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7月1号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以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豪迈的气概,撑起了百年大党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这些天前来参观瞻仰的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兴业路(1943年前称望志路)76号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正式召开,肩负改变中国命运的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p> <p class="ql-block">出席中共一大的15位代表群雕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所以,代表有12人,委派1个,国际代表2个,共计15人。全国当时党员人数5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大会址宣誓大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亲笔签名认命李书城为农业部长。</p><p class="ql-block">李书城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胞兄。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李书城积极支持孙中山护法运动,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李书城被推举为护国军司令。并兼任湘西防务督办。1918年并组建湖北护国军,任湖北护国军总司令。1918年,李书城的胞弟李汉俊从日本大学毕业,回上海后,居住在李书城家中,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同时参加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这些活动得到了李书城的赞同和支持。1920年李书城一家从三益里17号迁入新建的望志路106号和108号(今兴业路76号和78号)。中共一大召开的时候,李书城正忙于湖北自治运动,李汉俊提出把会址安排在李书城家,得到了李书城的同意。</p> <p class="ql-block">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即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身) 1954年致信李书城邀请其夫人到上海筹建复原一大会址。</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3日,被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由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这是新建成的一大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厅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展到3700平方米。全新的基本陈列主题为《伟大的开端》,展陈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聚焦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展览共7个板块,分别为“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前仆后继 救亡图存”“民众觉醒 主义抉择”“早期组织 星火初燃”“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砥砺前行 光辉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百年奋斗历程。</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一组恢弘的雕塑和一幅巨大的油画,成为参观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的打卡之地,红色人物形象被艺术家以新的艺术手法重新塑造,鲜活地竖立在人们面前的这组雕塑名为“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坐落在序厅的正中央,以中共一大会址标志性石库门建筑为主雕塑,13位代表错落有致、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和包惠僧栩栩如生地站在了参观者的面前。</p><p class="ql-block">雕塑创作者是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蒋铁骊教授。</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为中国革命而奔走,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筹,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一直被誉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为中共的创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总体是个爱国者、革命者,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和辛亥革命都做出过贡献;其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再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宣传和鼓动抗日。</p><p class="ql-block"> 革命初期,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先进分子,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共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从此与中共分道扬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为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他的崇高革命精神、伟大人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要传承弘扬李大钊的崇高革命精神,坚定信仰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当年曾经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该机系孙中山的秘书吴弱男在英国购买,1925年秋,李大钊在北京曾经向吴借用过这台打字机。现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南开大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国军政治部驻渝办事处主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等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雕像。中共党史上有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 “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两人一南一北,交流往来,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镇馆之宝 : 首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100周年。首译本是陈望道先生所翻译的,而这件文物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张人亚的亲属向一大会址纪念馆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此次,包括上述两本“镇馆之宝”,纪念馆将馆藏的72本《共产党宣言》全部展示出来,并与LED屏幕结合,形成三组互为呼应、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场景,演绎三个篇章:陈望道在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又新印刷所出版《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一大纪念馆的二楼,一组重达3吨的巨型白铜雕塑引人瞩目:15人围坐在一张会议桌前,他们正在热烈讨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有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汉俊(1890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书诗,又名人杰,号汉俊。湖北潜江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主要从事著述和翻译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等共同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劳动界》周刊。12月即代理上海党支书记,并主编《新青年》。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一,回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1923年参与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领导工作。是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脱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湖北党部青年部长。1926年春赴上海任教。1927年底被军阀胡宗铎逮捕,同年12月17日在汉口遇害,年仅37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字永锡,湖南零陵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卓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法学家,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任中共一大、二大和八大代表,一届中共宣传主任,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当年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收发报机(电台)</p><p class="ql-block">秦鸿钧烈士( 1911—— 1949)山东沂南县人。 