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年榕城之旅随记之六:</p><p class="ql-block">漫游福州三坊七巷 感悟闽都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文/图:雪奇</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三条簪系列写生《闽女飒爽》局部作者雪奇</p> <p class="ql-block">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印记与灵魂,而福州,这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闽都之城,其精髓更藏在三坊七巷的古坊巷和古街、古建、古厝中。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千百年的文人墨客、商贾名流和达官贵人不期而遇,走过的每一处景点,都能得到一次人生的感悟。同时也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在一个星期的榕城之旅的最后一天,我再次来到了三坊七巷,得到了满满的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1日,是在榕的最后一天,下午3:50就要乘机离榕返陕了。之所以预订下午晚一些的机票,就是为了多一点在榕的参观时间。三坊七巷在第一天来时只去了个林则徐纪念馆,所以准备利用登机前的时间再访三坊七巷,完成未了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福州大饭店周围的地方小吃店非常多,品种也很丰富。早餐就在酒店对面过一条马路的一家地方小吃店吃的。味道比较可口,也还经济实惠。餐后九点钟来到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街区规模蛮大的,占地约39.8公顷,非常规整的长方形格局。整体布局,以南后街为轴线,街西为坊,有光禄坊、衣锦坊和文儒坊;街东为巷,有杨桥巷(现改为路)、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据说这种格局初发于晋,形成于唐朝,至明清达鼎盛, 至今基本保留原风貌。街区布局整齐,坊巷相连,乌墙黛瓦,屋宇精致,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渊源彰显地”等。</p><p class="ql-block"> 除了富于特色的古风建筑,这里还有更丰厚的人文留遗。有人说“一片三坊七巷,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 历史上在此居住过的名人达到四百多位,包括严复、林觉民、冰心、陈景润等。可以说,在三坊七巷的每一座故居,都留着一部名人史。他们的故事都饱蘸沧桑,给人启迪。</p> <p class="ql-block"> 要想详细阅读这片街区的历史文化,没有几天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我们虽说半天多的时间还算充裕,但也只能粗略感受其凤毛麟角,有选择性的点到为止了。</p><p class="ql-block"> 在来榕第一天时,已经先逛了七巷中最南边的吉庇巷和巷中的林则徐纪念馆,因而此次从北面,先由黄巷进入。</p> <p class="ql-block"> 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中,黄巷是唯一以“黄”为名的巷子。这条巷子,主要参观点有郭柏荫故居和黄楼。</p><p class="ql-block"> 由东向西,先见郭柏荫故居,这是一座始建明末的老宅子,面积2000 多平方米。宅子的主人郭柏荫为清朝官吏,官至湖广总督。郭柏荫之父郭阶三系清朝嘉庆年间的福州名士。郭家共有五个儿子,郭柏荫为次子,其他四个郭柏心、郭柏蔚、郭柏苍和郭柏芗,皆登科第,故此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 门头悬挂的“五子登科”牌匾字体仿咸丰皇帝的字题写,体现郭家家族文化和科举世家身份。</p> <p class="ql-block"> 宅院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临街大门六扇,一字排开,颇有气势。两侧有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大门有仪厅,两侧为门房、轿房,穿入石框大门有天井、回廊。绕过故居大门屏风,只见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古朴雄伟。青石柱础上,一副黑底鎏金对联正悬其上:“入琼林玉树中皆宝,有仁心慈德者为祥”,显示着书写者郭柏荫在岁月流转中沉淀的智慧。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三进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系花厅,三间排厅堂一座,坐北向南,庭院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碧清幽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花园布局错落有致,颇具江南园林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由郭柏荫故居西行即见黄楼,因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曾居此,建楼阁而称黄楼。此景为4A级景区,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相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领兵进福州时, 适逢黄璞正在家中悉心侍奉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无法逃离。黄巢对黄璞的博学多才早有耳闻,见其侍母至孝,也就对其母子格外开恩,不与加害。并下令“此儒家也,厌炬弗焚”,使黄楼得以安然保留。</p><p class="ql-block"> 一进黄楼临街大门,看到墙上悬挂的对小黄楼和历届小黄楼的主人简介,就会感受到这里装载着太多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历经沧桑,黄楼的主人几经更替,黄楼却依旧在三坊七巷中闪烁着辉煌。像一位历史老人,在向人们讲述着它们的故事。介绍中,对宋、元、明几乎没有提及。