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回忆录》之八十二逃跑被俘

山外山(张凤山)

<p class="ql-block"> 逃跑、被俘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比较敏感而且复杂的话题,无论是逃跑还是被俘,一般人闭口不提,因而,这一话题很少见诸 于报端,因为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无论在哪个年代,宣传或报道通常都是正能量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连队,发扬正气,鼓舞士气, 这无可厚非。今日重提,并不是要揭他们的伤疤,但毕竟是一块伤疤,是人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是就事论事,分析它的原因,以避免在未来战争中再次发生或少发生此类事件, 就这点讲,仍有它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这一去能否再回还。接到作战命令的新战士,恐惧、害怕、心里没底,这应该是人的本能反应,即便是干部,一时的害怕、紧张也是很正常的。但作为军人就要时刻准备打仗,时刻准备上战场,消灭敢于来犯之敌,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 年 1 月 31 日,接到作战命令仅仅半个月(事件过去近四十年, 不管是犯错还是犯罪,没必要使用真名),某营某连新战士某某某(山东 茌平县人)因惧战出逃。为稳定指战员的情绪和本着对该战士政治上负责的精神,团迅速指派政治处副主任 许茂良和保卫干事葛寅负责追逃,但 部队出发时仍未能找回,失去了挽救该战士的机会。1987 年 8 月,该战士 被公安部门在东北抓获,后在团里召开宣判大会,判刑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事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带 来连锁反应。2 月 8 日晚,该营三个 连队各一名新战士再次发生私自离 队现象(大概率是老乡结伴而行), 幸亏发现及时,处理得当,被追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军炮兵团某营长回忆:关于临阵逃跑的事我也遇到过。我们在向阵地开进的时候,某连一名战士逃跑了,被找回来后,我把他放在我的指挥车里,让通信员和报话员一边一个人看着,告诉他不要害怕。当时看他 的模样确实是害怕得要死,精神不太正常,也许有的人生来可能就胆子小。我要继续往指挥所开进,在和阵地分开的时候把他交给了连里。后来 在阵地上他又多次外跑,实际上他也 跑不远,就是在附近隐藏起来,后来 只好把他送回原籍交给当地民政部 门处理了。对这件事我一直觉得是害怕刺激的太厉害,脑袋瓜子转不过弯 来,加上思想工作可能没跟上。其实 他跑出去也没去多远,应该是自己也没有什么主意,就是害怕,不知道往哪里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原因发生新兵逃跑呢?</p><p class="ql-block">一、大道理我就不说了,新战士入伍时间短,独生子女溺爱多、阅历浅,经历的事情少,一遇大事就害怕, 胡思乱想,做事不知轻重,不计后果。</p><p class="ql-block">二、该营营房地处胶济铁路线 旁,每天南来北往的火车轰隆作响, 容易勾起战士思乡之情,也许这是跑兵的客观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能终止犯错或犯罪,还是值得庆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战争史,或伤或亡或被俘在 所难免。为国战死沙场是烈士,那么 被俘人员又算什么呢?这个问题我还真回答不了,大家可以讨论。在全期作战中,我军俘获越军 10 人,但 我军某团也有几人被越军俘虏。一般说来,一线士兵身上都带着“光荣” 弹,一旦情况紧急只能拉响“光荣” 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绝不当俘虏。 然而,有时候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的,当战斗中受轻、重伤,睡觉或被敌摸哨等来不及拉响时,或者失去反 抗能力时被俘。</p> <p class="ql-block">  如何对待被俘人员?我军历来执行“优待俘虏”政策。这是师政治 部的同志正在对越军被俘人员宣传 我军优待俘虏政策。</p><p class="ql-block"> 医务人员给俘虏看病。</p> <p class="ql-block">  我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我军俘获了国军大批高级将领,把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学校里,进行教育感化,给予出路,请他 们给我们的中高级干部讲课,能者为 师(我们的一些干部会打仗,但由于缺少文化,战略、战术有时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当然,这个“弯子” 双方都转不过来。我军干部认为,败 军之将给我们上课,没这个资格;国军将领认为,仗都打败了,哪里还有 脸给你们上课?也有的认为,仗是打败了,但那是蒋某人瞎指挥,如果按照我的策略肯定不会败,起码不会败得这么惨,国军将领相互间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即便我军打胜了, 他们还是不服气。最后,还是校长刘 伯承解决了这个难题。打赢了,赢在什么地方?打败了,败在何处?哪些经验教训值得记取,这才是办学的根本。这也是我军坚决执行优待俘虏政策的典范。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 是正义战争,他们是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是一定会胜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越军是如何对待我军被俘 人员的?这方面资料甚少,无从谈 起。</p><p class="ql-block"> 如何处理被俘人员?一般说来,当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双方可通过谈判交换被俘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被俘人员回来后如何处理?