-block">这才几十年啊,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河流,河流成了我们眼中的风景,再也不是每日生活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可是看着河水奔流不息,看着小船轻轻荡漾,是不是觉得这日子再苦再难,只要努力向前,就有奔头哩。</p> <p class="ql-block">桥当然是后来的,但名字是曾经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的河水流淌在我们的基因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宗来到这里后,煮海为盐,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很快就成了当地比较有名望的大家族。这里是如东县级保护文物一一管氏牌坊。</p><p class="ql-block">在非常时期对所有封资修的东西都要砸烂,当地管氏宗亲们为了保护这个牌坊,竟在周围都砌起了墙,密不透风的墙。所以只能把手机举高高拍到上面这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现在有这个牌牌保护了,也没有人来砸了。</p><p class="ql-block">估计是心有余悸,当地的宗亲们还是没敢把保护的墙给拆掉。</p> <p class="ql-block">如东县城的老石板路也就剩这么点了。特别喜欢这样的石板路,是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童年记忆的底色。小时候居住在海安县城西,就喜欢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晃过来晃过去,我们家乡话叫做“卖呆”。</p> <p class="ql-block">在老祖宗管重和来到这儿的时候,朝廷对盐业督察管理相当严格,管氏传承了管仲思想,在官管领照之后,致力于两项举措:(1)广设盐灶,广招盐丁,增加煮盐用具、卤池;(2)力主盐运易货,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所以,管氏居住扶海洲煮海为盐后,当地盐灶、盐船、盐车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明初朱元璋虑“大族相聚为逆”,搞“洪武赶散”,陆续从苏州等地强迁4000多户居民到黄海之滨各盐场充作烧盐前丁,其中大批盐丁来到掘港为管氏所用,繁荣了管氏盐业。掘港盐场也成为占全国盐业收入七分之一的皋东丰利、掘港、栟茶、马塘四大盐场规模中最大的盐场。管氏盐业延续了数百年,为掘港乃至扬泰地区的工商业特别是盐业和农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没有管重和在盐业方面的开拓创新和拼搏奋斗,就没有管氏家族在此地的繁荣。管氏后人以及当地受益匪浅的百姓们对管重和的功德永远铭记在心,所以在如东县城的中心一直有长廊亭子和广场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近来该亭年久失修,我叔叔管怀进个人出资修葺一新,上个月29号刚刚举行了维修圆满完工挂牌仪式。</p> <p class="ql-block">特别欣赏这样的长廊,可以极好的集聚人气,夏天防晒,冬天避风,百姓们在这里或坐或靠,或下棋或休闲。精心挑选并认真制作的管仲名言,管重和思想匾额等点缀其上,锦上添花灿若晨辰,观之如画似诗,读之醒脑开智,如入芝兰之室。</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地方文化、百姓认知都会水涨船高。</p> <p class="ql-block">重和亭记</p><p class="ql-block">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2002年,中宣部、文化部确认管仲为中国40大历史名人之首。管仲经济思想曾对如东盐业等工商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元代进士管重和是管仲正脉61代孙,他弃官赴如东向海开发。“重商厚民”“锄金世泽,煮海家声”是其祖训家风。这一脉先祖曾在地里锄到黄金不昧而立堂号“锄金堂”。“堂一公”管重和带领全家在如东煮海为盐,开发滩涂,世代重视教育,培育了许多人才。管重和是《如东县志》记载的历代名人之一。管氏后裔有成为张謇开发得力助手的管俭坤、管国柱、管国光等;有创建如东中学的管劲丞;有黄海剧团创建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惟炎;有为我国消灭疟疾作出重大贡献的管惟滨教授;有曾任江苏省歌舞团团长的歌唱家管惟俊;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管怀进等。他们均为管重和后人。三元世纪城与管仲如东后裔文化传承渊源深厚。原管氏古宅、管氏宗祠就在三元长亭附近。三元街区后的土山池古称“管池”,由管家开挖。三元街区东侧原砖桥由管氏领修。今管氏后裔乡情浓厚,诚意捐资,支持家乡优秀文化传承,将三元长廊亭油漆装饰。为传承优秀文化,中共如东县城中街道党工委、城中街道办事处;三元社区党总支、居委会;三元世纪城业主委员会;三元世纪城物业管理公司等均支持将长廊亭角亭挂“重和亭”牌匾。故立此匾记,将管仲如东后裔造福乡梓的善举卓业铭传不忘,激励天下如东人士传承美德,聚焦家乡,各尽才智,共同促进如东现代化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如东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会潘金环撰</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说这儿叫什么,可能我们以为是大河、大湖、甚至是一片海。可我确切的告诉你,这儿叫做管家池。</p><p class="ql-block">是管家当年亲自开挖的池!</p><p class="ql-block">这个“池”字好低调,说到池,我们常认为是较小的水面,但管家池外接黄海,内通串场河,向上直达泰州扬州,是管家在海边煮盐以后运送成品盐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碧波浩渺,倒影婆娑。初冬的风送着冬阳的温,时有鸟儿飞过。</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风景当然好,可在我们的心中这不仅仅是风景,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这个池开放,通达,源源不断,永不封闭,永不干涸。</p><p class="ql-block">从管仲富民强国思想到管宁的锄金不昧,从管重和的弃官煮盐造福乡里,到身边管怀进叔叔让那么多人再见光明,独资修葺重和亭……一代一代优秀的管氏子孙开枝散叶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聪慧谱写着管氏家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由管家池想到:说是池,实际上通下达,准确的说是一条连通大海与内地的通道。想到我们的家风,一代一代看上去似乎稳重得有点保守,厚道得有点愚憨,但实际上内外通达上下通透,看透不说透,看破不说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p><p class="ql-block">为祖宗们的人生智慧与立世格局真心点赞!</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管氏家族有很大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志书上留下来的管氏家族祠堂图,八进。祠堂的几进代表规格,八进祠堂应该是很高规格的了。</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早已被拆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从被拆的祠堂边匆匆路过,不忍停留。</p><p class="ql-block">拆去的祠堂并无痕迹,但心中已是波澜无数。</p><p class="ql-block">没关系,祠堂不在,但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永远都在。</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做孝顺?周济天下固然好,独善其身也不错,只要自食其力,能助人则助人,品行端正温厚,不给祖先脸上抹黑,不让祖先灵魂蒙羞,就是及格的孝顺吧。</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管永星,海安管氏家谱修撰人管怀亮之女。高考恢复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至安徽工作。曾任三届安徽省政府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安徽省第10届11届政协委员。已退休,现任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法人代表。</p><p class="ql-block">主编出版过数套丛书。</p> <p class="ql-block">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送花花。点赞发评,尤其是转发是最高的奖赏,谢谢!让我们管氏故事传播四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