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廿四节气

颜福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言】</div>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本介绍】</div>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br> 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br>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br>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 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4节气】</div> 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br>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br>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农耕八节(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br>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br>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br>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气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内涵】</div> 文明内涵: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还深刻影响了古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观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br> 科学内涵: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实践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古人制定了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成就。 哲学内涵: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意蕴】</div> ●蕴含着中国人敬农爱耕之悟:<br> 中国人极其智慧地把节气和生存、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节气把握时间规律、指导农耕生产。节气里有泥土味、乡愁味,有传统习俗、农事趣味。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总结节令的同时,开启了发现精神世界的漫漫征程,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朵朵生命的浪花。节气情结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br> ●蕴含着中国人敬时爱日之悟:<br> 敬时爱日,通俗来说就是惜时。惜时是中华民族古老而恒久的信念,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孕育出了时不我待的意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把时间看得十分重要。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部时间之书。在时光不停地敲打流转之中,智慧的中国人努力把握有限生命中的永恒价值<br> ●蕴含着中国人敬天爱人之悟:<br>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令世界瞩目。画面之中,时光流转、四时有序,节令变迁、美轮美奂,美丽的山川河流令人陶醉。由敬畏天地自然而敬畏生命,又循道而行将生命置于天地自然中以善待,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古老的中华文化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对真与美的追求、对人的敬爱、对善与和的涵养等,就深刻地蕴含在二十四节气之中。<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价值】</div> 天文与自然的智慧: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r> 农耕文化的体现: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人观察天文气候的智慧,蕴含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感恩,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和希望与新生,而夏至则标志着骄阳似火的季节。 科学与哲学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具有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包含着中国人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中国古代科学实践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现代生活的具体体现: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南,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例如,清明时节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团圆饭等,都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文化遗产的保护: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与社会传播,可以深化其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作用,推动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 促进文化自信的增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资源。通过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气七十二候与诗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季六气十八候●●</div> 【立春】春天的第一天,“立”开始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br> 第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br> 第二候:蜇虫始震。“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br> 第三候: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减字木兰花•立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苏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div> 译文:牵着春天的耕牛,拉起春天的犁杖,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br>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br>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的意思,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的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第一候:獭祭鱼。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br> 第二候:侯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的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的地方。