1927年 16岁时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 5月 7日,在上海临近解放时惨遭杀害。在他二十余年革命生涯中,大都是在敌占区担任秘密电台通讯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工作十分困难。但在任何情况下,他总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对待之,从未动摇过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的牺牲,迎来了黎明的曙光,人民会永远记住他!</p>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李白烈士曾经使用过的收发报机和与妻儿的合影照。李白(1910—1949),湖南省浏阳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1934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长征。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担任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在日寇与汪伪特务等麇集,环境极其险恶的上海,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后曾一度被日军逮捕,由于党组织多方营救,李白脱离虎口。之后,党组织先后派李白到浙江和江西从事秘密工作。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党组织又重新把李白调到上海进行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李白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49年5月7日牺牲。</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新党员在入党时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p>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21日,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打响了,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这天正午12点,随着上海外滩海关钟楼上的大钟悠悠敲响,黄浦江上的轮船和上海各大工厂同时响起了汽笛声,随后工人犹如潮水一样走出了工厂。企业停工,电车停驶,学校中的学生冲出了课堂,商人们关闭了店铺。</p><p class="ql-block">80万工人和市民纷纷走上了街头,工人纠察队拿起了武器,向反动军警控制的警署、军营等目标发动了进攻。</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开始后,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配合北伐军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先后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随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担任起义总指挥,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在前线负责指挥的是周恩来和赵世炎,总指挥部设立在宝山路横滨桥南的商务印书馆职工医院内。起义的行动,以5000多名工人纠察队队员为先锋,分南市、闸北、虹口、浦东、沪西、沪东、吴淞七个区域,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战斗期间,上海市民奋勇助战,为起义工人修筑工事;饭店的店员赶制食品,供应前线;带着红十字袖的济难会员奔跑于前线和后方,救护起义的伤员。</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晚上6时,起义工人攻占上海北站,消灭了敌人在闸北的最后据点,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这次武装起义共有300多位工人牺牲,1000多人负伤。</p><p class="ql-block">3月22日,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临时市政府虽然只存在了24天,但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p><p class="ql-block">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为在中国开展城市武装斗争作了大胆的尝试。上海工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工人阶级的确是全国最革命的阶级,能够切实担负起革命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二大会址是一幢典型上海石库门建筑,原是李达的私人住所。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这里举行,陈独秀、李达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党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在中共“二大”上,第一次公开发表党的宣言《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章;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第一次提出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第一次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二大”会址如“一大”会址一样,已经成为各族群众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纪念馆内的雕塑和党旗上的入党誓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纪念馆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是为了总结统一战线建立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领导的背景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有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彭述之作了关于共产国际五大的情况和决议精神的报告;维经斯基作了关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的报告。各地代表分别报告了本地区情况。</p> <p class="ql-block">中共四大纪念馆序厅展示的是工农联盟大型雕塑,革命士兵、知识份子、工人、农民和妇女的雕塑形象栩栩如生;雕塑后上方屏幕中的党旗迎风飘扬。序厅两侧的墙上嵌有连贯浮雕,刻画当年的《新青年》杂志创办、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等史实,呼应了四大的重要历史地位-四大的召开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革命高潮做了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为中央执行委员;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棠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任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五人组成中央局。</p> <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和《对于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报告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决定加强《向导》《新青年》《中国工人》等刊物的工作以及设立党校和工人补习学校等,使其成为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宣传阵地。</p> <p class="ql-block">1960年毛泽东主席会见田汉。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中国著名话剧作家、戏曲作家、小说家、诗人。</p><p class="ql-block">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p><p class="ql-block">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p><p class="ql-block">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p><p class="ql-block">1944年,田汉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字子义(亦作紫艺),出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音乐家、作曲家。</p><p class="ql-block">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风起云涌,此时,聂耳结识了共产党员、戏剧家田汉。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32年赴北平参加革命音乐活动,不久回到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p><p class="ql-block">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聂耳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艺术才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勇士。在此后的两年中,聂耳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主题歌和插曲30多首,在全国广为传唱,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他所编写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乐曲,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聂耳于1934年底,聂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现聂耳旧居为民居。