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一篇我们介绍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被称为是北京最美的胡同之一,除了胡同风情,还有胡同西口玉河故道的雨儿桥风光,以及玉河上的“澄清三闸”风光,而婉容娘家所在的帽儿胡同,也有几座深宅大院和花园可以观赏。</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北京南锣鼓巷的平面图,雨儿胡同和帽儿胡同是南锣鼓巷西侧第三条和第四条胡同,两条胡同的东口均为南锣鼓巷主街道,雨儿胡同的西口为东不压桥胡同,帽儿胡同的西口为地安门外大街,两条胡同都紧邻玉河故道,附近有“澄清闸”三座。</p> <p class="ql-block">雨儿胡同的西口有一座单门木制彩绘冲天牌楼,也是北京胡同中少有的新建牌楼。我每次去雨儿胡同,都喜欢从玉河东岸往北走,一直走到雨儿胡同的西口,一路观赏玉河故道的美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以下还是在2012年的秋天,南锣鼓巷举办了胡同游活动,听说雨儿胡同西口的玉河故道已经修整好了,我就过来看了看,没想到竟然这么漂亮,那天的天气也非常好,碧空如洗、白云飘飘的,沿岸的风景真是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牌的介绍,这里是玉河故道遗址的东城段,玉河属于京杭大运河-通惠河的城内河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起着通漕至北京城区终点码头积水潭的作用。东城区的玉河故道,起点自地安门外万宁桥“澄清上闸”东侧,沿途经帽儿胡同南侧、东不压桥胡同西侧、北河胡同,沿东皇城根一线至正义路南口, 复沿崇文门东、西河沿一线,出东便门与朝阳区故道衔接,全长近8 公里。</p> <p class="ql-block">其中经考古发掘面世的部分全长约1.1公里,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自“澄清上闸”东侧,至“东不压桥”;南区自“东板桥街”北口至“北河胡同”东口。主要保存明清两代堤岸及河道、码头、雁翅、排水道、镇水兽石雕、玉河庵、东不压桥遗址、澄清中闸和下闸遗址等,是大运河重要人类遗产的最好见证,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这1.1公里的玉河景观,就是万宁桥澄清上闸,经过东不压桥的澄清中闸,到北河胡同的澄清下闸这一段。我去的那一年,中闸到下闸的一段还没有开通,只能看见上闸到中闸这一段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的玉河上有两座白色的石拱桥,也就是“雨儿桥”和“福祥桥”,两座桥的风光要数雨儿桥这段最美。</p> <p class="ql-block">因此这一带也成为了北京城里的宜居之地,新建和重修了不少四合院,很多名人和明星都在附近购房居住。</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看出去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2013年的夏季,我在雨儿桥拍到的风景,夏季的色彩比较单一,没有秋季那么斑斓多彩,但空气非常的凉爽宜人,在北京市中心能找到这么凉爽的地方,也是很不容易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河边还允许垂钓,经常能看到钓鱼者悠闲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两岸的风景,看起来比现在的风景要更加的生态。</p> <p class="ql-block">河里还有星星落落的莲花,河对岸常有胡同游的三轮车来来往往。</p> <p class="ql-block">冬季的玉河风景就要萧瑟的多了,和灰色的胡同相配,多了些古旧清冷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在春季去过玉河,看网上的报道,沿河两岸的春花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深秋和初冬季节,我再次来到雨儿桥。美丽的雨儿桥已经和周边的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看桥下和两岸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两岸秋色如画。</p> <p class="ql-block">碧水、蓝天、秋叶。</p> <p class="ql-block">从雨儿桥看雨儿胡同西口,牌楼依旧。</p> <p class="ql-block">附近装修的很漂亮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从帽儿胡同前面的木制栈桥,向西眺望,可以看到地安门外大街上的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距离非常近。</p> <p class="ql-block">初冬时分,河上散落着些许的薄冰。</p> <p class="ql-block">冬日暖阳下,休闲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以下再聊一聊玉河这一段的“澄清三闸”。以下是“澄清上闸”。</p> <p class="ql-block">自古有闸便有桥,万宁桥,也叫后门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鼓楼以南的地安门外大街中段。