到清代雍正至乾隆年前期,这里为林枝春所居,其人在乾隆二年(1737年)以进士第二名及第榜眼,官至江西学政、左通政。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黄楼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两兄弟曾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同榜中举人,梁上国又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卿。之后传给梁章钜。梁章钜是梁上治、梁上国兄弟之侄。据传,现在所存的黄楼模样正是梁章钜重建之貌。清初时,黄楼曾被毁于一场大火,宅院毁损严重,是梁章钜对其重新修葺,才有今日这般诗情画意的黄楼。 重新修葺一新的黄楼,梁章钜并未取名“梁楼”,而叫“黄楼”,为何如此?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秉承读书人自谦的传统美德,二是可能处于对那位为天下读书人争了光的前辈黄璞的敬仰之心。 因为梁章钜本也是读书之人,他手不释卷五十余年,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在著书、刻书、藏书方面的贡献非常突出。且精于鉴别金石书画,考订史料,生平各种著述达七十余种,尤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非凡,被称为楹联学开山之祖。 他还是一位清代名臣。二十岁中进士,告别了故乡赴蹈宦海,道光四年(1824年),任江苏按察使,治理江淮水灾,政绩突出。之后累官至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快六十岁时,他因病归乡。就决意对自己的新宅有意装饰一番,以陪伴终老。但是生活有时总会有些始料不及,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年过六旬的梁章钜再被重用。皇命难违,他鼎力服从朝廷任命,上任广西巡抚。当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发起禁烟运动时,广西同为大烟重灾区,身为林则徐师兄的梁章矩,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提出强硬有效的禁烟措施,积极投入禁烟运动,成为林则徐禁烟运动和反抗英国侵略行径斗争的有力同盟者。梁章矩行事果断,不畏权势,也是第一位向清廷提出,以"收回香港为首务”的朝廷命官。然而好景不长,道光二十一年(1841 ),梁章钜旧病复发,溘然长逝于温州。这精心修葺好的园子,他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便被荒置冷落了。后来由其女梁环姿、女婿赵新居之。赵新为明清以来最后一位琉球册封使,同治五年(1866),奉旨补授陕西督粮道。再后来,曾任职芦汉铁路参赞、京汉铁路总办,又任驻比利时大使的柯鸿年,还有被称为“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的闽剧大师郑奕奏等,都曾在此居住过。 为这座黄楼宅院增加了浓厚的历史篇章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荣辱沉浮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洗尽铅华,小黄楼以素净质朴的面目迎接着南来北去的访客。西花厅小黄楼, 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粉墙黛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而且做工讲究,雕刻精巧。一层是敞开大厅,厅内金柱杠梁内侧木雕极为罕见,镶嵌各式木雕彩绘贴金人物。二层分隔为三间,正间为藏书阁,次间作书房,各有九扇楠木花格门。楼两侧靠墙是糯米与三合土制成的雪洞(福州地区一种独特的装饰过道),宽2米、深8米,高可过人,洞内装饰独特,云海苍茫、峥嵘突兀,至今保护完好。穿过雪洞是楼前天井,眼前豁然开朗。对面有座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岩洞曲折,奇石峰转,峭道迂回。东侧水池上有一座木构的半边亭。小亭一面靠墙,三面悬空,翘角飞檐,青瓦红柱,雕梁画栋;周边装饰12个小悬钟,各尽其致。凉亭不大,却占居黄楼最佳视角。亭下是一池碧水,水中清澈见底,群鱼游弋,自由浅翔。池边临着小桥流水,花木扶苏,环境清幽,尽显江南园林之秀。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小黄楼东落花厅前的假山东旁有株芒果古树,传为当年黄璞手植,其胸径1.3米,高17米,冠幅21米可称三坊七巷资格最老的树,也是福州市区目前己知最大的两株芒果树之一,被誉为“芒果王”。</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时,恰逢小院游人稀疏,僻静幽雅,凉亭上,除了好司机只有一人在亭上凭栏观鱼。抓紧这一刻的有利时机给好司机留下一张打卡照。置身这亭榭倒映于水面,带着福州特色的江南小院,想当年主人和亲友等在此游憩觞饮, 以诗会友,闲庭漫步,那是多么一番雅趣?</p> <p class="ql-block"> 古宅院里还有一个可点之处,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古今楹联,现被作为中国涉台楹联博物馆。这大概与曾经的黄楼改造者梁章钜的楹联鼻祖身份与现存的楹联牌匾积厚有关。梁章钜晚年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巨大,被誉为楹联学开山之祖。其著《楹联丛话》是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作品,对楹联学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据介绍,小黄楼的厅堂、厢房、 院门悬挂有90多块清代、民国时期的名人牌匾和60多幅对联。入得庭院,就像参观一个楹联匾牌展。这些展品缘于台胞收藏家洪明章先生,他历时十年,走遍福建的大城小镇,搜集了800多块包括明、 清、民国时期的牌匾。 其中有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十个皇帝所颁的圣旨匾,有慈禧太后题词的牌匾,有刘墉(刘罗锅)、 纪晓岚、丁葆桢、张之洞、姚启圣等三十多位清朝名臣题词的牌匾,有林则徐、沈葆桢等福州名人题词的涉台牌匾三十多块,有民国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蒋介石等五个大总统题词的牌匾, 有萨镇冰、李厚基、陈炯明、许世英等五个省长题词的牌匾。 </p><p class="ql-block"> 这些楹联与匾牌,极富内涵并颇具情趣,刚从门楼进来时,我就被一进正厅庭院左边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和门上面的匾牌给吸引住了。对联上联为:白鹅飞到;下联为:凤池中。上联四字,下联只有三只,上下联共七个字。这在中国楹联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吧?很是匪夷所思。再看上面匾额“俊髦胪欢”,又是什么意思?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p><p class="ql-block"> 事后所查,有人听当地导游讲出了此联的奥秘,这是一副千古绝对:相传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在河北邮郸涉县古刹清泉寺写了一副对联的下半联,就是“白鹅飞到凤池中”七字。意欲让天下才人对出上联,但至今无人能成功对出上联。黄楼主人也将此典故引入宅内,以增加其文化趣味。 </p><p class="ql-block"> 关于“白鹅飞到凤池中"七字,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以鹅比喻身处低位,用凤比喻高位,鼓励人们只有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实现鲤鱼跃龙门、白鹅变凤凰;二是化用王羲之用字换鹅之典故,把鹅看作毛笔,凤池看成砚台,笔蘸砚之墨书写,即谓“白鹅飞到凤池中”。 正因有这两层含义,上联才显难度,至今无人能对。</p><p class="ql-block"> 之于“俊髦胪欢”的含义是“才智杰出之人歌呼欢腾”之意。字典可查,“俊髦”指的是才智杰出的人,“胪欢”则意为歌呼欢腾。此牌匾由姚启圣题写。姚启圣在康熙年间曾任福建总督,并参与收复台湾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楹联和匾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着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厚度。这些对联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才情,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成为了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参观此处也如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小黄楼建筑整体分布紧凑,装点清雅,错落有致。小巧玲珑的古式花厅园林到处带着诗情画意。黄楼东侧是“东园”旧址。</p><p class="ql-block"> 据传梁章钜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秋深,回家开藤花吟馆,集里中诸名流觞咏,有《藤花吟馆画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梁章钜回乡养病,当年“修葺宅右小楼,榜曰黄楼。与同里诸耆(泛指60岁以上老人)旧以诗酒相往来,辑《三山唱和集》十卷”。次年又修葺宅左小园,榜曰东园。梁章钜《退庵自订年谱》也证实了此说:“癸已(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十九岁。是岁,修葺宅左小园,榜曰‘东园’,分为十二景,有诗纪之。”《闽川闺秀诗话》卷三说:“于福州新居构东园,分为十二景,各系以诗,和题之作甚多。率多摹绘景物,惟筠如按切情事,独惬余心,即拟勒石园中以奉召北行,匆匆不果作。因备录之,以存此园故实焉。”文中所提筠如即梁章钜的长女梁兰省。十二景为:藤花吟馆、榕风楼、百一峰阁、荔香斋、宾月台、小沧浪亭、宝兰堂、潇碧廊、般若台、澹囦(dàng)沼、浴佛泉和曼华精舍。同时 “东园”前建宅院,门面阔三间,开六扇板门。门厅与主座间以围墙相隔。主座三进。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后天井、前后厅、前后左右厢房。后天井有门通西侧花厅。民国后期,陈拱北(原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占用其中。遗憾的是今主座后进及“东园”大部分均已无存,有部分曾变成福建省文联宿舍。</p><p class="ql-block"> 黄楼天井向东,我发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门匾上书有“小嫏嬛馆”几个字,有所不解,也颇感好奇,便拍了下来,作为问题后查。经查还真的涨了知识还获得了有关的轶事趣闻。</p><p class="ql-block"> 首先对“小嫏嬛馆”的词意解释。</p><p class="ql-block">嫏嬛(lánghuán),古代中国传说中是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珍藏书籍之所在。也借指仙境。《字汇补·女部》:“玉京嫏嬛 ,天帝藏书处也, 张华 梦游之。”由此可见小嫏嬛(lánghuán)馆也就是小藏书馆。</p><p class="ql-block"> 其次由“小嫏嬛馆”又牵到了另一位福州重量级的名人陈寿祺,此人比梁章钜年长四岁,是梁章钜的邻居,听说还是梁章钜和林则徐的老师。这位陈寿祺在经学、史学、诗学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独道之处。有简介称:陈寿祺(1771一1834), 福建候官人。嘉庆四年考中进士,晚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曾被聘总撰《福建通志》、著有《左海文集》十卷, 《左海骈体文》三卷,《绛趺堂诗集》六卷等,一生藏书10万卷,藏书楼名‘小馆’, 书不外借。”介绍中能专门强调一句“书不外借”,这道出了这位藏书大家的一种偏执或者说“个性”。</p><p class="ql-block"> “小嫏嬛馆”本属陈寿祺府邸建筑,他将藏书楼命名为“小嫏嬛馆”,是源于元人伊世珍编撰的《嫏嬛记》卷首所载,西晋藏书家张华曾游嫏嬛福地,见仙境每室各有奇书的传说。古书中称嫏嬛福地位于建安,而福建省古称建安郡,因此他将藏书楼命名为“小嫏嬛馆”,既可以与前贤接缘,又可将传说呈于现实。