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蜀文明放光辉

停琴伫凉月

<p class="ql-block">“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闻名已久,辗转从泸州至广汉,只为与之相遇。细雨霏霏之中,几乎怀一种朝圣的心情缓缓走近。是为十月八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穹顶有一圆环,造型颇为别致。细看其上图案,均与代表性文物相关。虽然十一已过,参观人数仍然不少。当然得请导游,不然等于盲人摸象。</p> <p class="ql-block">此处的“蜀”,非刘备蜀汉的“蜀”,乃是周朝国名。此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就像有大眼睛的虫子,本义指蛾蝶类的幼虫。三星堆即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得以消除的第一个误解,便是遗址的发掘问题。原以为只是进入本世纪的事情,细看介绍,原来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就有首次发掘。“百年逐梦”,此说非虚。</p> <p class="ql-block">青铜铃,一看就是古物,时间属于商朝早期,正面略呈梯形,横断面呈椭圆形,上小下大,两腰微弧,顶部有一半圆形钮。让人瞩目的是一个铃铛居然有侧翼。</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遗址的两个祭祀坑,文物看起来固然非常精美,大多数却都是破碎的,而且还是人为。按照常理,三星堆的先民们是不可能主动毁灭这些代表自己文明的璀璨文物的,如果是外敌入侵,为什么不夺走这些财富,非得将它们损坏,弄得都是碎片呢?这个至今成谜。</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身形牌饰。整体为人的背部形状,下端有两腿,背部有两幅相同的纹饰,纹饰似为变形的鹳鸟纹。上部纹饰为两鹳鸟,下部纹饰为三鹳鸟,鹳鸟与鹳鸟之间有两相背的钩状纹饰相隔。</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身体略微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显然有宗教意味。</p> <p class="ql-block">青铜着裙立人像,整件文物整体长约1.1米,由人像和台基两部分构成,人像高约90厘米。导游介绍,这尊人像可能是作为配件插在木头上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都邑气象,在中国已发现的同时期古城遗址中,规模名列前茅,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古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蜀国王谱系。蚕丛氏曾居住在岷山下的石穴里,领导部族反抗商朝的控制,最终战死岷山。鱼凫是第三位蜀王,鱼凫部落的百姓喜好水,都靠打鱼为生,鱼凫王朝的都城位于三星堆。我们最为熟悉的,还是“杜宇”。</p> <p class="ql-block">各种陶器。多属于商末至西周前期。有陶高领壶、小平底盘、高柄豆、高圈足杯、斜领缸、陶盂陶豆等。每件都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一个陶人。为夹砂褐陶,光圆头,高鼻突出。眼、嘴属阴刻线条画出,身着长裙,腰系一带,在腰前系结。残高10厘米。</p> <p class="ql-block">此乃陶三足炊器,与鬲相似,三个足都是空心的,推测是煮食器,这种设计可以节省燃料。有人猜测陶三足炊器是用来煮火锅的,虽然目前尚无资料佐证,但通过三星堆博物馆里众多与饮食相关的器具,可以想象,三星堆古蜀先民当时过得还是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陶高柄豆。这是一种用于盛放食物的器具‌。其设计独特,上部呈盘状,用于盛放食物,中部为管状的豆柄,中空,与喇叭形圈足相通。这种设计使得古蜀人在席地而坐时,可以方便地将盛满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随意放置,便于取食。‌</p> <p class="ql-block">泥塑陶猪,就像卡通形象,憨厚中带着可爱,真富想象力。与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反派绿猪极其相似。这也说明古蜀先民与这种动物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属于商代后期的陶猫头鹰。虽然只是一个头部,但鼻子突出,眼睛又圆又大,是抽象的形象。这个一向被认为的恶鸟,被塑造得如此生动。</p> <p class="ql-block">成套的陶罐,这些陶罐用于大型祭祀活动盛装食物。可见当年的祭祀规模之大。这些陶罐不仅见证了古蜀人的生活习俗,还透露出他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以夏商时期三星堆古城为主体,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形成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例鸭子河的防御体系,古城面积约370公顷,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罩,双眼镂空,鼻部凸起。面罩用金皮制成,其大小、造型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相当,由此推测其有可能是从某件人头像上脱落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金叶形饰,都有叶脉状纹路,有穿孔。金树叶的用途,有可能是悬挂在青铜树上,也可能是衣服上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头像。这些人头像有普通的人头像,还有戴金面罩的人头像。三星堆两坑共出土50多件人头像,这些人头像面容清瘦,表情凝重,耳朵上有穿孔,估计是用来佩戴耳环的。</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权威、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或精神领袖,表现出古蜀国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和群体关系。它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商代青铜人物雕塑的及中国早期关于偶像崇拜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这些青铜人头像表情凝重,似乎若有所思,排成一排时发现,这些青铜人头像无论大小、高低,都无一例外地紧闭嘴唇。虽然口部的长度不短,但其嘴角无一例外地向下倾斜。此外,他们共同具有并不凸起的双眼和没有过分夸张的两耳,看上去都挂着同一个表情,表现为木讷、严肃。塑造这些人头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争论不一。</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制作精美细腻。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手势到底意味着什么?说法很多。