</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和地安门外大街。</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标志,后面是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澄清闸”是北京市通惠河古河道上的元代水闸,从这里开始到地安门东大街以南的北河胡同,在1.1公里的地段中,共建有三座闸,分上、中、下三道闸口,每闸间距约0.5公里左右。据说是因为水位落差比较大,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以西,通往什刹海的前海东岸,前面的桥就是前海东岸的“金锭桥”,金锭桥不是老建筑,因与位于后海和前海之间的“银锭桥”相对,而后建的。</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牌的介绍,澄清上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 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水闸初名海子闸,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澄清闸"。闸原为木质结构,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历经数百年, 目前仍保存有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构件旧物。</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元代1285年,原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因其在俗称为后门的地安门之北,又称为后门桥。</p> <p class="ql-block">东西石拱券上各有一石雕蠇状吸水兽。</p> <p class="ql-block">位于桥两侧雁翅之上的镇水兽,由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它身披鳞甲,长尾回蜷,整体造型古朴优美。镇水兽名为“蚣蝮”,传说为龙的九子之一,生性喜水,能镇消水患,是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之物,在古代常随桥闸而建,表达了百姓希望靠神兽的力量镇压洪水的愿望。过去的镇水兽是被铁笼子围住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铁笼子已经拆除了。万宁桥四面共有4只镇水兽,桥东西两侧、南北两岸各有一只,据说水下还有两只,共6只。</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西侧的两只神兽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两只磨损比较厉害,已经看不清纹路了,据说是因为4只神兽建于不同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往东看,就是帽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老桥,经历了风雨侵蚀、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玉河庵附近的东不压桥,澄清中闸遗址,上一篇美篇已经介绍过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澄清下闸”遗址,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以南北河胡同东端,2016年才发掘出来。</p> <p class="ql-block">站在澄清下闸往下面看,深度很有些震撼,感觉要比澄清上闸和中闸宏伟得多。据说挖掘时因为深埋地下百年,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还原出来。</p> <p class="ql-block">经介绍牌介绍,澄清下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 该闸初名海子闸,分上、中、下三道闸口。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经元世祖忽必烈易名“澄清闸:,后将其木质结构改为石材重建,起着调节河道水流不稳控制水位的作用。澄清下闸位于北河胡同东口,经2016年考古发掘面世,主要保存闸口、闸墙、闸槽石、河底石等构件。澄清下闸是大运河重要人文遗产的最好见证,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以下介绍雨儿胡同和帽儿胡同,逛这两条胡同,我一般都是从玉河东岸的胡同西口进入,从西往东逛,一直到达南锣鼓巷的主街道。以下是雨儿胡同西口,雨儿胡同在2019年上榜了“北京十大最美街巷”,因此也被称为北京最美的胡同之一,胡同西口是玉河风光,胡同内有几座漂亮的大宅院。以下是雨儿胡同南侧的30号雨儿人家,北侧的31号和33号院。</p> <p class="ql-block">北侧红色的大门,是南锣鼓巷31号,是开国元帅罗荣桓的旧居,白色的楼房是33号,是百胜战将粟裕大将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胡同南侧的30号,上书“雨儿人家”几个字,原是值年旗衙门的附属房屋,解放后成为某部委的居民大杂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锣鼓巷视察,走进雨儿胡同30号和29号看望了老邻居,当年的新闻都有报道。