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塞作品集有感

雪中梅

<p class="ql-block">  凉州今天又下雪了,是小雪。但一夜的雪,已经使视野一片白茫茫的景致。气温连续几天最高都在零下,寒冬的气息弥漫而来——肃静、洁白、空旷。</p><p class="ql-block"> 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黑塞文集:《在轮下》《彷徨少年时》《流浪者之歌》《荒原狼》。赫尔曼•黑色德国作家、诗人。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七岁开始写诗。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1919年迁居瑞士,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在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读黑色的作品,先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创作背景,再来读他的作品,就能很好的理解作者作品中的人物。1906年,黑塞的《在轮下》出版,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在此书中生动地刻画了小说的主人公汉斯•吉本拉德在少年时期的生活、青春期的迷茫、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下,汉斯这个天才少年,有一颗易受伤的心灵,怎样成了爱慕虚荣的父亲、牧师和教师的牺牲品,早早的抑郁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的故事。读《在轮下》时,许多情节似曾相识。从天才少年到最后成为一个问题少年,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作者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对于汉斯少年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深刻的描写。认真读来,和今天的时代少年是那么相似。有评论家说,《在轮下》是黑塞少年时的自传。书中有作者的身影,小说来源于生活,作者刻画的主人公汉斯,不仅仅有作者的少年痕迹,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彷徨少年时》于1919年出版。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艰辛历程。黑塞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探索自我命运的心理过程。小说中的主角辛克莱是位良家少年,被不良少年克罗默逼迫,另一个名叫马克斯的如谜一般的少年,将他从这个窘境中解救了出来,并受马克斯的诱导,走向发现自我之路。这是一部真正的心理小说。作者通过刻画引导人的出现,来引领辛克莱走上了自我之路。这些引路人一个接一个现身出来。如引诱辛克莱进入恶人世界的克罗默、救助者马克斯、清纯的少女贝雅特丽齐、解说阿卜拉克萨斯及其秘密仪式的皮斯托里乌斯,以及母性与性爱于一身的马克斯的母亲艾娃,每一个人都担负着清晰的寓意。作者在前言中有一段话,“每一个人的一生代表一条他向他自己拟定的路途,代表一个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的努力,代表一条路途的启示。没有一个人曾经整个完全发挥他自己,可是每一个人却都努力要做到那个地步——有的做得笨拙,有的做得明智,每一个人都尽他的能力去做。每一个人都带着他诞生的痕迹——他过去原始时代的粘液和蛋壳——一直带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天。”黑塞用生动的笔调,深刻地向读者揭露了一个人在走向他的命运时,一生所有经历的艰辛和困难。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读这本《彷徨少年时》,仿佛作者就活在当下,描写着现在少年人的迷茫和困惑一样。辛克莱有这些引路人的帮助,最终走上了实现自我之路,如今的少年会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流浪者之歌》,就是《悉达多》,只是它的译者徐进夫加入了许多佛教术语的注解,变了书名。它和《荒原狼》的两部小说,都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人的人生观,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悉达多》我以前已经读过,很喜欢。这次再读一遍,更加深入理解黑塞在写《悉达多》时的心情,这是一部充满深邃哲理与诗意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悉达多的成长与觉醒之路。 </p> <p class="ql-block">  悉达多和好友戈文达一同投入沙门群,追随沙门苦行,试图通过克制肉欲的欲望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开始了苦行之旅。在不断的行走思考中,他意识到沙门并不能让他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于是,他告别了好友戈文达,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之旅。转身投入尘世,聆听教义、结识名妓、成为富商。当他内在和外在的享受达到巅峰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空虚,并对自己厌恶至极。最终他抛弃世俗来到河边,准备结束生命时,见到了曾经过河时认识的一位船夫。在和船夫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他听到了生命之流永恒的声音,终于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黑塞通过悉达多的经历告诉读者,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教诲或教条,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内心的感悟。每个人都必须独自走过属于自己的道路,去面对内心的恐惧、欲望和疑惑,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安宁。</p> <p class="ql-block">  黑塞在小说的最后说,“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生命是自己的,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小说的结尾部分,悉达多和他的好朋友戈文达有段关于智慧的对话。悉达多说,“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不然。一个人可以发现智慧,可以过智慧的生活,可因得到智慧而强化,可以运用智慧行使奇迹,但要说是传授智慧,那是办不到的。”此书中像这样的语言段落不少,读来真是醍醐灌顶,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  《荒原狼》1927年出版,是黑塞纪念50岁的毫不留情的自我告白。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哈利•哈拉的两面性人物的刻画,充满被撕裂的痛苦的灵魂的剖析。也是作者当时悲痛的、病态的自我告白。主人公哈利看到四处都有巨大的死和被破坏,他没有应反战而被杀,却在这个小市民社会中舒适的过着日子。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哈利心理的刻画,表达了这绝不是因为哈利的懦弱和卑鄙才这样,反而是因为哈利是一个具有优秀、强大性格的人,他拥有能够更深入去思考的思想和一双智慧的眼睛。他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匹孤独的荒原狼,哈利在人性和兽行的较量中不断自救着自己。然而,一般社会是不允许哈利这样优秀的人存在,他必然会受到排挤,让他无立足之地,使他孤独,成为寂寥之人,就像荒原上的狼,孤独、寂寥。黑塞写道,社会再怎么憎恨、迫害优秀的人,也无法把优秀的人的爱排挤出去。哈利也说,“愚蠢的世界之所以能够存活,完全要归功于两三个优秀的人。”</p> <p class="ql-block">  《荒原狼》的故事虽然是作者的病态和危机的影射,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病态和危机的投影,但它并没有通往死和没落,而是在不断自救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之路。小说的最后部分读来有些吃力,反复读几遍,再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来读,会悟到50岁的黑塞,那个时候他的内心是充满了人生的危机。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他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荒原狼的人的卑鄙性格,但他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去否定人的兽性,而是在不断的追寻中,感悟到了神性的精神肯定,绝对不是去破坏和否定。</p><p class="ql-block"> 黑塞在《荒原狼》中,有一段写哈利与荷蜜娜的关于人生的对话,荷蜜娜对哈利说,“人生绝对不是具有英雄角色的英雄诗篇,而是小市民式的舒适起居间,那里只要有美食、有咖啡、有手工编织的袜子、有扑克牌的‘塔罗’游戏、有收音机的音乐,就会完全感到满足了。那以外的东西,比如英雄式的东西、美丽的东西、想要赞美伟大的诗人或者崇拜圣徒的人,或者其本身拥有那种素质的人,就会被嘲笑是傻子,是像堂吉柯德那样的隐士。”这段话令人深思,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注定有各式各样的痛苦,但不要紧,这都会构成一个完整的我。我是我经历的人,创造的物,感受过的情爱,迷失过的痛苦。但这些都不要紧,这就是人生的总和。”黑塞在《荒原狼》作品中如是说。他用自己终其一生的经历,告诉读者,一个人生终极的智慧,就是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千万务必要照顾好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读黑塞的作品,越读越心静,越读越豁达平和。晚年的黑塞,和第二任妻子生活在乡下,过着自由恬静的岁月。85岁的一天,他外出散步,回来时捡了一个枯枝,并写下了一句诗:“枯枝枯了,不要紧的,依然会创造一个夏天。”当天夜里,黑塞因脑出血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释然、坦然、满足感动了无数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珍惜生命,爱自己,爱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