当年,陈寿祺与梁章钜两家只是一墙之隔, 现作为重建的旅游景区,这两院已经没了隔墙,或者说变成一个景区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两家是邻居,二人俱为清嘉道间闽中著述丰富之学者,且往来甚密,又都是当地著名的藏书大家,但二者对于藏书外借的态度却迥然不同。一个来者不拒,一个拒借客于门外,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后来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p><p class="ql-block"> 梁章钜藏书满屋,对自己苦心收藏的图书也十分珍爱,但他没有把它封闭秘藏,而是提倡对外借阅,认为以书借人,比借钱给人功德还大。不过他在主张家藏图书外借时,提出三点保护图书的措施:一是择人而借,要把书借给那些懂得以书为宝的人;二是勿使污损,只有这样,藏书者才会“不厌其求”;三是见损即补,要求借阅者一发现图书有损坏,就要及时修补。只要满足以上要求,对借书看书者,都是来者不拒,还以茶水相待,包括陈寿祺也成为“黄楼”常客。</p><p class="ql-block"> 而陈寿祺的藏书却绝对禁止出借。还专门赋诗叮嘱儿孙严禁外借:“不读楞严礼五辰,缥缃充陈可安身。 买来万本皆清俸,不许儿孙更借人。”施可斋《闽杂记》中曾详记陈寿祺书不外借之事: “小嫏嬛,陈恭甫太史藏书处也。道光乙已, 余偕郭彦人养正,寓太史家,扃钥甚严,不能借读。陈寿祺对待藏书外借的小气竟然能令仆人也偷偷地笑话,可见他的吝啬程度。</p><p class="ql-block"> 两楼相望,一边门庭若市;一边封锁甚严不让人借读。一热一冷,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然而,小嫏嬛馆藏书只延续了两代,陈寿祺过世后, 为其子陈乔枞(cōng)继承,他还能谨守“不许借人” 的父训三十余年。遗憾的是,到了孙辈陈培业,这个家训就成为泡影了。陈培业不仅对古书全无兴趣,还开起了书肆“缥缃馆” 专门售卖先人藏书赚钱。小嫏嬛馆藏书一经散出,一时引得诸多藏书家纷纷抢购。陈家藏书很快就倾其所有,连书香门第历来讲究的“先人手泽”也无幸存留。陈寿祺视为至宝的万卷藏书,瞬间即化为烟埃。此情此景,令人叹息,引发深悟!</p> <p class="ql-block"> 穿过小黄楼景区后面就是塔巷,见一古建的匾牌上刻着“安民祖殿.三懿仙姑”几个字,亦感新鲜,因为这是第一次遇到“三懿仙姑”这样的庙宇。细读挂牌介绍才知,此庙供奉的是三霄娘娘,她们是财神赵公明的三个义妹,分别为云霄、琼霄、和碧霄三位神衹的合称,又称三霄仙子,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女神。她们在碣石山碧霞宫修行,采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并拥有混元金斗、金蛟剪和缚龙索等法宝。</p><p class="ql-block"> 三霄娘娘在道教中被尊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她们的法宝混元金斗具有特殊的功能,凡是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不论贵贱贫愚与否,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会拜三霄娘娘,因此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虽然大门是关闭的,但也感受到了三坊七巷文化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 再向北紧临塔巷的就是郎官巷。巷内墙上有介绍:郎官巷古称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刘若虚中进土,改名荣亲里。后又以北宋刘涛世代子孙皆为郎官改名郎官坊。明代万历年间起称郎官巷,沿用至今。“郎官”是中国古代的官名,为皇帝的近侍之臣,最早源于汉代。这条巷子古迹和故居非常丰富,有天后宫、蓝氏宗祠、二梅书屋等古迹,还曾居住过宋代著名学者陈烈、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以及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先见一座门口标有中国畲族馆的建筑产生兴趣,因为我在秦岭登山时,在沣峪口进去后有个“畲家湾”的地方曾是常去之地,当时考察那个“畲”姓好像与畲族有关。但在陕西地界上好像没有“畲族”这个民族了。所以对这个陌生的民族产生了好奇感。</p> <p class="ql-block"> 进入畲族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介绍畲族历史文化、繁衍生息、生活习俗的文图展示板,和物件展示。展示了畲族的源流、居住环境、民族服饰,以及他们的传统医药房、草药、医疗器械、畲银、畲医药以及艺术、武术等。</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这个畲族馆是由福建省畲家企业商会筹建,总投资超过500万元,馆内藏品多达200多件。是三坊七巷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建筑。</p><p class="ql-block"> 畲族又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 安徽、台湾等省份山区。福建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而全省三分之二的畲族人口又聚居在闽东的宁德地区。展柜陈列着各式畲族服饰,畲族服饰按地域又分为罗源式、霞浦式、福安式、 福鼎式、顺昌式、光泽式和漳平式等7类型。 各种配饰图案丰富制作精巧,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趋向和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在一边墙上挂着一幅习总书记与畲族群众交谈的照片,下面写着“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习近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由于畲族馆面积不大,所以游览时间不长,再加上我在参观畲族服饰展柜和看他们的银首饰的图案花纹时费了些功夫,一会不见了好司机。匆匆又走了一遍展馆也是不见人影,就匆匆走了出来。郎官巷,人并不多,在街上找个人并不难,但还是不见好司机的人影。心中略有些慌乱,匆忙中,看到了郎官巷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梅书屋。心想一个大活人怎么也丢不了的,先进去看了再说。