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重庆之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电力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嘉陵江滨江路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民国时期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先生创办,于1938年开始播音,是抗战时期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珍珠港事件后,远东盟国电台尽入日本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国外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传真、发稿,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人民抗战不屈的声音。为此,日军制定了周密的轰炸计划,费尽心机,但该电台依然躲过重重劫难,雄鸣不止。当年的东京报纸这样写道:“飞机大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无声,为什么那个扰人心绪的中央电台还是叫个不停?”,日军深感头痛,谑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防止日军轰炸造成重大损失,出于备战需要,电台将各主要部门分别设置:电台总部及播音部设在上清寺,信号发射台位于小龙坎,收讯台设于歇台子,而电力厂则建在沙坪坝正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现在的沙滨路旁。电力厂旧址为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盖顶的防御建筑。建筑坐东南朝西北,进门左半部分两层,右半部分一层。工事顶部每隔1米开有通风口一个,共18个。工事内部每面墙体上皆开有通风窗,落地窗上.镶有砖质菱形花窗。建筑内门与龛上方皆饰有扇形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被日机长达五年半的轰炸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重点轰炸目标,播音台、发射台、收讯台屡炸屡建,顽强坚持播音,日寇气急败坏。日特侦知电台专线发电厂位置,沙区土湾片区豫丰纱厂及民宅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可电台发电厂由于紧贴大山崖壁炸弹靠不拢,在爆炸的轰鸣尘烟中毫发无损始终屹立,一刻不停为电台播音输送电力。在整个抗战期间重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始终坚持播音直至抗战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史料记载,1945年8月10日,日本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照会中、美、英、苏四国,乞求投降;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结束战争;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国代表监督下,日本代表正式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这是日本投降的三个重要时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重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在8月10日即播出日本投降的消息,当即就传遍全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重要的对外宣传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通讯广播事业的发展,是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物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就建在图片尽头的平顶山山脚紧贴崖壁边上,那个地方叫下土湾与美丽山水小区毗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