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和贵楼》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和贵楼是闽西南众多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有着“天下第一奇楼”的美称,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品。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作为闽西南方形土楼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典范。这座建于清朝雍正十年的土楼,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贵楼高达21.5米,是已知福建土楼中个头最高的,其五层结构、140个房间以及四方各设的楼梯道,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与匠心。楼中“三奇”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一是土楼建在沼泽地上,却固若金汤,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仍屹立不倒;二是楼内天井卵石地面,踩上去会产生涟漪般震动,令人称奇;三是楼中两口水井,相距仅十八米,却一清一浊,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楼内学堂还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见证了和贵楼的历史与文化。如今,和贵楼已成为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此领略客家土楼的独特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享受探索奇妙自然现象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和贵楼,是闽西南众多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有着“天下第一奇楼”的美称,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品。和贵楼建于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由当地简次屏族人所建,坐西朝东,楼高21.5米,分为五层,每层28个房间,共140个房间,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设有一个楼梯道,方便土楼人家通行。</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三奇”</p><p class="ql-block">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p> <p class="ql-block">学堂匾牌</p><p class="ql-block">楼正中开1个大门,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是花了几千根松木做基建造在沼泽地上的,由于松木木质的特殊性,和贵楼经历过数次地震仍然不倒,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软绵绵的,竹竿插进泥土会出水。两口水井一清一浊。有关浊井的来历,据说是当年打井时,一个坐月子的妇女打开了本不应该看的井盖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楼主简氏开基祖简德润从永定培丰镇洪源村迁来。</p><p class="ql-block">怀远楼占地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系圆形土楼,直径38米,由外环楼和中心祖堂组成,高4层,每层 34开间,共136间,有4道楼梯。怀远楼是南靖圆楼中保存较完好、较具文化内涵的双环形圆土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面光滑无剥落,是福建土楼中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代表,也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怀远楼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怀远楼作为福建土楼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怀远楼由旅居缅甸的简氏十六世简新喜兄弟和旅缅华侨简新盛、简新嵩献资所建,历时五年。</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怀远楼内曾居住18户、115人。</p><p class="ql-block">2000年,怀远楼还居住15户、63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怀远楼大门朝南,整座建筑由直径38米的环形土楼和中央圆形祖堂两部分组成。环形土楼高四层,外围土墙为夯土墙,其余部分为木穿斗构架。环周共34个开间、4部楼梯沿圆环均匀分布。除门厅所在的开间为敞厅外,每层有29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外围直径38米,内部为同心圆形的中央祖堂。建筑外围的墙体厚度达到1.3米,夯土建造,内部是紧邻土墙的木穿斗构架楼房。环楼高四层,首层用作厨房、餐厅,二层是谷仓,三、四层才是卧房。卧房的走廊一侧宽2.6米,外墙侧宽 3.1 米,进深 3.35 米,面积不到10平方米。全楼所有卧房大小相同不分老少尊卑,一律平等。宽1.2米的走马廊设在楼层的内部二至四层,用于联通各个房间。第三、四层的走马廊外侧设腰檐避雨,檐下空间可以用于储物。怀远楼内部设置4部公共楼梯用于联系上下楼层。整座圆楼只设一座大门,门上巨大匾额上书“怀远楼”,两侧有藏头楹联“怀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反映了圆楼主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圆楼中央祖堂、书斋共处一室,也是圆形布置。祖堂是全楼的公共中心和精神核心,内部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却又透着典雅古朴的书香气息。外围的环楼与同心圆的祖堂之间是环形的内院,并以矮墙分隔,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怀远楼有着严密的防御系统,厚实的外墙和墙上的射击枪眼时时守护着楼内的安全。四层的外墙高12.28米,底层厚1.3米,卵石墙角高达2.5 米,其上为生土夯筑而成。外墙的一、二层不开窗,三、四层开窗,但面积小。全楼唯一的大门设有门闩。门洞上方设置三根竹筒用于灌水,紧急情况时形成水幕抵御外来的火攻。此外,圆楼的第四层外墙之上还有四个出挑的砖砌瞭望台,互为犄角,并留有向外射击的枪眼。</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外环土楼设有四种防御设施,即防盗、防匪、防火、防水。