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6日距上次绍兴游四天后,我、彭叶和金刚夫妇再次自驾绍兴一日游。上午8时许我们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绍兴黄酒小镇。</p> <p class="ql-block"> 绍兴黄酒小镇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小镇位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东浦古镇。这里曾是唐代大文豪贺知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故乡,也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的故乡。一进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锡麟的全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黄洒小镇内的建筑依河而建,错落有致,既有古朴典雅的民居,也有精致小巧的建筑。古镇内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p> <p class="ql-block"> 新桥 ,又名酒桥,在东浦街河的西端,名为新桥,实为古桥。南北跨向连续三孔驼峰马蹄形石拱桥,中孔高,二边孔低,故称驼峰拱桥,桥型优美,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久安祥龙局,1924年创立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这个民间自发形成的救火组织,曾给东浦古镇穿上了一件防火“铠甲”,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故居总体布局三开间三进,由门斗、厅堂、座楼、藏书楼、桐映书屋和梅墅等组成,系徐锡麟祖父徐桐轩所建。</p> <p class="ql-block"> 大厅又名“一经堂”,堂名出自《神童诗》中的“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堂门上悬挂“一经堂”匾额,下挂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巨幅油画像,两边有孙中山挽徐锡麟烈士悼词楹联“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死后三年春”。</p> <p class="ql-block"> 徐锡麟字伯荪,号光汉子,1873年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后又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905年与陶成章等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训练和培养革命党人,成为光复会活动中心。翌年,捐资以任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为掩护,筹划皖浙起义。1907年7月在安庆仓促起事,失败后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大厅四周及展柜陈列着徐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烈士的有关手稿、实物等文物展品,再现烈士的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 藏书楼与桐映书屋,座落于大厅西侧,自成院落。楼上为藏书楼,藏书不菲。楼下即是“桐映书屋”。桐映书屋早年曾是徐锡麟祖父桐轩公的书屋,在徐锡麟六岁时其父亲徐凤鸣先生把它辟为家塾,并亲自为子授课。书屋内的课桌、坐椅、笔墨纸砚是按照当时徐氏家塾的格局布设。</p> <p class="ql-block"> 徐锡麟母亲的卧室,徐锡麟就是诞生在这间铺有地阁板的小屋里。</p> <p class="ql-block"> 灶房。</p> <p class="ql-block"> 杂物间。</p> <p class="ql-block"> 小镇里的建筑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河湖港溇、古桥和老房子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庙桥,大名兴福桥,在东浦街道古镇老街的西北部,兴福侯昌王庙东面,故俗称为庙桥。兴福桥是一座东西跨向的三孔平梁石桥,桥全长18.20米。</p> <p class="ql-block"> 大川桥,当地人俗名洞桥,在东浦老街西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单孔马蹄形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大木桥很久以前曾是木桥,故名大木桥。大木桥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改建成石桥,但未改桥名,仍名大木桥,在民国初期重修。古桥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越酿工坊。</p> <p class="ql-block"> 东浦古街上的“布袋和尚”塑像。</p> <p class="ql-block"> 薛家桥又称“瑞安桥”,因其由一位名为“蒋瑞安”的人出资建造而命名,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黄洒小镇于上午9时30分许,我们来到了绍兴东湖景区,该景区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p> <p class="ql-block"> 揽月桥是绍兴单跨距离较长的石拱桥,建于2000年4月。桥下是著名的浙东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自西向东贯穿杭州至宁波,全长2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堤岸入口的陶园门坊两边刻着一副楹联,“崖壁千寻此是大斧劈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东湖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东湖游船码头上了船。</p> <p class="ql-block"> 东湖,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齐名,被誉为“江南的水石大盆景”。这里原本是青石山,经过千年的开采,才形成了如今这般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东湖石宕遗址位于东湖箬篑山北麓,紧邻浙东运河。自汉代起,当地相继至东湖一带凿山取石,至隋朝,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的罗城,大举开山取石。经千年鬼斧神凿,箬篑山北麓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p> <p class="ql-block"> 游船行之陶公洞。只见石壁上几行潇洒的诗句,“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这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东湖时所写的诗,寥寥数句,便道出石洞及东湖的秀奇。</p> <p class="ql-block"> 进入洞内抬头望,几十米的岩壁回环如削,人在其中犹如坐井观天。片桨拍水,更似瓮中击掌。