</p> <p class="ql-block">这些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他们的眉毛浓密且竖立,鼻子又大又宽,嘴巴大而扁平,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他们是三星堆人的真实写真吗?如果是,三星堆人究竟来源于何方?</p> <p class="ql-block">金杖,上有刻像,与头像共刻在金杖上的鱼、鹰图案,组成一幅典型的“象形文字”。从左至右读下去,正好是古蜀世系表中所记的“鱼凫王”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被投影于墙面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刻像的模样。是一张圆脸,嘴呈微笑之状,头戴“玉冠”。为何在这么严肃的器物上会出现笑脸?</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中的一些内容。曾听许多人说起过三星堆与《山海经》有关记载的关系,但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导游讲述很客观,不掺杂任何无法确证的东西。这是一种科学态度。</p> <p class="ql-block">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通天地的神树。有许多谜题,但有些东西也是确定的。中心则在贯通天地人神。不到此处,安知这点?</p> <p class="ql-block">众多的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者物。玉璋出土的地域范围在各种礼制性玉器中是最广泛的。</p> <p class="ql-block">《周礼》记载有:“璋,以祀山川。”璋可以作为古代祭山的礼器,古人认为山是地面上距离天最近的地方,祭山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天,所以古代“天山之祭”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这是祭天图玉璋,器身近似平行四边形,其状顶端一为钝角,一为锐角,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图案里描绘的是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青铜尊。该器为Ⅴ式铜圆尊。其肩外缘补铸三个卷角羊头,与三立鸟相间,羊角之间也有一立鸟。尊肩部饰象鼻龙纹,以双钩云雷纹为地。腹部主纹为以双夔龙合构而成的兽面纹,两侧为以扉棱为中轴的倒置兽面纹,地纹亦为双钩云雷纹。器圈足上部环周饰以凸弦纹,其下主纹为虎耳龙纹组成的兽面纹,两侧仍为以扉棱为中轴的倒置兽面纹,以双钩云雷纹为地。其整体风格庄重典雅,颇为美观。</p> <p class="ql-block">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通高11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件55厘米青铜大口尊,铜尊口沿内侧有短柱,肩部焊有精美的龙形装饰;下部则为一呈跪姿、双手持物于身前的高60厘米铜人。</p> <p class="ql-block">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顶尊人像由大口尊和跪坐人像组成,铜尊立于跪坐人像头顶平板上。神兽的形象是糅合多种动物典型特征的复合造型。站立在神兽头顶的“驭兽师”,体形修长,身着斜襟长袍脚穿云头鞋,头戴双尖冠帽,站着驱兽,尽显威严。</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被誉为三星堆最为神秘的青铜神器。二号祭祀坑中共出土了三件青铜神坛残件,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碎片。考古学家历时两年,才将神坛成功修复。神坛可以大致分成3层青铜神坛底座、青铜神兽和青铜顶坛人像。青铜神坛或是第一次完整展示当时的祭祀场景,反映了三星堆时期重大仪式活动中不同职能人员的分工以及他们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的第一层为底座,共有13个小青铜人像,他们的打扮和动作并不相同,如同“群演”,各有分工。</p> <p class="ql-block">青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孔。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像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民嵌于宗庙内木柱之上作供奉用的。在当年三星堆王国的祭祀或信仰活动现场,这件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极有可能被放置在重要的中心位置,当为王国重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面具。其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p> <p class="ql-block">青铜兽面,既有夸张的猛兽面部特征,也融合了神鬼形象,整体扁平,胎体薄,具体用途仍不能确定,或许也是古蜀人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青铜鸟足神像为人身鸟足,作倒立状,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青铜虎头龙身像。高约80厘米,头像老虎头一样,耳朵也是老虎的圆耳朵,但有长长的犄角,躯体上扬犹如一条飞龙。非常神异!</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轮形器。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其用途和象征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有释为车轮的,有释为盾牌饰物的,有释为陈设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经十年时间修复,历几十年拼接而成。含底座、树身和蟠龙三部分。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又似神山,每枝中部有向上长出的短枝,其尖端的花果上均有立鸟,全树共栖息的立鸟有9只。有学者认为这些树应该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一种上天的天梯。</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汉代的一种随葬明器,由树座、树干和枝叶三部分组成。‌这棵树树干顶端铸有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象征太阳神和通天、通神的寓意。枝叶部分则铸有羊、猴、人及铜钱等形象,分别代表了“福、禄、寿”和“升官发财”等吉祥寓意,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回首看看这座宏伟的建筑,再看看阴雨连绵的天空,感觉意犹未尽。总觉得许多该看的未看,该问的未问,该想的未想。诸多东西,需要返回后借助媒体再加探究。总之收获可谓多矣。</p><p class="ql-block">注:此文相关文物介绍,大都来自导游和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