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从高山上下来,进入具体生活里,我们通过后边的这四讲来谈一谈亲情,友情,爱情,婚姻。这一讲先来谈亲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我们的爱的原点亲子观,人对自己的所有的解释行为都是从这儿出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亲情的角度更多的是从亲子观,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所有的亲情都围绕着这样一个原点展开。我们对所有爱的理解的层次范围、理解的立场、对于爱的起心动念的视角都是从父母这儿开始的。我们要么受限于这个范围,要么会超越这个范围和层次。但是我们理解爱的视角、理解爱的立场、基本上是由亲子观这个原点来出发来看问题,解读爱、思考爱、体验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如爱是另外宇宙、另外一个自然、另外一个是时空的话,它是我们心灵和灵魂的栖居之地,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亲情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就是我们的祖籍,就像我们填某一个自己的表,它就是我们的祖籍。比如你是怎么样理解中国人?理解我们自己?中国在我脑袋里的概念,我的祖籍是安阳林州,我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原点展开的,也是你最终要回到的地方,你所有的思考,所有的理解,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一讲,我们聊到了“亲爱的自己”,我们一直是往前走的。西方文化里的基督上帝,在人文主义之后再往前走,我们再用上帝的视角来看爱,我们已经不可能了。东方文化更不可能,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信仰过上帝,我们的文化里也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再往前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文化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自己托付给自己,没有一个上帝让你托付,也没有一个皇帝让你高高的仰视他,我们怎么去把自己托付给自己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圣古奥斯丁的《忏悔录》里,包括康德,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我是什么?在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是什么?”“我是什么?”其实是用了上帝的视角,或者是别的视角来看自己,把自己看成一个很客观的存在。圣奥古斯丁在自己的《忏悔录》里提出来“我是谁”,他是从自己引发出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我自己”来讲,我如何去做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转向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人原来从上帝----一个客体变成了我就是上帝,我就是我命运的主宰。那我是谁呢?其实我是由自己来定义的,不是上帝定义了,我也不是其他人的目光、其他人对我的看法定义了我,而我是由我自己来定义,我由我自己来完成。最佳的回答就是董博士的那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我,我是由我自己定义的,由我自己完成的,我就是我命运的主宰,我希望成为谁呢?他需要由我自己来创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圣奥古斯丁并没有把“我是谁”的问题进一步向“我”推进,最终他推向了上帝,推向了对于上帝的解释。他不像康德这样,我是什么?他是把这个问题向前推进的,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最终是我如何做人?赫什尔继续推进了康德的问题,他是“人是谁?”而不是“人是什么?”“人是谁”就是“我能是谁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能是谁呢?我们怎么去理解自己,怎么去解释自己?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解释自己的视角,解释自己的立场,解释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自己的存在方式。“我是谁”变成了人一生的一个追问,我们在这个追问里、在这个解释里,筹划着自己,不断地书写着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亲情就特别特别重要,孩子跟爸爸妈妈之间的这样一个关系非常重要,孩子对于爱的启蒙,对于爱的认识最初就是从爸爸妈妈这儿来的。爱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认知,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对孩子而言,爱其就是爸爸妈妈----爱具象化成父母。在孩子的视域里,爱还不是一个抽象出来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孩子是,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他会无条件的听,从爸爸妈妈这边,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所有的努力都是借由父母试图让自己配得上爱,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孩子几乎一切行为都指向父母,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行为就是为了博得爸爸妈妈展颜一笑,获得爸爸妈妈的欢心。在这种努力的感觉里,他对自己形成了一个个体身份的界定和认同感。多大程度上我们值得被爱,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爱?