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编辑:胡志强</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摄影:胡志强 陆兆千</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音乐:空灵--自然中国</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于旅途之中邂逅百千绮景,于文字之内传递文明信息!</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邂逅,就是偶然遇见的意思。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乐山大佛,就是我偶遇的“百千绮景”之一。</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我与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乐山大佛有过两次邂逅:第一次是多年以前,我在四川参加一次学术会议,那一年恰逢乐山市刚刚被公布为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会议结束后,承办方为了推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组织与会者前去参观。由于起初会议的议程只说有一次参观的安排,但未注明参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后来才说是乐山大佛,因而算是偶遇吧。</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第二次是几个月前,我通过旅行社安排,原本打算只赴四川九寨沟、黄龙旅游,但当时有一条串连三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线路,除了九寨沟-黄龙以外,还包括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且性比价比较高,虽然后两对景区我曾经已经去过,但经不住旅行社工作人员的鼓动,我参加了“三点合一”的旅游,因而又一次有机会与乐山大佛邂逅。由于这一次是计划之外的游程,所以也算是一次偶遇吧。</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对千年大佛的两次邂逅,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次是“看热闹”,为大佛的“普天下之大”所震撼。第二次是“看门道”,为大佛的“旷世之奇妙”所折服。</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一次邂逅:</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乐山大佛,普天下之大,震撼!</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薄雾中,乐山大佛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气势恢宏,令人十分震撼!</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凌云山,为倚坐弥勒佛像,它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雕刻细致,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据说,乐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尊弥勒佛摩崖石像。</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四米,耳长七米,仅脚背就宽八点五米,足足可以同时站下一百多人,可见大佛之大。有人说,“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一点都不为过。</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大佛虽已经历经千年风霜,却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人们初次来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时,首先感到的是它的体量惊人,同时看到它依山凿就的独特外表,以及双手扶膝正襟危坐的优雅姿态。至于它的部位结构、体形结构和内部结构等,一时半会是看不真切的。</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之感。</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坐像右侧则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沿着佛像的右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从大佛底部经过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以清晰的观赏到大佛的头部的雕刻艺术。有人数过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1021个发髻(一说1051个),远看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镶嵌而成。</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这次游大佛,由于时间仓促,有点意犹未尽。但那时政府对重点文物保护的措施和力度还不像现在这样有力,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更没有像现在那样强,因此我们无拘无束,倒也游得畅快。大佛近在咫尺,与大佛合影,近距离与大佛对话,不亦乐乎。许多游客甚至还爬到大佛的脚掌上,抱佛脚,摆姿势,恣意抚摸,十分尽兴,当然我也随大流了。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也是终身难忘的。</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记得当时我们还登上了江中游船,远距离的观看了大佛的全貌。大佛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它的庞大身躯,尽收眼底。这与近距离接触比,是有一番不同的韵味,真是痛快淋漓至极!</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二次邂逅:</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乐山大佛,旷世之奇妙,折服!</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这次再次参观乐山大佛,境况与上一次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乐山大佛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声大了,参观的游客自然也多了,说是人潮汹涌,一点都不为过。不要说与大佛来一张满意的合影,就是要想靠近大佛也十分困难,因此不可能像上次那样对佛像看得真切;其次是管理严格了,保护的力度大了,政府和管理部门限制了部分参观区域,当然更不允许像过去那样近距离靠近和触摸大佛了。因此,让许多游客感到意犹未尽,不够过瘾。