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话曲城郭姓支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景廣</p><p class="ql-block">2024.12.10.</p> <p class="ql-block">招莱一带郭姓起源于招远曲城村的“汉曲成侯国”!</p><p class="ql-block">沿着招远市文山线公路西行,来到招莱交界之东,西曲城村村碑向东百米处,南望眼下一片梯田,就是这片梯田仅有六十多亩范畴面积,自古以来民间叫作“郭家茔”。这个“郭家茔”名称,解放前的古时候,到解放以后的人民公社集体时期,以至到改开之后分田单干至今,一直沿用这个地名。就在这片“郭家茔”梯田最下底(南边)那块地的西端,有几个土堆不算太大的圆形坟墓,现在年龄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只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整大寨田就不存在了。以上所说的梯田“郭家茔”地片的命名,就是来自这几个“郭氏”坟墓。何以知道这几个坟墓属于“郭氏”?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来历,传说而又实际。从古至今(直到整大寨田时期为止)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及清明节,都是有人前来上坟拜土进行祭祀,辈辈世世从不间断。这些前来祭祀的人并非是曲城人,而是来自距离西曲城村以西五华里远的“大冢坡村”的郭氏家族。据祭祀人言道,这些是他们郭氏古辈先祖的坟墓,郭氏家训世世代代永继祭祀。这里牵扯出一个故事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冢坡村郭氏家族的祖坟为什么埋葬在西曲城村北的梯田地上呐?所以,要想解开这个谜底那就要根据历史文化的记载和地舆现实来认识分析说起。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从而使中国历史社会结束了奴隶社会时代,迈入了封建社会时代。秦二世胡亥执政软弱无能,贼赵高指鹿为马篡权乱政。使得全朝人民如火如荼民不聊生,致使全国各地勇士揭竿而起纷纷起义反秦。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之记载,胶东曲城大地成长起了一名青年壮士蛊逢,因不服秦朝暴政,便带领乡间青年义士习功练武准备反秦。于是于公元前209年带领37名同伙青年奔赴芒荡,投入刘邦反秦起义麾下。历经三年亡秦五年灭楚,终于公元前202年取得胜利,刘邦立汉称帝。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功之士进行论功封侯。曲城籍剑圣蛊逢因战功显赫,受高祖钦封功侯第一十八位,赐以“曲成侯国国王”,封地原籍曲成为“曲成侯国”。于是,蛊逢统领一班侯僚及其属下兵马,回到当年习武之地曲城平原安营扎寨筑城立国。并尊享食四千户,以曲城国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划定曲成侯国地域范畴。公元前201年,为“曲成侯国”元年,蛊逢武(功)侯首任曲成侯国国王。蛊逢执任施政二十二年去世,赐子蛊捷恭候接任国王。蛊捷任职四十年后去世,逢孙捷子蛊皋柔赐侯继任曲成侯国国王。蛊皋柔施政十五年后,由于当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蛊皋柔被调离曲成侯国而到汝南郡任职太守十年而被除国。人固有一死,而死后其尸体要进行墓葬,这是世人共理。曲成侯国国王蛊逢去世后墓葬在哪里?至今已远去二千二百多年,在曲成侯国范畴大地上从未明确发现。寻根索源,在网络上查到以下一段报道:在莱州市朱桥镇,有个名字特别的小村庄,名字叫大冢坡村。冢,在文言当中是对陵墓的称谓,这个村庄名叫“大冢坡”,大冢坡村名的由来,的确与村旁的古迹有关。根据村名石碑记载,情况的确如此。相传村庄南侧曾有一片汉代疑冢林园(西汉置掖县,为东莱名县,有汉代古迹亦在情理之中),这片林园在明初时尚可见踪迹,当时以此命名为林家庄。