</p> <p class="ql-block"> 东湖古纤道长而不显,它的美表现在整体上,路、桥、水、船浑然一体,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图。</p> <p class="ql-block"> 秦桥是一座南北跨向的拱梁组合石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系单孔马蹄形石桥,桥面长2.8米,桥面净宽1.7米,桥南北两边各置15级石台阶,长度均为6米。</p> <p class="ql-block"> 秦桥的建造不仅点缀了东湖的景色,还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秦桥得名于秦始皇东巡至会稽时在此供刍草的历史事件。建园者陶浚宣在取名时既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也有效仿《桃花源记》之意,模拟再现了桃花源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秦桥不仅是绍兴东湖风景区的一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东湖游我们在中午11时20分左右到达大禹陵景区,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归葬之地,也是大禹在中国唯一的纪念墓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大禹陵由禹陵、禹庙和禹祠组成,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p> <p class="ql-block"> 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禹,相传是上古黄帝玄孙颛顼之后,名文命,姒姓。他受舜命治水,吸取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之法,治平了洪水,因功受封为“夏伯”。舜死后,禹称王,缔造了夏朝,后东巡大越,死后葬于会稽山麓。千百年来,历代帝王或亲祭或遣使致祭,从不间断。此为大禹陵神道,神道两边石兽成行,姿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九鼎台青石墙高高而立,拦道而横,青石墙顶摆着九个黑色的铜鼎。石墙正中开了一个四方大门,门两边的石墙上雕刻着大禹治水的圈案。</p> <p class="ql-block"> 入九鼎台门是阔大的祭禹广场。该广场圆圆大大的,圆心凸鼓而起,立有大青铜鼎一只,两边建有钟鼓亭。</p> <p class="ql-block"> 圆形广场的最顶端建有祭祀坛,禹池环绕祭坛四周,碧水盈盈。</p> <p class="ql-block"> 禹陵坐东朝西,依山势筑就。前为四柱三间青石牌坊一座。柱与枋都有精美的雕刻,石柱前高高的须弥座上卧着两个石狮子。石牌坊是大禹陵的东辕门,辕门后一道石台阶分层次地向北向上延伸。</p> <p class="ql-block"> 入内是长百余米的石砌甬道,两旁种植松柏。</p> <p class="ql-block"> 尽处为“大禹陵”碑亭。亭为方形,单檐歇山顶,古朴庄严,系1979年依原样重建。亭内有“大禹陵”碑,高4.1米、宽1.9米。碑文为楷书,每字约123厘米见方,气势磅礴,系南大吉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立石书丹。南大吉(1487年10月19日—1541年9月8日),字元善,号瑞泉,陕西西安府华州渭南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嘉靖二年(1523年)升为浙江绍兴府知府。</p> <p class="ql-block"> 大禹碑后是享殿,2007年复建的享殿建在高高的石台基上,前有阔阔的月台,月台周围立有石板护栏。享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正脊雕有飞龙,垂脊立有神兽,行行筒瓦齐整,层层斗拱繁杂,红墙高立,朱红色雕花长门连排,上层殿檐下悬“享殿”蓝底金字竖匾,抱柱上挂一副黑漆楹联,“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这是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亲临绍兴祭禹时题写的楹联。表达了乾隆帝对大禹治水功绩的高度评价,认为大禹奠定了九州的基础,功绩流传万世,并且继承了上古帝王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 殿正中设神龛,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龛顶端涂金雕花,正中挂金字牌匾“德配乾坤”,两旁挂“奠安海宇”和“宁济民生”横匾。</p> <p class="ql-block"> 两侧墙面配以大禹“治水”、“立国”的大型彩绘,浓缩体现了大禹一生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享殿的右侧有一小门,门上方书有“缵禹之绪”,门两边对联一幅,左边是“四方攸同皇王维辟”,右边是“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小门外翠竹青青,一条石阶小路蜿蜒上山,直达山顶的大禹铜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开始登顶。从下面到山顶的大禹塑像共957级台阶,大禹陵的957级台阶象征着大禹治水的艰辛和毅力,寓意着对大禹治水精神的敬仰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登山的路很好走,都是台阶且非常干净。这是快到山顶时看到的“禹定九州”碑亭和刻有禹时九州图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亲躬劳作的大禹塑像,气势雄伟地屹立在石帆山顶。</p> <p class="ql-block"> 大禹铜像背后的禹绩亭。</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我们又去了 禹祠、禹庙等其他一些景点。禹祠始建于夏少康之时,原为姒姓家庙,位于禹陵南侧,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 1986 年在原址上重建 。</p> <p class="ql-block"> 禹祠内的大禹塑像。</p> <p class="ql-block"> 刻有介绍禹祠文字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禹井亭圆柱青瓦,亭檐下挂“禹井亭”黑匾,圆柱上挂着楹联:“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美好品德光照后世。</p> <p class="ql-block"> 咸若亭,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为石质六角形重檐攒尖顶,亭西额枋镌“咸若古亭”,亭东额枋镌“好生遗化”,意在颂扬大禹教化、天下万物皆顺应之。</p> <p class="ql-block"> 禹庙,清至民国建筑。始建于夏启之时,《吴越春秋》曰:禹子启即位后,“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南朝梁时,禹庙曾有过兴修。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禹庙改为告成观,意谓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经过历代修建,庙宇扩大,成为一组宫殿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禹庙坐北朝南,前部设东、西辕门,四周围以丹垣。