</p> <p class="ql-block"> 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朝,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旧居。书屋因院内种植的两株梅花而得名,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书屋占地面积约2434平方米,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福州三合院。共有五进院,各进院之间以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设有覆龟亭遮雨。书屋的门窗、壁板等均由楠木制成,门窗双层镂花,门扇上绘有漆画,多以花鸟和戏剧故事为主要题材。整体风格,体现了文人雅士修身治学的特点。院内的雪洞取名七星洞;小天井的两株梅花依然健壮,除此之外庭院还有一株百余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依然为小院增添着生机;还有假山、古亭等景观,都为书屋的增添了自然韵味。</p><p class="ql-block"> 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展示明清时期的家具和民俗文化。屋内有福州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展览,还有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雕刻和漆器等。这里是了解福建地方特色和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走到小天井时,正遇好司机在那看两棵百年梅树呢。她有点调皮的说,她猜想我一定会来这里,所以故意先不告诉我,看看她猜的对不对,果然心有灵犀。在这里增加了个小插曲。</p> <p class="ql-block"> 走出二梅书屋,两人一起来到了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的严复故居,这里是重点参观的一处古迹。</p><p class="ql-block"> 早由查资料得知: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民国十年(1921)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他一生致力新学,沟通中西,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宣传科学、民主思想,开启民智,变革图强,对唤醒国人影响极大。梁启超等人称其为“中西兼通”,康有为甚至认为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学者”。毛泽东主席评论严复:“自1984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干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1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亲自主编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一书,并写了序言,对严复的爱国情怀和启蒙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评价严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p><p class="ql-block"> 严复在三坊七巷的这处故居,是他晚年归乡的住所。其实严复故居在福州还有一处,另一处是在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那是他出生和童年成长的地方。严复墓也在他出生的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2006年5月25日,严复在福州的这两处故居连同他的墓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郎官巷的严复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其购置的。六十岁之后的严复得了哮喘病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在这里居住仅一年(1921年)就病逝了。尽管居住时间不长,但这是他落叶归根之地。严复的孙女严停云,是台湾著名作家,笔名华严。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的这座故居。她曾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娓娓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表达其无限眷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郎官巷的严复古宅,是一座典型的三进式闽居古建筑,造型别致,其粉面黛顶的曲线形马鞍墙与一般闽居直角阶梯形山墙略有不同,具有沿海开放地区民居的特色。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分为主座和西侧的花厅。进门楼内为天井,两侧有披榭,回廊,主座为四柱三开间房屋,正厅两旁为东、西厢房,前檐的廊轩西侧有门通向隔壁花厅,花厅有假山园池,其后是一座二层楼阁。小院一周不过半个钟头,但却深深感受到了曾经的主人严复弥留的沧桑足迹,和坚毅的爱国忧民之心。</p><p class="ql-block"> 严复,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仅念了几年私塾后,父亲就去世了。少年的严复因家道中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又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走出国门留学英国,成为首批海军留学生。1879年9月底,严复学成归国,先应聘至福州船政学堂任教,后被调至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等职务。 甲午战争惨败后,使严复深深感受到了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也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愤而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希望通过宣扬西方的先进文化,启发国人觉悟。