</p> <p class="ql-block">一行人走过雨儿桥,去对岸视察工作。</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在2014年3月份,特意到雨儿胡同30号院门口拍的照片,那时门上还没有“雨儿人家”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以下雨儿胡同31号罗荣桓旧居,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门所在地,25号和27号为值年旗衙门的附属镖局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31号大宅门对面的一座八字影壁,这种八字影壁的规制比较高,说明了31号大宅院的地位也比较高。</p> <p class="ql-block">影壁上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雨儿胡同13号,曾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四子叶布舒镇国将军,后为辅国公的宅邸。11号、13号、15号,也曾为民国时期北海公园董事长董叔平的宅邸,号称“董家大院”。现为艺术大师齐白石旧居及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北京四合院。大门不与正房相对,开在东南方向,据说这是根据了八卦的方位。</p> <p class="ql-block">以下就是四合院朝南的正房和东西厢房,如果几代同堂,还可以建有二进院和三进院。正房中间厅堂为客厅,东西两侧是一家之主住的,而东西厢房则是晚辈住的。</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阴面的倒座房,也就是南房,一般是下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京四合院的空地上,都会种植树木花草,在这套院子里,有石榴树、海棠树、玉兰树等好几棵果树和花树,春华秋实,四季皆有美景,秋季石榴结果时,我和我妹过来拍照,感觉非常的温馨惬意。</p> <p class="ql-block">雨儿胡同28号,一座典型的民国风格大门,门框上用砖石砌出了一个小拱门,简洁大方。</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两块门墩,是方箱形的,正面的图案为花瓶中插了两根麦穗,旁边还有一只鹌鹑。寓意为“岁岁平安”,北京的老门墩图案,讲究谐音,一般都包含吉祥如意的寓意,既:岁(穗)岁(穗)平(瓶)安(鹌)。门墩侧面的图案是一棵梅花树上落着一只喜鹊,寓意是“喜上眉梢”,“梅”的谐音是“眉”。</p> <p class="ql-block">28号附近还有一块方箱形门墩,图案是一只鹭鸶站着莲花壳下面,寓意是“一路登科”,既:“一路(鹭)登科(壳)”。</p> <p class="ql-block">雨儿胡同10号,街门是一座金柱大门,进深1~2尺。门上有非常漂亮的彩绘,据安林介绍,属于“苏式彩绘”。彩绘主要为古建的装饰作用,也能对木制构件起到保护作用。</p> <p class="ql-block">苏式彩绘,意为苏杭式彩画,一般为山水人物和花鸟鱼虫,比较贴近自然。其它还有旋子彩绘及和玺彩绘,基本为植物和龙凤等图案。仔细看,前几年彩绘上还有燕子窝的痕迹,感觉更加贴近自然了。</p> <p class="ql-block">这家门墩的造型为抱鼓形的,上面的“鼓”刻有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圣花,代表吉祥如意,下面的覆盖着锦巾的须弥座,与鼓是一个整体,雕刻得非常精致漂亮。另外,我听胡同游讲解员宣讲,门簪和门墩叫做“门当”和“户对”,我感觉这是错误的说法,“门当户对”就是一个成语,意思就是门户相当,并不是两个建筑构建的名称,而且在有关老建筑的专业资料里,也没有这样的称呼。这个事我也曾问过安林,他说他们的解说词都是统一安排的,讲解员都这么讲,其实他以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讲法。</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雨儿胡同的东侧,北侧房屋顶上长满了枯草,让人能感到大自然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雨儿胡同东口,就是南锣鼓巷主街道的西侧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再介绍一下帽儿胡同,玉河由南往北,在帽儿胡同41号院前,往西拐往万宁桥,这儿的风景也不亚于雨儿胡同西口,经常能看到有人在这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是由西向东逛,以下是帽儿胡同41号,是一座金柱大门。</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彩绘很漂亮,有四个门簪。</p> <p class="ql-block">还有雀替也很漂亮,雀替是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常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与柱相交处,从柱内伸出承托额枋,有增大额枋榫子受剪断面及拉结额枋的作用,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雀替外形因如雀鸟翅膀而得名,北京老建筑的雀替图饰多为云纹。</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35号和37号,是婉容的娘家。