爱在你心里会有多大程度的一个令人的信服度,基本上都是从个体身份的一个界定、认识、认同,从这儿出发的。如果孩子的努力更容易赢得自己爸爸妈妈的信任,孩子的努力更容易取悦到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对自己的理解就是自己其实更值得被爱的,他对自己的认同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对自己的接纳度就会更高一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自我身份认同度低,会拼命捍卫自己仅有的剩余价值,他走向了失去爱的能力,失去了和别人共同创造爱的能力。现实是爱越有越给,越贫瘠,连你仅仅有的也给拿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期深耕早答疑。有家长提出来说:孩子不能接受批评,不能够认错,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里,我给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就是一般不能接受批评的,不能认错的,不能反思自己行为的,说了一次又一次,批评了一次又一次,建议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依然是这样,也没有什么样的改进和反思。很明确的给到这样的孩子观点,就是他错不起,不是他不能认错,是他错不起,他现在还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去错。这种错不起的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度、认同度就会低一点。一个不怎么喜欢自己,对自己接纳度认同度很低的孩子,他就失去了走向爱的能力,失去了跟别人共同去创造爱的能力。因为我们讲过,在基督文化里,你走向爱的方式,他们是忏悔,因为他们有一个上帝,通过忏悔,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让我们可以继续努力走向上帝,成为上帝的恩宠,所以我们还配得上成为上帝的子民,配得上升向天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对于没有信仰上帝的我们,以及西方人文主义之后,对上帝解构之后生活的人们,怎么办呢?假如说爱就是上帝,我们怎么走向爱呢?他的这种忏悔变成了一种自我批判与反省,他不是忏悔了,跟忏悔本质是很接近的。也就是你不需要对着一个上帝去忏悔了,你也不需要去对着一群人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去忏悔。我们走向更好的自己,走向爱的方式路径变成了自我批判,独立思考,自己去批判自己,自己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话,他就需要有一个原点起点,他的起点就是自我接纳度、自我认同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接纳度、自我认同度高的孩子是有能力去接纳自己的不足的。我们说的自我认同度高,就是自我价值高,自我接纳度高,自己喜欢自己的程度很高。我们通过别人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通过别人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别人给了我们一些建议,他会更容易让我们形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之,个体身份认同度很低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很难取悦自己父母,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信任和认可,这样的孩子其实是错不起的。因为他自我价值已经很低了,他再错,也就没有价值了。没有价值,就意味着他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无意义的存在去追求爱,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了。观察一下,自我价值很低的孩子,他错不起,他努力的保全他剩余的那一点自我价值、剩余的那一点自我认同。即使从逻辑上讲是说不通的,跟现实我们看到的逻辑也是格格不入的,而且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好的,但是他剩下的那一些的自我价值还会让他有机会努力让自己配得上爱。他的目的还是为了配得上自己的父母所隐喻出来的、所感受到的爱,我还是一个可以配得上爱的孩子。我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呢?我如果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就配不上再被爱了。配不上再被爱,我的灵魂、我的心灵就没有家园了,我就是一个被爱抛弃的人了。一个被爱抛弃的人是不值得存在的,你的存在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这种自我身份认同度很低的孩子、一个个体身份认同度很低的孩子、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会拼死保护自己的剩余价值----剩余的那一点价值,就是为了让自己还能有机会配得上爱。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回到自己的家,到自己家的一个房子里边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有归宿,都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放。所以个体身份认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非常非常的重要。在他去成为爱,追求爱,寻找爱,创造爱,这样一条路上,这个原点就非常非常的值,非常非常重要。低了,他就誓死捍卫这份权利,就为了拿到一张入场券,能走进爱的门里边,回到自己心灵的家园,还能回家,而不至于在门外流浪。所以他拼死去捍卫自己的剩余价值。如果他确信自己这一辈子再也走不进爱这个门里了,再也不值得被爱了,就是你是没有资格再走进这扇门的,那么人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再存在下去再存活下去,他找不到任何理由了,一般的很容易结束自己在世的存在方式,就不活了,有的就会自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个体身份认同不能建立在做事儿的程度上,群体身份认同建立在做事儿的程度上。