</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根据上述情况,我把参观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了解大佛的前世今生和解析大佛神秘的密码上。通过接触景区部分管理人员和凌云寺僧尼,向随团导游请教,翻看当地专家关于纪念乐山市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专题报告资料,终于摸到了一些门道,对乐山大佛这个中华瑰宝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穿过山门,我们看到了一座雕像,他就是乐山大佛的建造者海通禅师。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大佛,因为乐山大佛所在的位置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那时水流湍急,暗流涌动,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古人认为江里一定是有妖怪在作祟,所以要修一个大佛来镇压妖孽。</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公元八零三年),历经九十年才完成。当时的凌云寺方丈海通禅师怜惜百姓,下宏愿要在这里建一个大佛,来保护过往船只。为了修建大佛,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四处化缘,筹集钱财,但由于年事已高,大佛只修到一半,海通禅师就圆寂了。后来又来了两任修建者,又历经了八十年时间,大佛才彻底完工。人们不忘海通禅师的恩典,立像以志纪念。</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去往乐山大佛的上山路上要经过三十三个台阶,据说代表着弥勒佛讲经三十三重天。山门口的匾额上“乐山大佛”四个字庄严肃穆,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大江东去”和“佛法西来”。横看是一首藏头诗,第二个字是“江”和“法”,它们都是三点水旁,代表着三江汇流之地。而“东”和“西”,又代表着大佛的朝向,是坐东朝西。</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观乐山大佛,不仅气势恢宏,细究它的形体结构,也是非常科学,十分有趣的。它头顶的一千多个发髻,可分为十八层,其中的第四、九、十八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这是一个隐秘的排水系统,将雨水顺着发髻的排水渠,流到胸口,而胸口衣领处还有一个排水渠,直接把雨水排到了山谷里,使佛像免受雨水侵蚀,这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作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大佛的耳朵也十分醒目,足足有三层楼高。仔细看,耳朵后面有一个洞,这个洞将左右两边的耳朵连在一起,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通风作用。为了保护好大佛 ,建造者真是独具匠心,用心良苦啊!</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另外,在大佛的胸口有一个白点,那里有一个密室,传说是当年开凿乐山大佛时有工匠偷偷凿成的。千百年来,一直流传里面藏有舍利、经书和大量金银珠宝,使大佛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后来经过科学探测,把大佛体内的暗洞找到了,终于解开了谜团。那么这个密室里面究竟藏了什么呢?让人失望的是,里面居然只有一些废铜烂铁和一些砖屑,大概率是被盗了。唯一有价值的是封门的残碑,上面记载了大佛的前方有一个巨型建筑,它把整个佛像罩住了。</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据考证,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风吹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来判断,其恰恰证明的确曾经有过大佛阁的存在。后来宋代重建时,被称为“天宁阁”,但由于年代久远已坍塌,目前已不复存在了。</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另外据考证,大佛在最初落成时是金碧辉煌的,它全身彩绘贴金,十分庄严华丽。后来,历史上乐山大佛经历过多次修复,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大规模修复活动就有十六次。但很可惜,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大佛逐渐失去了唐代的原貌。</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尽管如此,乐山大佛仍然是中国最宝贵的艺术瑰宝之一。它虽历经千年,依然安然耸立,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宝贵遗产。</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乐山凌云寺山门的一幅对联云;</i></p><p class="ql-block"><i>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 ,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i></p><p class="ql-block"><i>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i></p><p class="ql-block"><i>这副对联非常富有哲理,使人们受到深刻的启迪。</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在结束乐山大佛的参观即将离开时,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深沉而空灵的琴声,我发现有一个姑娘在景区一隅动情的抚琴。尽管我们不知道她弹得是什么曲子,但相信一定与乐山大佛有关。她的琴声激起了我无限的情思:</i></p><p class="ql-block"><i>“乐山大佛用它固有的亲切、慈祥和微笑,审视着我们这些造访者,它则永恒地沉默着。”</i></p><p class="ql-block"><i>“作为一名远方来的来客,虽然乐山离我们很遥远,但大佛的历史、它的面貌却让我们感到亲近。”</i></p><p class="ql-block"><i>“在柔和的薄雾里,乐山大佛屹立在山谷中,岁月消逝,但大佛犹存。”</i></p><p class="ql-block"><i>“来到大佛面前,仿佛穿越了时空,然而,我只是一名匆匆的过客。”</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参观结束了,乐山大佛就像一本魅力四射的古书,它使我们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这对于一个酷爱探奇和渴望了解它的历史的人来说,不啻是让生命完成了一次奇妙、精彩的旅程!</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编者</i></p><p class="ql-block"><i>2024年12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