防盗:它一层楼外墙石基高、厚,土墙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扇还钉上铁皮,门内设有大门闩;防匪:楼的顶层四个方向设有瞭望台、射击口,可打击匪夷;防火:楼内设有水井,大门上设有水槽,二楼设有三个灌水洞,可有效防御火攻:防水:楼基用大鹅卵石与三合土垒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楼内有排涝沟可防水灾。</p> <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怀远楼内环为诗礼庭,石刻楹联:‘诗书教子诏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诗礼庭内的‘斯是室’是祖堂兼书斋,文化内涵丰富,‘斯是室’内雕梁画栋,异常精致,屋檐下木雕彩绘花草走兽、书卷饰物,惟妙惟肖,两侧的木窗缕雕九只龙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正堂两边镌刻镏金楹联“月过花移影,风来竹弄声”、“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晓春”,“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与孝”,充分表现楼内居民敬祖重教的文明理念,凸显中国古代“读书报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怀远楼内这一间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诗礼庭’私塾实属国内罕见,它反映了土楼居民祖先崇尚文化和智慧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楼名由来</p><p class="ql-block">楼名“怀远”,即为纪念远洋谋生的族人。</p> <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怀远楼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怀远楼作为福建土楼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位于云水谣璞山村内,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内通廊式方楼。土楼坐西朝东,共五层,每层24间房沿圆周对称布置,四角分布楼梯,围合一个长方形的内院,院中又有一座私塾。同时,楼外有十五间户厝。</p> <p class="ql-block">翠美楼位于云水谣璞山村内,和贵楼北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内通廊式圆楼。土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每层34间房,部楼梯均匀分布于圆楼内。其特点在于与“东倒西歪”裕昌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位于云水谣坎下村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内通廊式圆楼。土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每层34个开间,部楼梯均匀分布于圆楼内。在环楼围合的内院中央,是环形的“诗礼庭”,其核心为兼做私塾的祖堂“斯是室”,建筑形式采用“四架三间”上下堂五凤楼。同时,怀远楼采用“倾壁造”技术修建的鼓形土楼,夯土墙以弧线收分,墙体形成柔美的曲线;外墙卵石墙脚高2.5米,二层以上设有枪眼,顶层设有四个瞭望台,楼门顶部又设有防火灌水道。</p> <p class="ql-block">德庆楼位于云水谣官洋村内,始建于明代,由一座二层方形土楼及其外围一圈的弧形土楼组成,当地称为“合形土楼”。该土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云水谣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长教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因是电影《云水谣》的主要拍摄地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氏祖先由漳浦县横口迁居长教,两年后,简氏祖先从龙岩市永定县迁入居住。</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大量人口从外省和临县迁入南靖县内。同一时期的客家族也开始往东迁移,由于南靖县城人口的饱和,他们选择向南靖县山区的丘陵地带迁移并居住。</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云水谣古镇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区长教古村落”展示点,成为闽台影视基地。同年,云水谣古镇开始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9年,云水谣古村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p><p class="ql-block">2011年,云水谣古村所在的福建土楼(南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云水谣,原名长教村,因是电影《云水谣》的主要拍摄地而得名。“长教”为一历史名称,原名张窑,并非现有行政区划。长教村曾为张、邱、邹、邓、罗、李、陈、王等诸姓杂居地区。</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氏祖先由漳浦县横口迁居长教,两年后,简氏祖先从龙岩市永定县迁入居住。后简氏族人为了铭记简氏家族笃重文明教化的家风,取“长远教育”之意,将“张窑”改名为“长教”。</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大量人口从外省和临县迁入南靖县内。同一时期的客家族也开始往东迁移,由于南靖县城人口的饱和,他们选择向南靖县山区的丘陵地带迁移并居住。由于历史发展以及古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长教古村成为长汀府至漳州府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人口的迁移和不同姓氏家族的前后迁入使得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斗争,客家族为了防御选择以建造大型土楼的形式来保护族民安全。</p> <p class="ql-block">1956年以前,长教是曲江、书洋、梅林、长教、奎洋等“五区区公所”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云水谣古镇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闽南(漳州)生态文化保护区长教古村落”展示点,成为闽台影视基地。同年,云水谣古镇开始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