同年底,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为影片《新女性》作曲并配乐。</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抗日影片《风云儿女》,田汉为影片写了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承担了为之谱曲的任务。他于3月中旬开始创作,几经修改,4月下旬将定稿交给电通公司。《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词谱;9日,百代公司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风云儿女》。随着唱片和电影的宣传,上海各个角落都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p><p class="ql-block">聂耳是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p> <p class="ql-block">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恒丰里。陈延年(1898~1927),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15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9年12月下旬,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摒弃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1927年7月19日),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念中学时曾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是当时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p><p class="ql-block">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共四大纪念馆里的王孝和烈士事迹简介。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由党组织安排进杨树浦发电厂工作。1946年,在“上电”工人“九日八夜”罢工斗争中表现出色,当选为厂工会干事、工会常务理事,为维护工人利益,不顾特务威逼,领导工人与厂方斗争。1948年4月被捕,备受重刑,威武不屈,以监狱与法庭为战场揭露国民党的罪恶。同年9月30日,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枪杀。</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人民政府批准王孝和为革命烈士。当年11月5日,上电工会和全市各业职工代表一万余人在逸园(今文化广场)隆重举行“王孝和烈士追悼大会”。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敬献了“为工人阶级利益牺牲永垂不朽!”的挽联。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上海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刘长胜挽词:“我们踏着王孝和同志的血迹前进!为建设新上海而奋斗!”《劳动报》同时连载了柯蓝、赵自合著的《不死的王孝和》。王孝和的血衣、遗书等先后在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陈列室、市工人文化宫展出,其事迹通过书籍、报刊、电影、曲艺等多种形式广为传播,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为纪念王孝和烈士,1960年建设中学改名为孝和中学,(杨浦区重点)也是我的母校。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开学第一课就是王孝和烈士英勇事迹宣讲,是一堂生动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1920年5月初,毛泽东从北京回长沙,于5月5日抵达上海。毛泽东这次在上海度过了近两个月,成了渔阳里2号陈独秀住宅的常客,频频与陈独秀晤面,同陈独秀讨论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探讨如何将马列著作中的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以及组织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当时,陈独秀等人正在着手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毛泽东在陈独秀那里读到了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并结识了陈望道。</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读了《共产党宣言》,加上陈独秀跟他的谈话,给他以深深的启迪,促使他思想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了早期建党思想的理论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独秀还向毛泽东介绍了建党构想,并就在湖南如何开展建党工作谈了建设性的意见,令毛泽东受教颇深。毛泽东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建党道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其中的作用,无疑是最为关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上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一生中曾50多次到上海。位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甲秀里)的上海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这幢石库门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楼和厢房等。1924年毛泽东来沪,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领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为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的6月至12月,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向振熙老人一家五口寓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南湖革命纪念馆于1959年建立,当时借用湖心岛古建筑作为党史展览举办地。1991 年6月,由嘉兴人民捐资建造南湖革命纪念馆馆舍,在南湖东岸落成并对外开放。2005年10月,南湖革命纪念馆扩建项目获得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新馆选址在南湖南岸。历时五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占地面积2.73公顷,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整个建筑造型呈“工”字形,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四周的56根檐柱,寓意中国56个民族紧密团结,一心向党。主体建筑俯瞰呈党徽形状,门楣镶嵌邓小平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7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该馆的基本陈列为“中共一大史料陈列”,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断探索、抗争,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进程。其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p class="ql-block"> 展馆陈列共有3个楼层,2个单元。一楼和二楼为“开天辟地”单元,包括“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三位代表生平事迹介绍”三个部分;三楼则为“光辉历程”单元,包括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南湖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基层党支部党员集体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的“南湖红船”模型按照红船1∶1的比例复制而成,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通过幻影成像的方式,“南湖红船”逼真地再现了90年前那群热血青年在船舱中开会的情景。纪念馆一楼展厅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展出了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南湖时照片、题词、题字手迹,还举办了“我为南湖增光辉”征集书画作品展,展出书画500余件,现南湖革命纪念馆共有藏品673件,其中一级品7件,自新馆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达千余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浙江嘉兴南湖及游船(仿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一大”在南湖的续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届中央局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p> <p class="ql-block">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又一次来到嘉兴南湖,这是在南湖景区庆祝建党百年标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坐落于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107号(今73号),是一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底三层的西式花园楼房。解放后成为普通民居,直至1979年才修复建立纪念馆。