缺少资料,这个问题只能靠分析,下面 是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一、政治审查</p><p class="ql-block">各级政治部门根据相关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被俘回来的人 员进行多次严格的审查。首先,被俘 人员要将被俘及被俘后的情况如实 进行书面汇报,不得隐瞒;其次,有无出卖军事情报(越军在俘获我方人员后,采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意 志不坚定者就会被逼其就范,然后通 过电台对我广播,我方对其广播进行 收听录音),一般说来被俘人员,尤其是新战士对部队了解很少,也只能说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出卖到什么程度、详细情况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政策、 不同的审查人员,将会出现不同的审 查结果(有时受时代的局限)。电影 《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蒋庆泉,没有像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为 了胜利,向我开炮!”而英勇牺牲, 而是被炮弹震晕后不幸被俘,战争结束后释放回国。由于当时受到了不公正审查,受尽了委屈,只好回到辽宁锦州老家隐姓埋名。后来中央专门下 发文件,为当年志愿军被俘战士落实 政策,当组织找到蒋庆泉的时候,周围的父老乡亲才知道他们身边这位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一名抗美援朝的 大英雄。政府要给他补偿和特殊待 遇,可老人都谢绝了,只提出一个要 求,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 总政治部听到消息后,专门为老人特 制了一枚参战纪念章。授章时,蒋庆泉老人身着戎装,精神矍铄登上主席 台。他的老首长,当年志愿军 23 军 政委,年逾百岁的裴周玉老将军,由 两名战士搀扶着也登上了主席台。蒋庆泉老人声如洪钟,高声报告:“裴政委,我是志愿军 23 军战士,我的 团长牺牲了,营长牺牲了,连长牺牲 了,排长也牺牲了,现在你的战士蒋庆泉向你报到。”裴周玉老将军颤颤巍巍地将参战纪念章别到蒋庆泉的胸前,随即两位耄耋老人相拥嚎啕大哭......这批当年被俘战士因为特殊 年代特殊环境太不容易了,首先,在战俘营里的斗争极其惨烈好不容易捱了过来,其次,战争结束终于释放 回来了,又遭遇不公正审查。当组织 要给予补偿和特殊待遇时,他唯一的要求竟然是一枚参战纪念章。不要金钱,不要地位,只要证明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何等可敬可爱之人, 这是英雄之本色!是一名真正的中国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审查结论</p><p class="ql-block">对被俘人员参战及参战前的一贯表现以及被俘后的表现得出一个 基本结论,并将审查结论制成书面材 料放入个人档案。</p><p class="ql-block">三、处理结果 </p><p class="ql-block">根据政策,具体情况区别对待。</p><p class="ql-block"> 1、若贪生怕死主动缴枪投降当俘虏或被俘后背叛,造成严重影响,则国法军纪难容。背叛通常是指对信仰和纪律的违背,对道德、忠诚的背弃。</p><p class="ql-block">某团一名战士被俘后,被越军策反,在越军的煽动下,向我军阵地喊 话(当时有录音),妄图策反我军将士,其行为已丧失了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应有的骨气,交换战俘回来后,被判刑 3 年,也是唯一一名被俘人员被 判刑的。</p> <p class="ql-block">  2、因多种原因失去反抗能力或行动能力而被俘且无重大过错一般 不处理,可据情给予纪律处分。</p><p class="ql-block"> 被俘人员后来的生活怎样?</p><p class="ql-block">战士被俘后,本人及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回撤几年后,我曾与我营一名干部谈及此事, 在被俘人员中,就有他的同乡、同年 兵。他说:别提了,太惨了!被俘后 父母亲长时间收不到儿子的来信,总以为儿子牺牲了,天天以泪洗面。时间久了,同乡写信回家,免不了要谈 及此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迅速在村里传开,家里人以泪洗面已经不行了,还得承受村里人的白 眼和风言风语,“人家儿子打仗立功, 他家儿子倒好,当了个俘虏”。父母亲则感叹:“儿子,你怎么不死呢? 死了,起码我们还是个烈属啊,你叫我们今后怎么活啊?”儿子回来后, 父母亲这些话又不敢、更不能说了, 毕竟儿子活着回来了,可不能把儿子 再逼死啊。怎么办?为了摆脱困境和 村民们的白眼,只好举家出门寻找它地,开始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心而论,谁愿意当俘虏?你愿 意吗?谁不愿意杀敌立功当英雄?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无奈被俘,无重大过错,被俘人员究竟做错了什么?我们应该给他们以宽松的环境,宽以待人。解放战争时期, 我军俘获了国军大批人员,有的是被 国军抓“壮丁”抓来的,后来他们成 了“解放兵”,战争结束,回到家乡 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为什么在对越 防御作战中被俘的人员,就不能让他 们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临阵脱逃,因时机不同,处理的方式与结果也不相同。显而易见,逃跑是主动式的,其处理或处罚是要从严从重的,而被俘是被动式的,它又有别于投敌(降),总体讲其处理应该是从轻的,当然,还要根据被俘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虽说上战场杀敌都是英雄,但对那些丧失立场,屈膝投敌的软骨头可不能称之为英雄,因 为“英雄”这个词,不是谁都配得上 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纵观历次战争,汉奸、卖国贼有之,出卖国家重大机密、军事情报者有之,即便在和平时期同样需引起我 们的高度警惕。</p><p class="ql-block">最近在一些《公众号》上也能看到类似文章,这是一大进步,但我要强调的是要理性的看待逃兵与被俘这件事,它并不影响我军的光辉形象和对越防御作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军队也不例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