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互动中爱是个体身份认同产生的原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前在深耕班和家长训练营里都讲过,我给儿子买陀螺的事。他要个5块的,我会给他买10块的,他要个50的,我会给他买100的,他要200的,我会给他买3个,为了陪她玩,我自己还买了3个。所以他会问你为什么我要5块,你会买10块,要10块会给11块钱,为什么要100会给200?我当时的回答其实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你要个5块的会给买10块的呢?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我有多喜欢你,在我们心里有多么喜欢你,你多么重要。另外,还想告诉你,你配得上拥有更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我儿子在初一的时候跟他老师讲,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一个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所以这个是个体身份认同,就是我们在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里,我们作为父母在和孩子共建亲情里边,这里一个核心的亲子观就是个体身份认同。我们其实在孩子身上也获得了个体身份认同,孩子在爸爸妈妈这边也获得了个体身份认同。在这段关系里我们最主要的是去获得个体身份认同,这个是最基本的亲情观。个体身份认同是爱的原点,我们是从这儿出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一样的亲情观是什么呢?不一样的亲情观就是导向了做事。比如说孩子学习好,我们会觉得他配得上拥有我们的爱,他学习不好,似乎就配不上,所以他很容易导向努力的去做事,很容易导向通过努力的做事,努力的学习去赢得这种个体身份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一旦他的个体身份认同建立在做事的程度上,就很麻烦。麻烦在哪呢?一旦孩子的能力不够,一旦孩子进入高手如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进入到更激烈,更高水平的竞争里,总有比他强的人,当他在群体当中没有能力再通过做事儿去完成个体身份认同的这个诉求的时候,这个时候把事儿和孩子的个体身份认同绑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我没有办法把事做好,没有办法考到一个好的分数,没有办法在竞争里去赢得一个更靠前的位置,我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我就是一个很没用的人,我就是一个配不上爱,不值得去爱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被人爱呢?这是人做事的程度或者是群体的身份认同,就是你的社会人的角色,社会人的身份是从这儿显现出来的。但是群体身份认同永远代替不了个体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跟爸爸妈妈之间的这种互动,他通过努力能够赢得爸爸妈妈的这种认可,能够赢得爸爸妈妈的信任,能够使得自己的爸爸妈妈高兴,而获得的一个最基本的身份,他是自然人的个体身份认同。这一块很重要,我跟他是以情相交,还是以事相交,这个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个体身份认同度低,通过从新养育孩子的机会来获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们没有在自己爸爸妈妈那里获得一个好的身份,并没有在自己父母这边去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低,我们输不起,我们错不起,其实我们还有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其实还有办法修正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种是导向了做事,自己和自己爸爸妈妈之间的这种亲子观我们导向的是做事,你做事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你值得被爱;你做事做不到什么样的程度,不值得被爱。它形成了我们一个基本的亲子观,一个基本的身份界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通过做事,没有办法赢得爸爸妈妈的欢心,怎么办呢?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较低的身份认同度,怎么办呢?等我们有了孩子就有两条路可以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路是,我们会把自己在爸爸妈妈这边压抑的东西变本加厉的弄到孩子身上,因为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度较低,我们内心里面自卑,我们喜欢自己的程度很低,我们憋屈憋着一口气,我觉得爸爸妈妈偏心,对这个好,对那个好,对我不好,我们情感上是失衡的,我们就希望孩子能够争口气,所以我们变本加厉的去盯孩子的学习,变本加厉的希望孩子恨不得让他十全十美,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做什么都行,而且做什么样的东西都得比过人家。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错失了一次去修正自己的机会。我们无非是把我们自己在爸爸妈妈这边,我们建立个体身份认同上的挫败感又在孩子身上放大复制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旦我们通过这种努力,没有办法让孩子学习好,成为你的骄傲,我们其实会把我们和爸爸妈妈这边建立起来这种较低的自我认同度放大复制,这个打击是比较致命的。孩子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让我们加固和强化了一块,其实就是你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我爸妈妈对你的态度是对的,你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你就是一个配不上被爱的人。