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悠然之金文

方圆

<p class="ql-block">  金文,一种镌刻在青铜器上的古老书体。当我初次接触时,便为其古朴、厚重的独特魅力所折服。2019年,我第一次印制自己书法作品的大信封,正面图案就是临写《散氏盘》的作品,以扇面形式呈现,古朴,典雅。见诸者,多予以称赞。</p><p class="ql-block"> 每次去西安陕西省博物馆时,我凝视着那些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心中不禁涌起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早在夏王朝时,中国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周朝更是将铜称为金,于是,铜器上的铭文便得名“金文”或“吉金文字”。那时青铜器以钟鼎种类为多,所以又称“钟鼎文”。</p> <p class="ql-block">  金文的年代跨度极大,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历经了千年之久的风雨洗礼。金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盘庚迁殷之后。最初,只是寥寥数字,记录着铸造者的名字或先祖的名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丰富。商末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逐渐增多,但大多仍较为简略。直至商朝灭亡,金文才开始出现文章,虽然最长的文章也不过四十余字,但这已经足以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及至西周王朝,金文更是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自平王东迁以后,铁器逐渐兴起,青铜乐器也逐渐增多,且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此时的金文,已经不再是王公大臣的专属,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推行书同文政策,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金文逐渐走向衰落。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器逐渐被淘汰,金文也因此湮埋到历史的尘埃中。</p><p class="ql-block">金文制作工艺繁复,不仅要制模,还得刻字。模又分内外,刻字先期于内,后期器皿之外也能刻字。字怎么刻,特别是如何烧铸而成,后世有许多假想,而其关键技术仍然不解,神秘而肃穆,悠悠然三千年之久,我之敬仰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我之习书,五体皆临,每年总有三、两月时间临写篆书。在临摹金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的独特魅力。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脱去了板滞,开始多样变化,结体更加丰富了。其笔画多以圆笔中锋为主,兼有方笔、尖笔,偶尔也有装饰性肥笔或圆点。笔画更加厚重,结构更加稳定,呈现出一种朴茂、雅致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单个字的笔画和结构上,更体现在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上。金文的章法布局灵活多变,自然得体。有的结字搭配灵活,自然多变,疏密、大小、欹正有致;有的则行列分明,秩序井然,清明疏朗。这种章法上的多样性,使得金文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状态。每当我临写金文时,都会尽力去捕捉这种美感,试图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被誉为“四大国宝”的金文作品,更是代表了金文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不仅字形美观、结构严谨,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尤其是《毛公鼎》,更是被誉为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每当我面对这些作品时,情不自禁地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才华。在临摹这些金文作品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我试图将金文的古朴、典雅之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通过笔画和结构的变化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同时,我也注重章法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力求使整篇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金文的临写与创作,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临写的过程中,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了我们祖先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这种体验,不仅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以书法为余生之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金文之韵,悠悠千古。写这篇小文章之前,我在自家粘墙上临写《墙盘》两个多小时。临写中,我感受到了其结体中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这既抽象又象形的魅力,不仅让我陶醉其中,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谢先人,因文字,因喜爱文字,而使得我生活充实,生命悠然。</p><p class="ql-block"> 袁文长二0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于宝教寺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