现免费对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现有两栋楼,靠近思南路的一幢为原周公馆,经修复后基本恢复原样,一层为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和会客室,二、三层为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卧室,底层为车库和警卫人员住所。东邻一幢,原是邻家,现辟为图片资料陈列馆,此楼为一底二层,外型和内部结构与周公馆基本相似。</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在此设立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它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办事处对外称作“周公馆”。 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邓疑超等先后来这里居住和工作,一楼会客室是办事处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地方,一楼东间是周恩来、邓颖超的工作室兼卧室,三楼北间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中共代表团撤离后,房产委托民盟代管。民盟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后,卢家湾警察分局派员接管该屋。办事处设立后,中共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陆定一、李维汉等先后来上海开展宣传及统战工作,在办事处多次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和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向国内外人士介绍我党和平建国的各项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独裁的阴谋。1946年11月,国共和谈无望,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办事处随之改为中共代表团驻沪联络处,由董必武主持。1947年2月,国共和谈破裂,28日晚周公馆为宪警包围,限期撤离中共在沪人员。3月5日,中共驻沪人员被迫离开上海前往南京,3月7日在董必武率领下同驻南京人员一起返回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该屋分租给居民居住,建筑外貌未遭到大的破坏,但内部改变较大。1979年2月6日,中共中央同意恢复旧址原貌,建立纪念馆。同年动工修复,1981年工程竣工。1982年3月5日开始对内部开放,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花园的一侧矗立着周恩来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周恩来的卧室、会客厅和大家的餐厅。 二楼是外事人员的办公休息地点。</p> <p class="ql-block">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藏品6437件,188件珍贵藏品。</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 ,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馆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共有三层、八个展区,展览面积七百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上海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故居被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当中,陈放着一只三人沙发和一对单人沙发。圆形红木茶几上放着镶银边的紫檀木雪茄烟盒和搪瓷烟灰缸。会客厅墙边放着六把红木椅子,四个墙角放着红木高茶几,茶几上陈列着铜质套盘。此外,会客厅还陈列有孙中山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拍的照片;孙中山和宋庆龄为纪念广州蒙难一周年与“永丰舰”官兵在1923年8月的合影照片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是一幢花园洋房。</p><p class="ql-block">1918年6月,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务后从广州回到上海,入住莫利爱路寓所(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虽然遭受了多次挫折但孙中山毫不气馁,他在这里总结革命经验,继续探索革命新路。孙中山在这里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等,商谈国共合作,为“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里的宋庆龄塑像。</p><p class="ql-block">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弄堂口的李白烈士故居牌匾由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提写。</p> <p class="ql-block">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耳熟能详的电影,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就是李白——一名战斗在地下战线的通信英雄。</p><p class="ql-block"> 李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曾在江西苏区学习无线电报务,是苏区电讯训练班第二期毕业生。1936年担任红军第四军电台台长,1937年10月,被派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为掩护他的革命工作,党组织安排他与纺织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假扮夫妻,开办“福声无线电公司”修理各种无线电器材作掩护。</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山阴路132弄9号即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是大陆新村132弄的最后第二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在民国22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民国25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陈列的鲁迅先生照片。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p><p class="ql-block">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p><p class="ql-block">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寓所旧址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33弄12号,1920年建造,占地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瞿秋白夫妇居住的亭子间14平方米),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底层入口券门,二层券窗,三层挑出通长阳台。墙面水刷石钩缝,宅前有小庭院。曾经在上海的很多地方居住过,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的瞿秋白寓所的旧址是他生前在上海最后一处寓所 。</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其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群雕。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宣统三年)是指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p><p class="ql-block">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通过革命党人努力,终于在武昌发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起义。起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帝制政体,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在武昌起义纪念馆前的孙中山先生雕像留影。</p><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因此又称“红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廷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里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2017年5月18日,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同时也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彭刘杨路258号。总建筑面积22142平方米,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鄂军都督府(红楼)、孙中山铜像、拜将台铜像、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辛亥革命博物馆于2009年8月动工兴建,2011年9月落成,2011年10月15日起免费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据2020年4月7日辛亥革命博物馆官网显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共展示辛亥革命历史文物428件(套)、历史照片694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复原场景27处、艺术品12处、多媒体20处。</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博物馆先后荣获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武汉市2011年度文化工作绩效管理先进单位、2012~201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为八一广场标志性建筑,塔为长方体,高53.6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塔座正面镌刻“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幅反映武装起义的人物浮雕。