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看山海

足之步

<p class="ql-block">  伴着夜色,我们踏上了前往山海关的行程。T122次列车在夜色中穿行,绿皮车箱内,几乎每人占据着一把长椅,横躺竖卧着在摇晃中进入了梦乡。清晨四点,车抵达山海关站,走出站台,城楼式的山海关火车站透射着昏黄的灯影,映照着站前广场上零散停放着的车辆,没有小旅馆招揽生意的拉客人,也没有出租车吆喝等着拉活的车辆,就连站前的主要道路上都没有来往的车辆。夜是那样的宁静,除了火车发出的鸣笛声,听不到任何城市的杂音,仿佛置身于一座空城。</p> <p class="ql-block">  穿过站前的东水关街,就是莲花湖公园,灯影交织中的公园也是那样的宁静,树木环绕着漆黑的湖面。我们沿着空旷的东水关街一路东行,路旁居民区里的银杏树在夜色路灯照射下,绽放着金黄亮丽的色彩。步行跨越火车站铁路线的东水关立交桥,我们来到了山海关火车站背后的林荫小路,沿着无人无声的街路穿过一片片睡梦中的小区,拐入了老龙头路,踏着夜色一路南下,从暗夜无人的街路灯影下步行近两个小时,经过畅园、劳动公园,在黎明前的最后一抹黑暗中抵达了老龙头景区,漆黑的景区树木掩映、高墙环抱、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  顺着景区边的海口道,我们从老龙头长城的铁门关下绕到了渤海之滨的沙滩浴场。海水轻抚着沙滩,传送着低沉的浪音,海面上远处码头灯火通明,高耸的吊装机械林立在海面之上。海滩一侧的老龙头长城向海中延展着坚不可摧的城堡,坐在长城边从沙滩里兀立而出的金蟾石上,静静地聆听潮来潮去的天籁之音,静待着云开雾散后的初升红日。</p><p class="ql-block"> 六点五十分,天色亮起的不经意间,初升的朝阳已然从天海交际的浓云中探出了发白的身影,渐渐地破云而出,虽然没有一轮红日出海的光芒万丈的精彩瞬间,倒也有些许清新脱俗的雅致和淡然。</p> <p class="ql-block">  看过日出,踏过海浪,将岁月的足迹留在了老龙头的沙滩之上,我们回到老龙头路,坐上25路公交车,不过半个小时有余就回到了山海关火车站前的山海关古城下。我们先在古城前南大街的一家老字号羊汤馆喝了碗羊汤,吃了两张麻酱饼。用过早餐,我们沿街来到古城南门望洋楼下,穿过宽敞高大的城门楼进入古城内。沿着古城胡同西行,高大的城墙环抱中古朴的青砖宅院、客栈,骑着电动车来来往往穿行的人们,坐在路边长椅上闲谈晒着旭日的老人,还有那成排绽放着金黄色彩的银杏树,以及空旷的古城内零零散散、擦肩而过的过客,在这个跨越了旅游季更有景致的小城到处都令人感到恬静和自在。</p> <p class="ql-block">  穿过西城墙下那只能容得电动车和行人完行的小门洞,步入古城墙外绿荫掩映下的亭台小径,就有如步入江南园林般精致养眼。站在古城西城门外,仰望着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的迎恩楼,12米高的城楼,砖木结构,二层重檐歇山、黑瓦盖顶,斗拱围栏,威武大气。公元1744年的清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曾登临此楼并御赐有匾额“祥蔼搏桑”,现城楼面东一侧就挂有书此四字的匾额。站在城楼下拍照,过往的车辆或绕行、或等候,没有鸣笛催促之音,深感这座旅游城市的待客之道做得很是暖心。</p> <p class="ql-block">  步回西门内的西大街东行,首先是路旁建有一座承恩驿的院落,现在是一座取景拍照的一个地方。继续前行,道路两侧仿古建筑的店铺、茶馆和古建筑混杂期间,过了旅游季的店铺都略显冷清,一些已是大门紧闭着等待下一个旅游季。西大街上立有一座“节制四镇”的石牌坊,是公元1644年明代天启皇帝为曾任山海关守城大臣孙承宗所立。过了牌坊,路北侧的一排老屋挂满通红的爬山虎,<span style="font-size:18px;">灰墙木窗,大门紧闭,暂未开放,</span>原辽西省山海关市政府旧址。再前行显现一处大的宅院,正中坐落着一座有如教堂式的德式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砖石结构,拱门长窗,是</span>始建于1920的山东督军田中玉的田公馆,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辽西省山海关市委曾在这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绕至重建的总兵府景区,已显得颓废破败,牌坊处已立有危险禁入的标志,兀立的守军雕像也是漆面脱落、独自神伤。