我们在孩子身上这些变本加厉的行为,最终导向的还是父母这边,我们还是因为在爸爸妈妈这边带着的这种缺憾遗憾,所以希望从孩子身上找回来,这是一条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到处跟人比较,对自己孩子有不断的、有更高的要求,不断的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走向这儿,孩子如果成了,我们很可能就维系了一种只是在爸爸妈妈这儿出了一口气。在你的深层的动机上,似乎是争了一口气,他是你的一个面子工程,他不至于让你那个较低的认同度受到伤害,你憋了几十年的那口气,终于吐了一口,缓过来那口气儿了。这条路能不能让它修正我们和爸爸妈妈的这样一种关系?能不能修正我们的亲子观?它并不利于我们本质上去修正这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一条路就是 我们从爸爸妈妈这边并没有得到,我们是有缺憾的,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做了父母之后,我的父母做父母并不成功,我从他们身上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一种不配得的感觉,我是配不上被爱的,等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做了父母之后,我是有机会去修正自己爸爸妈妈身上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弗洛伊德讲:“我们爱自己身上的品质,其实就是爱父母身上的品质,我们责怪自己的理由,也正是责怪父母的理由。”我们其实是可以去修正它的。如果要修正这一块,怎么去修正它?就是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去实现你未尽事宜,去建立个体身份认同的工具,而是把他当成一个弱小的,需要被你教导的学生。如果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因为跟爸爸妈妈之间并没有更好的建立这种个体身份认同,孩子来了,孩子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孩子会重新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在亲情观里他是做人的问题,他不是做事的问题。个体身份认同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爱是人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家园,它最终导向的是你怎么做人,怎么完成这一生,他不是教你怎么做事,所以做了父母之后,我们不妨把孩子当老师,让孩子重新教我们怎么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跟爸爸妈妈之间没有获得个体身份认同,我们没有找到这种配得感,没有更高的做人的价值,爱否定的是人的价值,假如说你配不上被爱,它否定的是人的价值,你作为一个人是不值得存在的,或者你的存在价值是很低的。它构成了我们的解释方式,我们解释自己的方式就是我不值得被爱。个体身份认同度高的人,其实就是你就是一个配得上被爱的人,他是配得上做一个更好的人的。他不是人做出来的事儿,他是这个人本身,他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我这一生如何为人的问题。所以一个健康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亲情观,它回答的是生而为人,如何做人,我是谁?他回应的是这个问题。这个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他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亲子观。这个是我们爱的原点,如果这个原点立住了,这个原点是对的,我们在通往爱的路上,这个方向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亲子之爱----个体身份认同回应的是生而为人,我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子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扬州的时候法院的汤院长在做青少年的工作,经常听他讲很多青少年犯了错误,他的行为也不可爱,也没有多少人爱他,他感受不到自己值得被爱。汤院长说有一个孩子,他的爸爸妈妈后来非常嫌弃他,当这个孩子从父母这边感受到最后被爱的一点可能性都失去的时候,爸爸妈妈是那么厌弃他。一个小伙子,他也不是没能力,也不是没头脑,也不是没有一个好的技能,也不是没有潜能,他什么都有,但是这样的孩子却选择了放弃自己。他最终放弃自己的原因是,在爸爸妈妈这边也感受不到爱了,所以他放弃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它的最终究不是一个做事儿的问题,从汤院长描述的事情上,他有能力,年富力强,再不济做一点苦力也是可以的,也能够活下去的,绝对饿不死自己的。你走个正道,干点正事,靠这一身的腱子肉是没有问题的,何况很多人不是靠腱子肉,更多的是靠头脑可以,靠自己的智力也可以,也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的潜能,但是他依然放弃了自己做人的权利。为啥?因为他感受不到爱。就像在基督文化里,通过忏悔之后还是不值得被上帝爱了,其实被上帝放弃的人就不值得存在了。通过忏悔,通过认错,通过接受惩罚,最后发现我依然不值得被爱,其实就把整个人的存在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亲子之爱里最终维系的、最终回答的就是“我是谁”的个体身份认同,最终回答的就是“我是谁”,他永远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自己爸爸妈妈这边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我们对自己的个体身份认同度很低,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己是有更多被值得爱的价值,通过做事是没有办法去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做父母去有机会去修正自己爸爸妈妈没有给到自己的东西。