据说她在结婚前一直住这里。</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时大门还是破破烂烂的,没有翻修过。</p> <p class="ql-block">我隔着门缝拍了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月亮门,下面是一只破旧的沙发。</p> <p class="ql-block">婉容出身名门,没出嫁时,在娘家度过了16年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成为了废帝溥仪的皇后之后,她的噩梦就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30号,位于婉容旧居的对面,因只有皇后的家才能将垂花门开在大门处,被认为也是属于婉容家族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27号,早年间为帽儿胡同小学,现帽儿胡同小学归为黑芝麻胡同小学,里面是“文昌帝君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听闻在帽儿胡同21号,还保留着一个文昌帝君庙的院落,里面有一通石碑,是原物,但我没有机会进入拍照过。</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13号,北洋政府时期代理总统冯国璋旧宅,只看见了一块指示牌,后面的建筑已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的宅邸,门口有一对上马石。冯国璋曾购得此宅,后又售于北平伪军司令张兰峰,建国后,曾作为朝鲜驻华大使馆的一部分。文煜是清满洲正蓝旗人,曾历任四川按察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光绪10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精心修筑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园,差不多占了帽儿胡同的半条胡同。</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文煜宅,为保护文物,已设立了围栏。</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7~15号,是“可园”建筑群,原是一组五院并联的大建筑群,始建时是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而建,落成于1861年,约占地4亩。可园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只可惜,近半个世纪以来,可园始终大门紧闭未允开放,但据说花园里面保存完好,盼望有一天经修葺以后可开放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5号,清代四合院,广亮大门,对面有一座影壁,据说也是文煜的宅邸。门上的彩绘和雀替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6号,为达贝子府,据说是乾隆之女和敬公主的后人,名叫“达赉”的一位贝子的宅邸。这座宅门也是一座广亮大门,门上的彩绘和雀替同样很漂亮,值得观赏。</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帽儿胡同东口,就是南锣鼓巷主街道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在雨儿胡同和帽儿胡同的东口之间,南锣鼓巷的主街道的西侧,还有几个很有趣的地方,几年来一直变化不大。以下是一家果汁店,有一种叫做“莫吉托”的饮料,非常好喝,但冬天没有。</p> <p class="ql-block">“莫吉托”据说是来自古巴的一种饮料,世界各地都很流行,我和我妹在毛里求斯等地旅游时喝过,这种饮料也可以说是一种鸡尾酒,用朗姆酒和薄荷叶以及雪碧配置的,酒的含量有40ml和20ml两种,我俩喜欢喝20ml含量的,淡淡的酒味和薄荷的清香,喝起来感觉很是舒服。</p> <p class="ql-block">我俩有时还会买一盒章鱼小丸子什么的,坐在门前的主街道上,或是坐在果汁店的小座椅上,边吃边喝,边聊天观景。但现在主街道上不可以摆放座位了,店里也没有空间摆小座椅,就只能边走边喝啦。</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处“古巷文化”的小店,是一处网红打卡地,弄了一个造景的小门洞,还有些灯光和雾气。</p> <p class="ql-block">拍张照片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家“北平咖啡”店,多年来一直没有撤摊,所在地是一座高大的老建筑,多年来也一直是游客比较喜欢的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以前年度,这座建筑的楼顶上面有一些咖啡座,坐在上面的遮阳伞下面喝杯咖啡,看看下面熙熙攘攘的主街道,还是很有情趣的,可惜现在咖啡座没有了,只有一片荒草。</p> <p class="ql-block">这家陶坊也是多年来没有多大的变化,门前小台子上的装饰图案很有趣,路人可以坐在这里休息。</p> <p class="ql-block">现在小台子上面被镶嵌了许多小杯子一类的小物件,不能坐下了,可能是怕损坏了台面上的装饰吧。</p> <p class="ql-block">以上玉河景观和两个胡同的风景就介绍完了,多谢朋友们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