<br> 第三候:草木萌动。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夜喜雨》唐•杜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iv> 【惊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的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的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的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第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br> 第二候:仓庚鸣。“仓庚”指的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br> 第三候: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戌正月十四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所见来日惊蛰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张元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div>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 第一候:玄鸟至。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燕子飞到家的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br> 第二候:雷乃发声。这时始有了雷声,也就是天上的云层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了。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br> 第三候:始电。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古人一样知道先闪电后打雷。但古人认为阳先行,阴始动。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分》唐•刘长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div> 译文: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鸟来了,这天后就放开鸡,有人开始放风筝。<br> 【清明】“清明”之称来自淮南子的“八风”。这八风自冬至日算起,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暴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清明正是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的时候,暖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 第一候:桐始华。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br> 第二候:田鼠化鴽。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br> 第三候:虹始现。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唐•杜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div> 译文:江南到了清明时节的时候,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什么地方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山村。<br> 【谷雨】“谷雨”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 第一候:萍始生。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谷雨的第一候。<br> 第二候:鸣鸠拂羽。鸠是指斑鸠。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br> 第三候:戴胜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谷雨》清•郑板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div> 赏析: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这才是人生的乐趣啊!<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季六气十八候●●</div> 【立夏】“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立夏在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期。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br> 第一候:蝼蝈鸣。指出昼伏夜出的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br> 第二候:蚯蚓出。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br> 第三候:王瓜生。指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夏》宋•陆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div> 译文:夏天来了赤帝,将那旗帜插在城头上,春天的东君整理军队走了。夏天新来的燕子们,一边衔泥修筑新的鸟巢,一边玩闹,花朵全部都凋谢了,蜜蜂也比以前少了许多。<br> 外面的槐树长得郁郁葱葱,非常的茂盛,外面非常的炎热,这也天是夏天最迷人的样子。每当到了日暮时分,那么就应该要沐浴了,重新换上新的夏衣,准备开始过炎热的夏天。<br> 【小满】顾名思义还不到最满的时候,盛夏之前的“小满”是最好的一刻,阳气满极就会盛极而衰。因此对种植小麦的中国北部而言,小满时麦粒虽未成熟,但已粒粒盈满,在南方则指水稻已达抽穗期,小满亦可称水田的水已盈满。“四月乾卦,谓之满,言阳气已满” 第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已经枝叶繁茂,可供采食。<br> 第二候:蘼草死。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火气都枯死了。<br>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十天到第三候的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满》元•元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div> 译文:在如烟的细雨里传来了一声声杜鹃鸟的啼鸣,潮湿的气候简直要浸透人们的衣物。梅子黄了大半,倒映在水中。邻居家的桑蚕已熟,小麦也即将要收割了。<br> 【芒种】“芒种”时,在长江流域经常有低气压的形成,带来连绵的雨水,现在所谓的梅雨季节。在此时的雨水有助五谷类的农作物。芒种也带来风调雨顺,丰收的预兆。 第一候:螳螂生。螳螂于深秋产卵,小螳螂感应到了此时阴气渐强而破壳而出。<br> 第二候:鵙始鸣。鵙是指伯劳鸟,古人也认为伯劳鸟是感受到阴气而开始鸣叫的,这是一种十分刺耳刮噪的叫声。<br> 第三候:反舌无声。能学各种鸟鸣叫的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叫了。或者是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不再发声鸣叫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元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div> 【夏至】夏至正是阳极之至,所谓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起于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逐渐衰弱。夏季之极,白昼最长,夜间最短。 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br> 第二候:蜩始鸣。