你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成为你的理想父母,我们可以去成为一个理想的父母。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理想的爸爸妈妈,显然自己的爸爸妈妈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是没有办法把自己教育成一个好的爸爸妈,我们最理想的老师其实就是孩子,他会重新教会我们怎么做父母,重新教会我们怎么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孩子就像天使一样,单纯像天使一样善良,像天使一样充满了耐心,像天使一样去包容我们,接纳我们,而且给了我们一次次去学习的机会,总是那么有耐心,这是孩子。所以我们把孩子隐喻成什么,其实很重要。我们内心深处把孩子当成凤凰,孩子就活成了凤凰,我们把孩子当成一鸡,孩子就活成了笼中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没有在爸爸妈妈那边更好的完成的东西,如果把孩子当成我们的老师,我们其实发展的是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爱的指数举个例子是3,满分是10分,当我们把孩子当成老师以后,我们就从3变成了5,变成了6,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它;如果他是3,我们变本加厉的非得从孩子身上把这口气争回来,我们非得通过孩子做事去维护自己可怜的剩余价值,他一旦倒向了做事儿,一旦倒向了学习,一旦倒向了其他地方,其实就偏离了爱本身,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获得更高的个体身份认同感,也不会并不因此而更喜欢自己。我们也无非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是3,我们对3不满意,对这一块不满意,我们通过做事回应了自己的父母。我们就说了一句,我对这个是不满的,我是不喜欢的,但我们并没有发展。就像你的批评一样,你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爸爸妈妈知道他们哪儿错了,但并不会让他知道怎么做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这种爱是一种肯定的力量,我们在跟孩子导向我是谁,导向做人的时候,导向爱的时候,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力量。我们不仅借由孩子肯定了自身,我们还借由自己肯定了自己的父母,在这个里边,我们完成了一个很高的这种个体身份认同的跃升,我们升华了自己,更好的回答了我是谁,我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我们的配得感在这个当中增强了,只有爱才能增加这种配得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从儿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当你有了孩子之后,你会更加的肯定自己的父母。我自己的父母也有很多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包括我内心也很自卑,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你要愿意把孩子当成你的老师,怎么回应我是谁,如何做人的这个老师,它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经常和我儿子探讨一些东西,探讨这些东西是从他身上学习到的,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天晚上我陪他做了一个磁共振,在路上聊天,他会谈学校的一些事情。他和他的同学打羽毛球,为了增强光亮度,他从网上买了一个大灯,说到了这个灯的事。说:我高三了,快毕业了,高三结束的时候,他说我这个灯是70块钱买的,上大学了,可能用不着这个灯了,怎么办呢?他说我应该把它卖给谁呢?我70块钱买的,用了将近一年,我能不能20.30块钱卖给哪个同学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你为什么要卖给他呢?他说:我们打羽毛球的那个网球场太暗了,有这个灯会好一点,而且也不用再花那么贵的钱去买一个灯了,我这个灯爱惜的很好,照样能用。我70块钱买的,我的学弟20块钱买,他省了50块钱,照样能用,而我也不必把它带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个灯送给你们学校,或者送给某个学弟、学妹,有没有这么想过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我没有,我凭什么要送给他呢?这是我花70块钱买的,我20块钱卖给他,已经让他省了很多钱了,在我看来我已经很替他们想了。觉得送给他们没有依据和理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看孩子怎么样想的?我并不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他,我是在听这么大的孩子是怎么思考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完,我也问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在和他请教。我说:我从你身上学到了我这个年龄可以学到的一些东西,分享一下,你听一听。你17岁这个年龄可能看不到那个东西,这个是可以理解的。70块钱买盏灯,养护的挺好,20块钱再把它卖给别人,你已经是个很好的决定,还替别人考虑,你知道羽毛球场的灯光比较暗,有这个会很好,而且他们还省了钱,这是你的思维方式,17岁这样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但是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是我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0块钱买的灯,怎么样卖给你们的同学,卖给你们学校或者是那个羽毛球场?