中轴线上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照壁正中有一圆状砖雕瑞兽,古人称之为獬豸,意在警示各级官员,应以大禹为楷模,切莫滋生贪欲之心。</p> <p class="ql-block"> 拜厅,又称为祭厅,是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大殿原为木构建筑,现存建筑为1933年重建,为绍兴地区保存稀少的一座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殿阁建筑。大殿屋顶系重檐歇山顶,脊间有“地平天成”四字,取自康熙御笔。</p> <p class="ql-block"> 殿中立大禹塑像,两侧金柱上有对联一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p> <p class="ql-block"> 大殿左侧建有窆石亭,内置秤锤形窆石,上尖下圆,顶端有孔,相传是大禹下葬时用的工具。石上多历代题刻。其中,以东汉永建元年(126年)所刻隶书题记为最早。这是禹庙悠久历史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 岣嵝碑亭,亭内岣嵝碑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岳麓书院拓本翻刻入石,立碑于此。碑文字体奇特,相传为大禹述事碑,又称为“禹王碑”。</p> <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30分左右,我们去到了今天最后一个景点— 绍兴兰亭景区,该景区位于绍兴市西南13千米的兰渚山麓,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1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兰亭景区素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享誉国内外,整个园林布局疏密相间,建筑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兰亭,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兰亭村,汉代驿亭所在,故名兰亭。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等41位文人贤士在兰亭修禊,写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因而闻名传世。</p> <p class="ql-block"> 兰亭是在明代旧址上清代重建,其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由鹅池、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兰亭碑亭等古建筑和碑刻组成。兰亭是魏晋隐逸、名士文化的重要纪念地,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书法圣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兰亭风景区鹅池边的鹅池碑是一座三角形石质建筑,碑上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父子合写,称父子碑,又因是两位著名书法家所写,因此使此碑身价百倍。</p> <p class="ql-block"> 据传,王羲之正在写鹅池碑的鹅池二字时,刚写好鹅字,就听到接圣旨的呼声,身居当地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当然不敢怠慢,立即搁笔接旨。其时正在父亲身边观看的王献之,忍不住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p> <p class="ql-block"> 碑侧鹅池是纪念性建筑,除与鹅池碑相呼应外,还同王羲之一生爱鹅有关。王羲之喜欢看鹅,喜欢写鹅字,也喜欢养鹅。</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康熙帝手迹。亭呈四方形,砖石结构,为单檐顶建筑,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信可乐也亭。</p> <p class="ql-block"> 骋怀亭。</p> <p class="ql-block"> 兰亭江水缓缓流淌,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3年重建,高12.5米,八角攒尖顶,重檐翘角。亭中御碑系乾隆年间原物,碑高6.86米,宽2.64米,重约18吨,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p> <p class="ql-block"> 据《绍兴市志》载:碑面《兰亭序》全文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爱新觉罗玄烨所书。行书,钤“万几余暇”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碑阴镌乾隆十六年(1751年)爱新觉罗弘历到兰亭所作《兰亭即事诗》,行书,落款“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 流觞亭,乾隆皇帝敕额御书“流觞亭”匾额有”曲水邀欢处“五个大字,兰亭内的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流觞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兰亭序里有名的曲水。</p> <p class="ql-block"> 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p> <p class="ql-block"> 《兰亭修禊图》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金笺设色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兰亭修禊图》画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图中层峦幽涧,茂林修竹,环境清谧,树木、建筑、人物刻画皆精工,全图于绚烂精微之中不失淡雅之致,是作者青绿山水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王右军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纪念祠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因此被称为“王右军”。王右军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具有古朴典雅的飞檐回廊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祠内有池,池上建亭,亭桥相连,四周环廊,结构相当罕见。中间的“墨池”据说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而来。墨池中的“墨华亭”建于1914年,采用独特的石块堆砌基座,上建方亭,与门厅、正厅以石径小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 祠内有王羲之汉白玉塑像,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书法广纳百川,博采众长,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王右军祠参观拍照后,今天的游程就结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