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废八股、兴西学”的主张,促成了京师大学堂的成立。1912年,严复被正式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校长。</p><p class="ql-block"> 严复提出了:“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留,三曰新民德。”他成了戊戌变法运动的舆论宣传家,成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对中国文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位翻译家,他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至今仍被我国翻译界奉为圭臬。毋庸置疑,严复,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近乎全才的大家。无论是教育、思想、翻译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并深深地影响后世。在严复故居墙壁上的严复简介中称他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里程碑式巨人”。</p><p class="ql-block"> 从1915年起,严复的哮喘症日益加重,为了缓解痛苦,他开始吸上了鸦片。但他后来感受到了鸦片的危害,一方面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青年人远离鸦片,一方面自己主动戒烟。1919年,从上海转到北京,在协和医院甘医生的帮助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彻底戒掉了烟瘾。1920年后,严复病情加重,就回归故里居住在此宅养病。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曾留诗给后人:“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至死心怀国家兴亡。</p><p class="ql-block"> 严复在家里还是位难得的好父亲。三位夫人的子女他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几个儿子后来都学有所成,不负父望。长子严璩(qú)留学英国,是财政专家,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三子叔夏在文、 史、哲方面功力深厚,任大学教授,解放后被选为福州市副市长。</p><p class="ql-block"> 严复逝世100年后的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对严复的成就与进步思想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这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由郎官巷西端出来继续向北,穿过南后街牌坊,来到杨桥东路17号。杨桥路本来就是杨桥巷,位于七巷的最北端,后拓宽市区公路,将原杨桥巷改成了现在的杨桥路 。杨桥东路17号也是一座古宅院,在这一座宅院里,在大门外悬挂着两位名人故居的牌子。西面一块是“林觉民故居”,东面一块是“冰心故居”。走进故居院子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是一座林觉民铜雕像,旁边有面石碑,上面的碑文是:“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这就是林觉民和冰心故居。</p><p class="ql-block"> 按说林觉民和冰心虽然是同乡人,但并没什么直接交际,可怎么是同一所故居呢?走进宅院仔细的观看一下这里墙上的文图介绍,和地下展柜里摆放的文物遗存,就会了解到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本是林觉民的祖宅,所以就称林觉民故居。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八岁丧母,从小过继给叔父,由其抚育长大。林觉民叔父林孝颖,为晚清名士,以诗词称于时,林觉民也深受影响。他天资聪颖,笃学刻苦,博闻强识, 少年时代就立下报国大志。在童生试中即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表达其人生志向。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被捕。他在刑讯中慷慨陈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4岁。他在这里生,也在这里长大,直至成婚。他在《与妻书》中非常怀念与妻子在这里共度的一段美好时光,说:“厅旁一室,为吾与你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并表达“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信怀。然而壮志未酬身先卒,成为干古爱情绝唱,震撼了干百万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林觉民殉难后,林家避祸搬走,房屋卖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少年时也住在这里。所以也成为了冰心故居。</p> <p class="ql-block"> 冰心,恐怕是全国人民很少有不知道的世纪老人。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20 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她热爱祖国, 眷恋家乡,倡导“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践行大爱精神,用她饱蘸爱的笔墨与作品,温暖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她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赏与敬仰。