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兴城古城,又称“宁远城”,地处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老城区中心。它是一座明代卫城,城墙南北长821米,东西宽816米,周长3247米,占地面积700520平方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奏请朝廷修筑,宣德五年(1430年)竣工,时称宁远卫城,是明朝关外防御体系中集卫城、所城、堡城、驿城、烽台、海防、海岛、屯田、屯粮于一体的重要军事重镇。清代重修后,改称宁远州城。古城大致呈正方形,四面正中均设有城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高高筑起炮台,用于架设红夷大炮。古城内正中央有一座钟鼓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蓟辽都师府位于古城西门内。1983年,兴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城城墙与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合并为兴城古城,并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兴城古城入选“中国十佳古城”,同时它还是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兴城钟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兴城古城正中央,建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全楼高17.6米,为重檐歇山卷棚顶围廊式楼阁。楼内有巨鼓一面,直径2.25米,为亚洲第一大军鼓。</p> <p class="ql-block"> 兴城文庙,亦称孔庙,为旧时祭孔之所。它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古老的、辽宁省境内最大的一座文庙。兴城文庙分为内外院,内院有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祭器库、更衣亭、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外院以绿化为主。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寺等。东西两角的下马碑彰显了孔子的威严。文庙为三进院建筑,每一进院都有其独特的布局和功能,从第一进院的照壁与南垣墙,到第二进院的泮桥和戟门,再到第三进院的大成殿,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妙和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兴城古城将军府,民国时期建筑,主人郜汝廉为任张学良的中将参谋长,解甲回乡后在此宅居住。郜家住宅与沈阳张氏帅府并称辽宁省两大民国将领故居建筑群,号称“北张南郜”。</p> <p class="ql-block"> 祖氏石坊坐落于辽宁省兴城古城南大街(延辉街)中部,两座石坊相距85米。南为明前锋总兵祖大寿忠贞胆智坊,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北为明援剿总兵祖大乐登坛骏烈坊,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两坊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柱高楼小,雕饰细腻。</p> <p class="ql-block"> 蓟辽督师府是明朝北方最高的军政机关,位于兴城古城内,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十分精致。门头高悬“蓟辽督师府”红底金匾,由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题写。门前立有一对石狮,门厅内挂有一副楹联,描述了袁崇焕任蓟辽督师时的壮烈气概。蓟辽督师府的前身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立的总督府,驻蓟州。天启二年(1622年),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并将督师府建于宁远(今辽宁兴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宁远总兵吴三桂下令烧毁宁远城,蓟辽督师府也随之被毁。2002年,兴城市政府为了展示兴城历史文化,重建了蓟辽督师府。</p> <p class="ql-block"> 袁崇焕生前的最高职务是明末“蓟辽督师”,提“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兼领兵部尚书衔。明朝倾举国之力打造的“东北重兵集团”——关宁铁骑,掌握在他一人之手,那是大明王朝的“命根子”!这支部队,影响了明末清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坛走势,直到吴三桂建立大周反清失败后,“关宁铁骑”才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外,袁崇焕还兼负蓟镇长城的陆上防务、登州(今山东蓬莱)与天津卫的海上防务,权位之重可见一斑。关于袁崇焕的故事,在兴城民间家喻户晓:宁远炮伤清太祖、崇祯误信反间计……其功过评鉴、历史定位,暂且不表,漫步兴城街头,由随处可见的袁崇焕传世的“字与诗”,便可大体摸清此人的生平遭际与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 兴城古城宁远驿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期,当时称为柳城驿馆。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宁远古城的建成,驿馆更名为“宁远驿馆”。清朝时期,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曾在此驻跸,使得宁远驿馆名声大噪。宁远驿馆的建筑风格典雅细腻,既有皇家气派又不失东北民居的古朴厚重。建筑采用原石墙面、青砖黛瓦,呈现出温馨雅致的感觉。整个建筑群分为14个独立院落,布局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卷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