塔身正面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座落在繁华的中山路和胜利路交叉处的洗马池,是一栋灰色的五层大楼,原是江西大旅行社,建成1924年,是当时南昌城内的大去处,共96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贺龙领导的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行社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领导和指挥下,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爆发了,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近万人,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月一日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0月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等人民军队建军思想,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石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海拔1343米,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修建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地势雄伟险峻,山势嵯峨,峰峦峻拔,气象万千,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p><p class="ql-block">黄洋界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此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p><p class="ql-block">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始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个工事和一个了望哨组成。1928年8月30日,红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依托黄洋界哨口工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进犯之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黄洋界哨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井冈山上的茨坪,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博物馆于1958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是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竣工开放的全国十大献礼工程之一。主要担负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该馆馆藏文物约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曾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该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展出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600件,其中美术作品均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所作。陈列形式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段。恢复、保护、宣传井冈山上的革命遗址,是这个馆的另一主要业务。遗址大都分布在茨坪和大小五井,多数作原状陈列,少数有辅助陈列。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还保存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工事等遗迹。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在黄洋界哨口上筑纪念碑2座。</p><p class="ql-block">位于茨坪红军南路中段,依山面水,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该 馆始建于1958年,朱德题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事迹的地方性、革命史类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古朴、庄严,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p><p class="ql-block">该馆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7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展线300米,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600件,馆藏各类革命历史文物5000余件,其中原物60多件。除此,还有毛泽东、朱德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重上井冈山的照片、题词、题诗等陈列。</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馆内陈列先后作过四次修改。1987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和修改,采用图、文、物、声、光、电综合陈列表现手法,并制作了逼真的仿实景物和塑像,全面介绍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井冈山军民的英勇业绩。</p><p class="ql-block">2005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被评为中宣部直属的红色旅游一号工程。</p><p class="ql-block">2008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厅里引人注目的巨幅红底鎏金《西江月·井冈山》草书是1928年毛泽东创作的词作。</p><p class="ql-block">该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词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气宇轩昂的毛泽东雕像。</p><p class="ql-block">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寻找革命新道路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为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走向新的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井冈山斗争的“关键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和发展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p> <p class="ql-block">巍巍井冈山,滔滔赣江水。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始终激励着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沿着井冈山的山间小路,我们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八角楼的灯光,始终映照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松柏叠翠的茨坪北山上,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余亩,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陵园由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雕塑园、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四位一体的革命人文景观组成。</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纪念堂。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p> <p class="ql-block">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后山广场伫立着一尊精美的浮雕——“胜利的起点”。该雕塑是新馆的主题雕塑,堪称点睛之笔,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洪涛教授设计,河北曲阳荣杰公司制作。这组浮雕使用了500余吨高粱红花岗岩,整体形状似一只雄鹰,象征着和平、友谊;高8米,寓意2007年十月该主题雕塑落成之日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纪念日;长19.27米,寓意毛泽东于1927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浮雕整体雕刻有108个红军人物,有的在拥抱,有的相互搀扶,更多的红军战士在激动地高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雕塑中间的毛泽东与朱德并肩站在一起,目视远方,表现了两名伟人的远见卓识和雄心壮志。同时也反映了朱毛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日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主题雕塑“胜利的起点”被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到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每到茨坪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简陋昏暗的房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可见当年生活之艰苦!