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br> 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至》宋•范成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div> 译文: 在石鼎的声音中度过早晚,纸窗的影子下感受冷暖。已经一年没有参加庙祭,怎么敢自称是孝子慈孙呢?<br> 【小暑】暑为温热之气,古人认为积存土地里的热气一直都潜伏在土地中,到小暑时热力才开始慢慢的散发出来。「小暑」表示暑气尚未极致,接下来的「大暑」才是暑气之极。 第一候:温风至。指四方均感受到温热的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br> 第二候:蟋蟀居壁。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br> 第三候:鹰始挚。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暑六月节》唐•元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div> 【大暑】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大暑至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伏”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的方法来避盛暑之热。 第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br> 第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br> 第三候:大雨时行。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月十八日夜大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司马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季六气十八候●●</div> 【立秋】是秋天之始,代表夏去秋来,禾谷成熟,作物收成的季节。<br> 第一候:凉风至。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的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的台风。<br> 第二候:白露降。指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未凝结成珠,有秋天的寒意。<br> 第三候:寒蝉鸣。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鸣叫。<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秋》宋•刘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div> 译文:出窝不久的乌鸦啼叫着一起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br> 【处暑】也就是暑气到此时开始退去,“处”有“退”有“止”的意思。这时炎热的天气到此为止,暑气开始退去,真正开始秋凉。秋作玉米开始播种,二期稻作进入分蘗盛期。气温仍高,虫类易生,故应注意防治。 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牠牺牲的猎物。也可能小暑时学习猎捕的鹰已经可以捕得猎物。<br> 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br> 第三候:禾乃登。黍、稷、稻、粱(大粒的小米或高粱)等谷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农民还有会趁此把成熟的禾谷呈献给天子。<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元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div> 译文:一向处暑之日到来之时,老鹰就会开始祭鸟。渐渐觉得白露收藏,秋意渐浓。树叶下面空惊一阵秋风发出的声音,秋天高远看不见悲悯之心,万物肃杀。秋气收敛,农作物成熟,秋风安静,虫儿吟唱。慢慢浅酌杯中的美酒,从容调理膝盖上的琴弦。<br> 【白露】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 第一候:鸿雁来。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的“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br> 第二候:玄鸟归。相对应于春分第一候的“元鸟至”,燕子春去秋来,于秋天自南方飞回北方。“鸿雁来”、“鸿雁北”与相对“元鸟归”、“元鸟至”,鸿雁在白露由北方南来,而燕子则开始南飞乃阴阳之气互相交换。<br> 第三候:群鸟养羞。群鸟储存食物过冬,同时许多鸟都有的换羽行为,开始换上丰满的冬羽,准备冬天的来临。<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元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div> 【秋分】在尧典上称为“宵中”,与春分的“日中”一样日夜等长,从这一天起日间缩短,夜间增长,天气也渐渐冷起来。二期水稻已达齐穗期,早熟稻进入成熟期。 第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以后阴气逐渐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br> 第二候:蜇虫坯户。坯是指细土,众多小虫都已经穴藏起来了,还用细土封实孔洞以避免寒气侵入。<br> 第三候:水始涸。在华北地区春夏季降雨较丰沛,而到了秋天水气开始干涸,夜间无云,河川流量也开始变小。<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元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div>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天上的云也散去,雷公也收了声音。天地一片肃静,今日寒暑均分,真是好时节。<br> 【寒露】二十四节气解上说“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冷而成寒露,水点凝成之露珠,寒露之后天气更冷就是霜降了。水稻已进入黄熟期,白柚开始上市。 第一候:鸿雁来宾。指鸿雁南下期间长,同一种的候鸟也会有先来后到。<br> 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中鸟雀于深秋潜入大水(大水指的是海),而蛤(蛤是指蛤蜊类的贝壳)的条纹色泽又与雀鸟近似,在深秋天寒时节,蛤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雀鸟所化。<br> 第三候:菊有黄华。黄色的菊花在秋天绽放,古时文人墨客于此时尝蟹赏菊,更是成为当时秋季的盛事。<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露》南北朝•周弘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div> 释义:“流火〞指“心宿〞,即“大火〞星,仲夏处于正南方最高位置,立秋后开始西降。“商飙〞:秋风。诗词大意为:从立秋后心宿开始向西降落,秋风已经开始发动,夏天的景色逐渐变换,清风吹来,树木开始落叶,秋天就要来了。<br> 【霜降】在二十四节气解上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露始凝也;降、伏也”到了霜降时,天地间阴气更重,故而露水凝结成霜。 第一候:豺乃祭兽。豺是似狗的动物,豺捕到了野兽后,先陈列出来,似祭拜一番再食用。七十二候中用了“獭祭鱼”、“鹰乃祭鸟”及“豺乃祭兽”三“祭”,代表了天地间可潜入水者(獭),可飞上天者(鹰)及地上走兽(豺)三者,在时间上跨越了春、夏、秋三季。<br> 第二候:草木黄落。深秋后万物生长速度减慢,而且水分少,常绿植物的叶片,会转为枯黄而后掉落。<br> 第三候:蜇虫咸俯。咸俯是垂头不动的样子,指各种过冬的小虫在其藏身之处不食也不活动的现象,静静的进入冬眠。<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元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季六气十八候●●</div> 【立冬】“冬”有“终”的意思,正是一年的尾声,秋天正式远离,冬天初现。经过一年的辛劳,历经寒暑,体力衰弱,须进补以恢复元气故民间习俗于此时进补。此时水稻收获已结束,田间开始种植冬季里作或绿肥作物。