两侧的大悲院、孔庙等仿古建筑不知是未完工还是关闭不开,都是大门紧闭,难以窥视。再回到主路西大街,繁华依然,过了柴禾市,慈愍寺内经音阵阵,高大的天王殿直接立于主路一侧成了寺门。位于西大街14号四合院的镇远镖局前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应该与房龄相仿,或是建房时清代所植。</p> <p class="ql-block">  过了镖局就到了古城的中心地带钟鼓楼。钟鼓楼,既是古城的中心,也是古城的制高点,始建于1381年的明洪武十四年,一座两层建筑,方台之上的二层将钟楼、鼓楼、文昌殿三体合一,方台下四孔十字相交,可以自由穿行,四孔对着方城四门,形成了古城的四条主街。方台的东南西北四孔之上分别石刻有“迎旭”“通海”“朝京”“观峦”大字,从字面就能直接体会到各门是东迎旭日,南通渤海,西望京都,北眺燕山之意。“钟鼓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不过镇东门“天下第一关”的名气倒是远超钟鼓楼,成为了山海关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钟鼓楼的“迎旭”门沿着街路向第一关前行,这段路上并列的金黄银杏树与成排红窗灰瓦的古建筑构成美丽的秋日风景画卷,给人一种金玉满堂、吉祥喜庆之感。步入始建于清代的山西会馆旧址,现为国家方志馆秦皇岛分馆,细细阅览那一幅幅古朴的历史画卷,了解地域的发展历史、风土人情,方寸之地浓缩百年精华。东大街路尽头是就名誉天下的挂有“天下第一关”匾额的镇东楼,这座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名声远扬。始建于明代的城台上建有城楼,下砌劵门,整体高十三米,古朴大气,城楼前建有牌坊一座。</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城墙边的第一关路而行,穿过牧营楼边的牌坊,从东城墙边的人行小孔门穿城而出来到城外,一路绕到残存的古城服远楼。从服远楼边残破的墙体登上城楼,沿着新修复的城墙上步道直接走到牧营楼,古城内外秋色尽收眼底,一湖碧水的第一关瑞莲阁湖面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返回服远楼,我们打车直奔城北的角山。角山下新建的长城博物馆还在修缮之中,透过角山山门,山峦起伏,青松片片,长城沿着角山蜿蜒而上,颇为壮观。我们从山门前小路攀到角山下向老龙头延伸的古长城城墙,枯草掩映下的古城墙从山脚下向山海城古城延伸,并穿城而过直达老龙头。踏着斑驳沧桑的古城墙遗迹,我们来到腰铺九号敌台城楼,这里被称为“现存最美的长城敌楼”,建于公元1586年的明万历14年,现仅有残缺的砖拱劵洞、劵窗、城墙立于城墙之上,历经岁月风蚀、朝代更迭和风火狼烟的洗礼,断壁残垣依然挺立在沃野城墙之上,是何等的坚韧和顽强,那最后残存的倔强和不屈充分展示出不畏风雨、傲然屹立的守土之责。</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而行,跨过京哈高速,进入城墙又一处敌楼,残存的黄土城墙在新修复的城墙保护之下更加原始古朴。透过城楼的劵窗回望,不一样的视角展现出更加秀丽多姿的角山。在古城墙上一路走一路看,沃野之上,果实饱满红彤彤地挂满枝头的柿子树,收割后晾晒在田野上的片片秸杆,山脚下和田野里那充满秋意、色彩艳丽的枝叶,满眼的秋意环绕着这座古城。不到一个小时,从古长城走到古城的北门,再次进入城内,沿路而行经过绸缎庄小楼,再到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四合院式建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己作为民俗博物馆开放的王</span>家大院,然后从南门穿出古城,回到山海关火车站,乘着夜色离开山海关回返。 </p><p class="ql-block"> (于2024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