由于篇幅有限(限100张)许多珍贵的照片只能割舍。</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当年办公住宿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非常简朴,床铺、桌椅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卸寒。为了节约用油,部队曾作过规定: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盏灯只点一根灯芯。按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坚持只点一根。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红四军布告》等。后来部队缴获了一二盏马灯,赠送给毛泽东,可他晚上办公时从不点这盏马灯,只在晚上开会或外出时才用。这盏马灯陈列在卧室里,成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图为一群身穿红军制服的团体参观者前来瞻仰毛泽东旧居。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p><p class="ql-block">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也设在房屋的中厅。毛泽东同志多次在这里主持召开党、政、军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的各项工作。</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敌军一度占领了井冈山,茨坪大部分房屋被敌烧毁。此屋也被烧毁。</p><p class="ql-block">1961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恢复遗址,供人们参观。同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军第一军第一师发动了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的队伍中,由于敌军前堵后围,部队一路艰苦作战,长途跋涉,伤员病员不断增多,甚至时常出现逃兵。原有5000多人的起义部队,只剩下不足1500人和48匹战马。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殆战的悲观情绪。</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苦苦思索着解决之法。他发现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第一团党代表何挺颖所带连队竟无一人逃跑。整个连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于是多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他对如何带好部队的看法。何挺颖认为,军队连续吃了些败仗,军事力量骤降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这支部队失去灵魂。这一想法与毛泽东不谋而合,也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把党组织建到连上去。9月29日下午,起义军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当时部队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很差。这一状况使毛泽东更加坚定了整编军队的决心。于是,当天晚上毛泽东就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这也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p> <p class="ql-block">红军造币厂。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实行经济封锁,根据地物价不断上涨,给红军和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根据毛泽东同志要解决现金困难和要使用根据地自己的货币的指示,由湘赣边界工农兵创办红军造币厂,同年10月在在上井村邹甲贵家厅堂建成。红军造币厂由王佐具体负责,从广东请来了谢荣珍、谢荣光、谢火龙等为造币厂铸造师傅。当时,造币厂的主要原村料靠打土豪没收的各种银器,如银手镯、银手链等进行熔化加工。</p> <p class="ql-block">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墓,两边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红色大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瞻仰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缅怀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茨坪的东北边山岗上建造一座纯木质结构、正面书有“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的纪念塔。塔高11米,整座塔基占地103平方米,塔前与红军烈士墓相连,铺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阶,四周松柏常青、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精神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是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精神源泉。深刻理解和把握井冈山精神与“四个自信”的逻辑关联,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在南京城的中华门外,有一座高约60米,宽约2公里的小山岗。岗上风景秀丽,松柏葱郁。据史料记载: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十分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p><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烈士就义群雕、纪念馆和纪念碑是主要纪念性建筑,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革命纪念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上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达113公顷的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名和烈士纪念馆的馆名都是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建成于1989年,位于占地面积5010平方米的雨花台主峰广场上,由纪念碑、碑廊、地下大厅三部分组成。纪念碑为花岗岩贴面,高42.3米,它是寓意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碑文;碑座前立有一尊高5.5米、重约5吨以"宁死不屈"为主题的青铜圆雕。</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群雕是雨花台风景区的标志建筑,建于1979年,高10.03米,宽14.2米,厚5.6米,由179块花岗岩拼装而成,总重量约1300吨,它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九位先烈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塑像建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北殉难处烈士就义原址,是杀害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句容城东南二十五公里处的茅山镇。茅山是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新馆占地面积为一万六千多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多平方米,展馆分五个部分。展出各种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二千多件,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再现了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光辉形象,再现了当年新四军与苏南人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p> <p class="ql-block">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座落于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巅之上。由镇江市全体党员交纳特别党费,于1995年9月1日建成。纪念碑宽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后刻有114字纪念碑文。纪念碑须弥座高3.13米,寓指镇江市全体党员31.3万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军一、二支队来自南方八省;碑前317级16米台阶,每组50级,寓指抗战胜利50周年;6组台阶寓指6月,最后17级寓指17日,即指韦岗战斗胜利纪念日(1938年6月17日)</p> <p class="ql-block">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靠近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后我们就到了这里,入口处建有一座仿古四柱三门式牌坊,牌坊正中题写有“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1997年冬,发现"纪念碑前放鞭炮,纪念碑下听军号"的奇观,参观瞻仰的人更是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上矗立着的雕像是陈毅和粟裕骑马征战时的英姿,雕像底座两边是抗日军民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其与井冈山道路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光辉节日到来之际,回顾红色之旅,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极好机会。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p><p class="ql-block">杜国兴最后编辑于2021年6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