后来林园毁于战火,成为一片荒坡,村庄亦更名为大冢坡。根据以上这段网络报道,大冢坡村南“------曾有一片汉代疑冢林园------”。这就提供了汉代官宦人家的陵墓之园。在大冢坡“汉代疑冢林园”与曲成侯国之国都城郭仅有五华里距离,这里又是西汉初年由汉高祖钦封的“曲成侯国”中心地带。以此基本可以推断这片“疑冢林园”就是曲成侯国首任国王蛊逢薨后始建“侯家陵园”,因为“曲成侯国”在西汉初年胶东东莱郡是唯一的侯国。常理相论“侯家陵园”如同“皇家陵园”一样,必须驻人常年守候看护,于是曲成侯国国王的陵园便是如此。 根据民间传说,西汉初年曲成侯国开国之后,国都城郭周边散居着有迟、蒋、罗、郭几个姓氏村庄(说是村庄,实为独姓几户人家)。历史发展到今日这几个村庄,民间仍然有所传说和实地遗址。其遗址,迟家就在汉曲成之城西南石湾沟西崖的平地上,那里还存有砖瓦砾石及一口废井遗物;蒋家是在东北方向城外,至今有一口仍可使用的名曰“蒋家井”,而蒋家的墓地在整大寨田时发现,遗址就在郭家茔地片之东的“长山地”南头,挖出一块石碑,隐约刻有“蒋xx”字样;罗家,位于西北城外的焦家道地片;郭家,至今只有“郭家茔”的遗址,而郭家村庄的具体位置无从传说。根据资料推理分析,当初曲成侯国城郛周边并无郭姓住民,而很有可能郭氏人员是随曲成侯国国王蛊逢任职带过来的僚属。当国王蛊逢薨逝之后,选址米山向西北伸延落脉西侧设立墓葬陵园。功候国王的陵园,必须有人守护,于是就选派可靠的僚属郭姓子弟常年看护蛊侯陵园。郭氏留住在城府里的老年人百年之后,就殡葬在汉曲成以北的第一块梯田里,守护在陵园里的郭氏年青一代每年按时八节,从不间断的前来曲成祖墓祭祀。这也就是成为后世“郭家茔”的来历。蛊氏陵园按照官爵级别必须要建筑的有一定的规模,除了墓塚要修的得体大方之外,四周要筑围墙,园内当然也要铺设甬道以及栽植树木,整个形成一个正规的陵墓园林。常年守护陵墓园林的郭氏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也逐渐长大,就要成家育子。郭氏人员也就逐渐增多,分家各居。于是就选择在园林以北比较平坦的土地上搭房分居。天时地利,郭氏家族人丁兴旺繁衍迅速,再加上个别姓氏也趋势而来相邻而居,这里的人家房屋就显示出了一个小村庄,于是就以陵墓园林为依托取名“林家庄”。蛊氏执国时间并不太长,一代蛊逢二十二年,二代蛊捷四十年,三代蛊皋柔二十五年,总共八十七年。由于汉武帝采纳“推恩令”实行中央集权削免异姓职权,蛊氏家族便被国除爵失。由于曲成侯国蛊氏除国失爵,蛊氏陵墓园林也就随着时代变换无人看守而逐渐处于冷落。不过以郭姓为主体的林家庄,随照社会的变迁也相应的以纪念陵墓园林初心,改变村名为“大冢坡”,一直沿用至今。郭氏家族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始祖来自曲成侯国,那里还有郭氏始祖的坟墓(就是今天的郭家茔)。故事说到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小结了。莱州市朱桥镇大冢坡村郭氏人丁一直旺盛不衰,在历史的长河流传到今天,招远、莱州及外地村庄的一些郭姓人员,大多是由大冢坡祖源迁徙出去的。追根索源,大冢坡村的郭姓最初起源于“汉曲成”,也就是现在西曲城村的“汉曲成侯国”遗址。也可能有部分人士持有不同的见解,就是看到《莱州市志》及莱州各村村碑上的记载,认为莱州人大部分是来源于四川的移民(其中包括郭姓)。但是,起源于四川移民是否准确,从上面的故事就可以给予切合实际的答案。更何况近来有莱州市广电工作退休者,《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在答记者采访讲道:我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宣传了十四年莱州,感到最大的困惑是莱州对先秦历史的不了解。1991年出版的《莱州市志》又说,明朝初年因战乱和灾荒,造成莱州人烟稀少,朝廷从四川向莱州移民,莱州的大部分村庄都是四川移民建立的,并为此立起了村碑。我认为这不是莱州历史的真实,做为一个莱州人,我感到对此有一份社会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