</p><p class="ql-block"> 冰心,1900年出生在福州南后街隆普营内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1903年迁居山东烟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举家回迁福州,住进了南后街杨桥巷现杨桥路17 号这座林觉民原来居住过的宅子里。她在《我的故乡》曾生动描述了这个故居。</p> <p class="ql-block"> 冰心一生坚持写作75年,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经历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当代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开创了“冰心体"文学模式。她创作的散文和小说诗集《小桔灯》、《拾穗小札》《樱花赞》等大量作品,皆脍炙人口。冰心还勤于翻译出版的各种译作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获黎巴嫩总统授予的国家级雪松勋章。</p><p class="ql-block"> 1956年7月,冰心由雷洁琼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名誉主席。她是民进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民进新老会员, 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和民进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p><p class="ql-block"> 住过这个古宅院的还有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林长民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倡言宪政人士,曾任徐世昌总统顾问,极力反对段祺瑞内阁的亲日外交,主张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揭露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五四”运动后,被推为出席世界国联总会的中国首席代表;民国十三年(1924年),回福建任福建大学校长,又任全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等。是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他也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女、美女林徽因的父亲。林徽因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是参加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为祖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看来,这一处宅院,留下过多位名人的遗迹,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故事与满满的乡愁,成为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古厝宅院。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座小院能完整保留至今,还得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它的部分建筑正准备拆除建商品房时,刚到任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接到“求救”信后,立即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核实情况,接着主持现场办公会,决定予以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的故居和文物古建筑很多,够上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共15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在仅有的时间里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只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咯。</p><p class="ql-block"> 黄巷向南,是安民巷,此巷座落着福州新四军抗战史暨福州抗战史展览馆。这里记录着1938年2月,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成立后,我党充分利用该办事处的合法地位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同时积极发展抗日游击队,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歼灭了大量日本生力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的一系列故事。 </p><p class="ql-block"> 隔着安民巷,就是林则徐女婿沈葆祯住的宫巷。当年沈葆祯由宫巷去到马尾任船政大臣,为我国近代造船、海军、教育事业奠下基础,又任钦差大臣赴台湾部署海防,办理侵台日军撤兵交涉,倡行治台抚台方略,成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倡导者。在这条巷子里还有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福建华侨主题馆(刘冠雄故居)等,是感受福州的侨乡文化之地。</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三条簪系列写生之一《三条簪》作者雪奇</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三条簪系列写生之二《闽女飒爽》作者雪奇</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三条簪系列写生之三《无题》作者雪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