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仙都——奇景古韵洞壁处

看云绻云舒

<p class="ql-block">  朱潭山出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乘景交车去了倪翁洞,</span>大多数游客来到仙都,通常都会首先直奔鼎湖峰和朱潭山,很少去倪翁洞,因此这个景点尤显清静。</p><p class="ql-block"> 倪翁洞乃初旸山山腰岩洞,相传范蠡老师倪子助越灭吴后,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看这情景,确实是隐居好地方,景交车站西侧一片稻田,丰收在望。</p> <p class="ql-block">  仙女峰北边耸立着五座奇岩,似五位老者,故名五老峰。五老峰北田中央有巨石如印,称黄帝宝玺。</p> 这块岩壁叫“绀沐岩”。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仙都”二字,这是现代书法泰斗沙孟海1981年所书。 此处的因仙女峰对着月镜岩梳妆,称做仙女照镜。 <div><div>  另一款"仙都",曾养甫题,曾被誉为中国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br></div></div> 一探倪翁洞,上有滴水,下面石级又窄又滑,赶紧退出。 这里竟然藏着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历代摩崖60处,书体齐全,书艺精湛,仙都摩崖题记精华所在。<br>  明代邑人御史樊献科、刑部尚书李志等曾读书于此。<br> 摩崖石刻“枕流漱石”是明代诗人、书画家龚勉1589年游仙都时题写的。落款上有“偕同年郑昆岩来游题此”。郑昆岩与龚勉为同榜进士。 君子石原是初旸山延伸入好溪的一道天然石屏,如砥柱于中流,为青莲石和问渔亭挡住好溪上游来水,故名君子石。<br>  1958年修建公路时,石屏中部被炸断,致使岩壁上南宋状元王十朋等名人所书的多处摩崖惨遭破坏,现仅保留“君子石”“问渔亭”“山亦萍跡”石刻三处。 君子石侧有1571年进士李伯春,题刻于1590年的“青莲石”。石上建有八角亭——问渔亭,说是明嘉靖年间,一号称濑仙的人寻访隐居于倪翁洞的御史樊献科,到此迷路,问津渔人,引路相见。濑仙以诗记之:“水洞云气深,仙翁坐谈奕。相寻路忽迷,渔引花间入。”后人建亭纪念,故名问渔亭。 去独峰书院,书院位于好山山麓,面临好溪(练溪)。<div>   未及书院,见山上岩垅,薄如锦屏,天然形成一个六角形孔洞,远看如月似镜。</div> <div>  书院周围绿树成荫,白墙黛瓦,建筑风格特别有江南韵味。</div> 书院的大门口立着几块石碑,右侧石碑旁栽种着数枞翠竹,更加衬托出这座林中书院的文雅之气。<br> 元《仙都志》`明《处州府志》等书载:1182年,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div>  所以,独峰书院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家朱熹而建,后缙云知县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重建。</div><div> 堂上匾额为“正气”两字。<br></div> 后面应该是正堂,当中是朱子像,两旁联为:行仁义事,存忠孝心。 独峰书院,建筑风格属晚清,核心部分为三间三进,左右厢房二十间,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小门相连。其间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 院内有椤木石楠、银杏、桂树、山茶、金钱松、芭蕉等名花名木。<div>  这个小院观山上孔洞角度正好。</div> 院内展览以纪念朱熹为中心,并陈列仙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作品。 正门出口上的题书出自茅盾,正欣赏间遇上门口处工作人员,热情地解释说当时茅盾先生写好了寄过来的。 出书院,旁有山道,没有拐进,回到倪翁洞。<div> 碰到进来时在此遇上的游客,看样子他们进去参观了出来,原来从洞的出口处进,就可以避免踩雷。<br>  让拍照的进,我在外面看河边的风景。<div>  明嘉靖年间,缙云进士樊献科辞官回到缙云,隐居倪翁洞,自号“斗山洞天”。</div></div> 此地有历代摩崖石刻文很多处,书体齐全,书艺精湛,好了,让照片上吧。<br> “旭山”是洞内最大的石刻,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之一,为明万历年间樊献科四子、缙云县令樊问德所题。“旭山”是缙云人刑部尚书李鋕的名号,有大宋“青天”黑包公之誉,“旭山”二字有刚正不阿之气,为李鋕为官处事的典型形象。<br> 最为著名的当为唐朝著名书法家、缙云县县令、篆圣李阳冰的“倪翁洞”石刻尤为珍品。 为保护这一稀世珍宝,故古人在石刻上方专建亭子为之遮风挡雨。因亭依岩凌空,故名凭虚阁,又名护法(书)亭。<br> 此洞似幽谷,洞口朝东,每天清晨初升阳光首先照到,故俗称阳谷洞,又叫朝阳洞。<div>  “初阳谷”摩崖石刻,为颜真卿所书。“初”字缺一点,是书法家有意为之,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时即可补上这一点。</div> 来个全景。 洞内石壁上这块“崇祀名贤”石刻残碑,1573年立,由铁面御史樊献科撰文、缙云知县梅淳题额、孔文同书写。上面刻的是历史上来过仙都的名家大家——谢灵运、陶弘景、李阳冰、朱熹、潜说友、李时孚……文革期间,歹徒以为碑后藏古洞,为盗宝,竟然将这块碑敲碎。<br> 倪翁洞内景观奇特,灯盏洞、米筛洞、读书洞三洞并连,当早晨太阳升起之时,阳光射进洞中,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三个洞,故称为“阳谷三窍”。 真是别有洞天。 倪翁洞出来天色已晚,来不及赶场仙都观,去小赤壁看个夕阳。<div> 坐在景交车上,窗外夕阳恰好,艳丽如血。可惜来不及拍。<br><div>  下车,夕阳已完美躲到山后。</div><div> “小赤壁”虽属小众,但这里不仅是《庆余年》中栈道和悬空庙的拍摄地,更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最近可是火得不行!<br></div><div> </div></div> 晚霞下的婆媳岩。<div>   婆媳岩又名姑妇岩。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却无头颅的少妇,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妪,相传古时一位寡母与子相依为命,独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边,不孝媳妇常常虐待婆婆,天理不容,故被雷公劈去头颅。</div><div> 因是进入仙都第一景,故又称婆媳迎宾。</div>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隔溪一面绝壁陡峭,崖壁赭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div>  下洋大桥上拍的旧石梁桥——济川桥,练溪水从容流过。</div> 站在下洋大桥向东北看一眼小赤壁,肯定来不及过去了,望壁兴叹。 《庆余年 2》带红的小赤壁,美景如画。某人说有些像楠溪江狮子岩的样子。<br> 此处溪中恍然有绿岛、绿洲,背后除了婆媳岩,隐约可见与之隔溪的“舅轿岩”。<br>  不妨挑个空闲时间前往,一定要去龙耕路走走,欣赏那小蓬莱、八仙亭、云关、丹室……<br> 保存完好的石桥下,澄澈的溪水急速流淌,从眼前流到远方,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 济川桥和下洋大桥,双桥跨江,山水相融,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br> 这里的山水景色十分优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div>   群山环抱之中,清溪穿流而过,水声潺潺,如同优美的乐曲。溪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空气清新宜人,让人心旷神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