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难忘的三线岁月

彬哥

<p class="ql-block">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讲述三线建设历史的博物馆。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一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实施建设,是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今天,在新形势下参观“三线䢖没博物馆”不仅让我们传承学习红色基因也能让我们正确的理解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真正内涵。</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400万建设者用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p> <p class="ql-block">一,事件背景</p><p class="ql-block">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像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p> <p class="ql-block">二,事件经过</p><p class="ql-block">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1965年,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大规模建设。1964年至1980年,在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p> <p class="ql-block">三,事件结果</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建设了45个工业产品重大科研、生产基地,形成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电子、船舶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仅军工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20余万名。攀枝花、六盘水、十堰、德阳等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原山沟里拔地而起,成都、重庆、西安、兰州、贵阳、安顺、遵义等一大批古老的城镇,在注入工业化能量后,拉近了与东部发达工业城市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四,事件影响</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为21世纪的重大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三线建设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五,简介</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这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三线”建设,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1]</p> <p class="ql-block">六,“三线”释义</p><p class="ql-block">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 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p> <p class="ql-block">1964年8月,国家 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三线地区。文革早期,三线也是大量知青的去处,历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经分配到甘肃 刘家峡水电站。由于国防考量,这些工厂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导致企业的后续发展进入瓶颈。如 陕西汉中飞机工业基地,下属28个单位分散在两个地区,7个县的范围内,其中一个企业被分散在6个自然村中,装配零部件需要汽车往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员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新建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需要注意的是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有大量基础工业如长庆油田、攀枝花冶金工业、六盘水煤炭工业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等新建项目。</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p><p class="ql-block">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 宝鸡、 沙市、 襄樊、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时光倒退半个世纪,三线却是一个实实在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题词。何谓三线?按毛泽东的构想,简单地说,就是东部沿海边疆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内地纵深地带为三线。何谓三线建设?就是加强三线地区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把东部沿海的一些工业转移到西部,改善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p><p class="ql-block">正式部署三线建设,是1964年5月间的事情。毛泽东作战略决策,一贯特点是善于找抓手,突出重点搞三线建设,他反复讲四川的攀枝花,即为一例。1964年5月,毛泽东先后在南京、蚌埠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谈到国防建设时,他说:“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2页。)这是正式文献中能够查到的他第一次谈到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备战为主,三线建设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是平衡全国工业布局,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到,70%的工业在沿海,30%的工业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那种将构建战腹地和新三线建设相提并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主题,而构建战腹地是促进优化新质生产生力合理布局,促进中西部产业和经济发展是首位当然也兼容战备,二都的关系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三线建设博物馆,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父辈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靠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尽管时代变迁,但这样的红色基因我们应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时代里作出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也许你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也没来参观过这个博物馆,但只要你仔细看看我所写的这一切,你就能了解“三线建设”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