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院巷,自古以来人称北街站院,1970年代之前,静宁县还没有(挖城墙)拓展县城的时候,向北从清真寺门口的“贯拐子”拐过弯,从北街可直通到现在的永福巷,南到人民巷口的山陕会馆牌坊处,右拐可到西关出城门“跟集”,左拐从人民巷(现在的商业街)可通到中街,再向东不远就是县人民政府(过去叫衙门)。解放前后,乡下人进城,拉上家养的土鸡“九斤黄”和攒了几十天的鸡蛋,到西城门口卖上几块钱,高兴得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挺起胸膛,从西门口进城,叼一根从宝祥铺子里买来的哈德门,斗胆到衙门找县长告状,告完状在衙门巷的店房里住下,次日打道回府时,量一升盐,买两个酥馍、几个油糕,拿回家孝敬老人。1979年开始,县长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在肩,召集有关单位,召开动员大会,开始了挖城墙行动,三下五除二,静宁州城墙毁于一旦。春天的故事,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国人,激情豪迈的静宁人,争先恐后来到县城寻找商机,县长纳闷,这县城人口一下子咋就增长了这么快?城市容纳量必须进一步扩大,挖城墙填坑修路一次过,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院巷拦腰斩断,把中街向西延伸几百米,用城墙上的土把站院坑填埋满,修农业银行,建静宁县地毯厂,沿推平的城壕和城墙修西环路。</span>方便了东西往返的市民,深得进城生意人的拥护,北街站院由此变成了南北两个巷子。当下,对静宁县城情况不熟悉的人,只知道站院巷的大概位置,对南北站院巷分不清左右,其实,靠北是北站院巷,靠南是南站院巷——就这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进入北站院巷尽头,是站院清真寺牌坊门头,门头上的几个“站院清真寺”大字,还是副省长穆永吉在世时候题写的,进入清真寺,迎面看见的是一座保存比较完整,时间比较久远的清真寺古建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说礼拜大殿竖挂的一个牌子,是省政协副主席马祖灵在世的时候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站院清真寺礼拜大殿,是静宁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建筑,一说是明嘉靖四十七年兴建(有关资料考证),二说是明洪武六年兴建,据说,是县文体局原安华局长调到省博以后,他写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的信息。后来,某单位请了一位专家,进行了论证,把站院清真寺确定成为洪武六年的建筑。其实,根据《静宁州志》《平凉府志》记载,洪武二年徐达攻入静宁州城,元代对静宁的统治从此告终,明洪武四年欧阳信首任静宁知州,当时静宁州城周边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洪武六年静宁州城(城墙)开始修萁“变外郭为内郭”,只在城北角处修建了一个紫荆观(是现静宁一中文庙的前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