我们谈论它的经济效益,你有没有办法把它卖的超过70元钱的价值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这个灯用了一年了,你别说用了一年,你再买上拆开之后,再卖70块钱,都不好买,买到手里就贬值了,把它卖的超过70块钱就有点困难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一种情况,你要想超过70块钱,你就骗人家,你说你这个灯是100块钱买的或200块钱买的,现在卖80,但是你要让别人知道你骗了人家,你就失去了朋友,甚至你骗你的学校,将来再回到母校都没脸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肯定不能骗人,这个够丢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你又不骗人,你怎么能卖的价钱超过70块钱呢?甚至卖到700卖到7000。咋卖呢?我儿子说:没法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可以卖。从你这个年龄不能要求你,从我这个年龄,我就在想我应该怎么做人?人最低的需求就是生存,你得活下去,再往上就是把商业变成生意了,怎么样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的问题。再往上就是一门大生意了,不是做事的问题,不是卖东西的问题了,他会回到一个做人的问题上来。这个东西如果让我卖,而且卖的能超过70块钱。你用物质去衡量它,这个灯这么糟,都不可能卖的超过70块钱,但是如果想让它超过70块钱,就有一个办法,把它送给学弟学妹,把它送给学校,告诉自己的老师,球场可能有点暗,打羽毛球的时候看不清,打不好,甚至容易受伤。所以我这个灯就不用了。或者有你哪个好朋友、学弟、学妹,你送给他,仅仅的是关心对方打羽毛球,场地可能会不舒服受伤,当你送出去的那一刻,这个东西超过了70块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的东西再怎么算,它也会衰减。但是如果这个东西一旦上升到情谊,它就超越了物质的价值。</p> <h3>我儿子说:这好像是一个好办法,我送给他嘛,它就不是70块钱的事了。<br>我说:我们送给他们这份情谊远远超过了70块钱,而且我是在好多同学花70块钱买个灯会犹豫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不是在他会挣钱的时候送给他的,这个情谊会更珍贵,更贵重,这个灯超越了它的价值,我是从你这里感受到的,我就在这儿瞎想。如果我因为送给你70块钱的灯,将来你能回报我7000块钱,它不仅仅的就是我真的关心我的学弟学妹,我真的关心学校的这一块场地,可能我有条件的时候,学校出于哪方面的考虑,我能在能源上又节能又创造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发现很多的学校网球场地都有类似的问题,它的灯光可能有什么样的地方照不到,我能创造出来一种东西,又节能,效果还好,别人不容易受伤,我关心了更多的人。如果将来能整一个这样的东西出来,我更关心这个,想一下,我存在的价值可能就跃升了。为什么呢?我整出来这样的东西去帮助更多的人,给这样一份关怀,它给了我一个方向,给了我一个动力,我可能在这里边真的会创造出来这样的东西,可能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呢,甚至我的创造还能获诺贝尔奖。想一下,它就不是对哪个同学或者这个灯卖几十块钱的事了,我的存在可能就是对整个人类是有价值的。而这里你对你的伙伴,对你的同类就有一份深深的同情,所以我的生意做的就不是哪个学生,哪个同学或者仅仅是我的母校了,他们给了我一个动因,我做的是全人类的生意。你获得这个成果,想一下,你挣的钱几辈子能花完?<br>我儿子说:本来是70块钱的事,他可能变成七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七辈子的事,这可能会是一个大生意。<br>我为什么会干这样一件事呢?因为我同情我的学弟学妹,我热爱我的母校,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希望我因为这样一份情感,我去思考到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去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我又想我做这些并不仅仅是为人类的谋个福祉,或者是赚更多人类的钱。我做这个是为谁做的呢?假如说我要生活在西方,在中世纪之前,我这个是做给上帝的,我是为了上帝而做这些事,他并不是人类了,并不是某一群具体的人了,他超越了人。相信这些东西上帝会看见,会有一个高于人的意志肯定我,我会为他去做这样的事情。相当于我把这个灯给了上帝,把自己给了上帝,这个时候我就不仅仅是一个爱同学、爱学校、爱祖国、爱人类的问题了。这时候我变成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心是安的,我在上帝这有容身之所,我可以到天堂,可以到上帝那了。如果没有上帝呢?没有上帝再找个上帝,你做这些仅仅是因为爱去做这些事,这时候爱就变成了我的信仰,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有爱的人。你要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要么你会觉得爸爸很二,要么会觉得有这样的父亲也挺好的。<br>我们从一种生存观,到怎么生存,到一个有着功利色彩的生意,到对这个事儿的认识论的反思,从自我批判和反思上升到一种信仰,最终是怎么做人?从一个怎么吃饭的问题,最终回归到了一个怎么做人的问题。其实从我儿子身上学到的,我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怎么做?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是谁?这个我得感谢你,你是一本书,从你身上我学到了好多好多做人的东西。这是我的亲子观。<br>我们的亲子观说到底了说白了,就是怎么做人的问题,爱的问题就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在第14讲我们要讲友情观,继续把这个问题引向深入,从一个很形而上的东西下来了,回到了具体的亲情、友情、爱情、婚姻里去,你要能想明白这些东西,最终他又导向了一个形而上的东西,但是需要我们从现实生活里找角度去,在现实生活里去修炼的。所以当我们把孩子当成老师的时候,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他一定会教会我们做一个更好的人,孩子从我们身上也能找到一个他做人的模板,一个做人的答案,在寻找爱的道路上,我们其实也是一本很好的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