<br> 第一候:水始冰。此时中国北部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冰,冰面尚薄开始结冰。<br> 第二候:地始冻。指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连带使得土壤变硬的现象。<br> 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是大蛤,雉比雀大,与寒露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相似,在冬天时节,蜃类会大量繁殖,故以为是雉所化。<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冬即事二首》宋•仇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div> 译文:一场细雨带来了许多寒意,却没有结成霜冻。庭院前树上的叶子,已经一半青一半黄了。<br> 【小雪】指的是天气变寒,已经开始下初雪,因为是初雪,雪势不大。 第一候:虹藏不见。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也藏起来了。<br> 第二候:天气上升。阳气回到天上,阴气降到地下,因此天地不通,万物寂然。<br> 第三候:闭塞成冬。由于天地之气闭塞,一切显得毫无生机。<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雪》唐•戴叔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div> 译文:随风飞舞的雪花看不厌,再多了还可以让树林和山峦看不见。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我坐在书房的窗户下,窗外飞来一片雪花也带进来一片严寒。<br> 【大雪】是大雪纷飞的意思,此时大陆高气压占优势,北风自西伯利亚南下,带来大雪的季节。 第一候:鹖鴠(hé dú)不鸣。鹖鴠是一种鸟,亦称寒号虫,是一种冬季仍会号叫的鸟,但到了“大雪”时节也感受到天寒地冻、天地冷肃之气氛而停止鸣叫了。<br> 第二候:虎始交。阴气盛极将衰,在此所以充满阳刚之气老虎开始求偶行为来表示阳气将开始萌动。<br> 第三候:荔挺出。指一种叫荔的蔺草,在仲冬之月万物均为雪所覆盖的时候,独独生长露出地表的现象。<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雪》宋•陆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div> 译文:从来没有见过江南大雪纷飞的美景,今年才遇到了雨雪凝结成冰的严寒冰冻天气。雪花轻巧的穿过房屋窗帘垂帘细缝仿佛前后互相追逐着,但是雪花积压太多太重,让树林的梢顶都仿佛敌不过,快要压垮。<br> 账房那边整夜都是掷骰子赌博的声音,忘记了夜已深该睡了。金戈铁马开始在雪地中奔跑,高兴不已。回顾这一生,迟迟未拿到功名岂不可笑。但是心中却怀有将黄河彻底冰封的志向和理想。<br> 【冬至】冬至在尧典中称为“日短”,表示这天白天最短,是古代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冬季到了一半。夏小正称为“时有养夜”,表示这天夜最长,冬至可能是中国最早被定出的节气。 第一候:蚯蚓结。此时蚯蚓仍交缠成结状,缩成一团在土里过冬。<br> 第二候:麋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喜爱水泽的阴兽,夏至时鹿感受阳气渐退而解角,糜则是在冬至时感受阴气渐退而解角;<br> 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阳气引发,水仍可流动未完全结冻。<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冬至夜思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白居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div> 译文: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时节,而我却只能独自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作伴。想到家中的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应该也会谈论着我这个远在他乡的人。<br> 【小寒】“小寒”对应于“小暑”,在节气上以“冬”“雪”“寒”表示不同冷的程度,愈后面表示愈冷,冷气积久了就成寒。天地间积聚的冷气要开始散放出来了,真正严寒的冬天正要开始,此时冰最坚,不易溶化可耐久藏,所以古时的凌官都在此时凿冰藏冰。农作物栽培上应适时做好防寒措施。 第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气而迁移的,有些雁已经开始往北飞,认为此时阳气已经发动,雁群启程自南方开始往北飞回故乡。<br> 第二候:鹊始巢。鹊就是喜鹊,鹊喜阳性,感到阳气动而开始筑巢,准备孕育第二代。<br> 第三候:雉始鸲[qú ]。鸲是鸣叫的意思,与雉鸡啼叫一样,表现冬至后的阳气萌动。<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寒》南宋•朱淑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div> 【大寒】为一年中严寒之极点,自冬至后第三十六日的大寒也有所谓“四九夜眠如露宿”之称,表示严寒之极。古人此时正忙着准备过年,鲜花、年柑等为新春应景之物。秧田须覆盖塑料布或不织布保温。 第一候:鸡始乳。母鸡开始孵育小鸡。<br> 第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是指凶猛有攻击性的鸟类,如老鹰、隼等猛禽,因受到饥寒交迫之苦,仍遨翔于天际,展现杀伐的本能追捕猎物。<br> 第三候:水泽腹坚。此时寒冷已极,河川的水结冰直透到水底,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块。<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寒》其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屈大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寒偏易暖,寒向小寒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亦有空林雪,梅花似不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病烦春色早,贫恐水仙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谢萋萋草,穿冰已作丝。</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籍推介】</div> 《岁时记胜》:又称《岁时杂记》,是唐代戴复古所著的一部记载中国传统节气和民俗的书籍,是中国古代节气研究的重要著作。<br> 《二十四节气志》:作者宋英杰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 《中华文化元素丛书——四时节气》:作者:萧放、郑艳。该书详细地叙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发生演变过程,及其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生的重要影响<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气邮票】</div> 2022年,台湾邮政计划发行二十四节气纪念邮票,图案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古画:清•张若霭绘制的《墨妙珠林(卯)册》。目前公布了两组高清图,分别为秋和冬。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和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br> 中国邮政自2015年开始,发行二十四节气邮票。一共发行了4年,至2019年发行结束,全套24枚,还可以组成一个圆形,代表“地球公转、自转”产生节气。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div>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br>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r>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也体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