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片言 黄高才

渭北幽兰

<p class="ql-block">  我自幼生长在北方的农村,直到十八岁那年外出求学才第一次见到竹子。那时正值初夏,竹林一派生机,触目即令人喜爱。走进竹林,感受浓阴下的凉爽与惬意,体会竹林小径的那种宁静,更使人油然而生留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与竹的近距离接触虽然短暂,但对竹的印象是深刻的,对竹的喜爱是铭心的。此后,每见到竹子总会有一种欣喜。</p><p class="ql-block"> 三十岁那年,我在自家院里栽种了一丛竹子。每有闲暇,便去品读一番。接触多了,自然对竹有了很多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竹子亲水喜热,在雨量充沛、天气温暖的时节更富生机与活力。我以为,竹喜热,不是贪图温暖。它把吸收到的每一份光热都化作热情,为自然点睛,为生活添彩。不信你看,竹四季常青,不惧风雨,不畏严寒,不论是植根平地,还是扎根山丘,不管是簇拥丛生,还是独立挺拔,都能长成风景。</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历来尚水,是因为水有无私和善下之德。竹亲水,深受水的涵养,也养成了如水之德。</p><p class="ql-block"> 竹之德,首先在于其奉献精神。不论是竹笋、竹叶,还是竹枝、竹干,对人皆有奉献。竹笋质脆,烹饪后清香味美,有开胃健脾、通肠清宿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食疗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国人食用竹笋的历史至迟始于西周时期。竹叶入药,可清热除湿、生津利尿,使人身心清爽。竹枝不仅可以用来造纸,还可以制成竹纤维用于纺织,做成床单、毛巾和衣物等。</p><p class="ql-block"> 竹的干因种属不同有大有小,最大的四十多米,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竹干的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以为具、为器和用作建筑材料,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和乐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被加工成竹炭,用于消除有毒物质,净化人居环境和饮用水等。</p><p class="ql-block"> 竹对人的奉献不仅是可食、可药和可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以诸多的道德启示和精神鼓舞。</p><p class="ql-block"> 说起竹的道德和精神,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傲骨铮铮和不屈不挠。这是人们对竹最基本的认识,这一认识源自竹挺直的干和坚劲的节,还有傲寒斗雪的性格。事实上,竹能够给人的道德和精神启示是很多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竹耿直磊落,自珍自重,不作态,不媚俗,质朴清雅,无华而美。它沐春风,浴夏雨,戴秋月,披冬雪,四时皆有风采,但不招蜂,不惹蝶,自贞自洁,令人爱之而不生亵玩之心。</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生在平地,还是长在山丘,竹都会奋发向上,努力地长成风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感奋。清代画竹大师郑燮有一首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赞的是竹坚韧不拔的精神。与郑燮同时代的画竹大师李方膺也对竹的坚韧精神十分赞赏,他画了很多风竹图,用来表现竹不屈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是一种众德兼备的文化意象,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有人爱其刚正不阿,有人爱其坚韧顽强;有人从其簇拥中看到团结精神,有人由其中空的主干联想到虚心的品德……诗人爱竹,付之辞章;画家爱竹,施以丹青。</p><p class="ql-block"> 我与竹结缘,一转眼近四十个春秋,最初只是遇竹而赏,后来是栽竹而读,如今是画竹而思。因为画竹贵在以形传神,重在表现其道德精神,所以对竹有较多的思考。思考多了,对竹的认识便更加深刻——竹德之厚实难穷于辞章,其精神之大无法尽于笔墨。我此片言,也仅能表达一点对竹的喜爱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