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平遥 品晋商文化

随缘即可

<p class="ql-block">  你去平遥古城,大概率导游都会带着你登临城墙,大手一挥介绍到:“这就是刘伯温当年设计的经典之作”!这是配合文旅宣传的噱头,你千万不要当真,因为平遥古城的历史还长着呢。</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西周时代,就开始驻兵并营建防御工事,秦置县平陶,属太原郡。汉朝时未设建制,大部属京陵、中都二县。北魏太武帝时,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平遥城作为县治之所在。隋唐时期,平遥土夯的城垣,都已经经历一场场战争的考验。唐宋时期,平遥古城商贸初具规模。元朝已经是“桑园成林,百鸟争鸣”。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平遥城墙历经26次修葺增补,形成了现存的已有规模。</p> <p class="ql-block">  穿越时光的隧道,一座古城出现在面前,逼仄的巷弄,夕阳渐远的瞬间,让人忘记朝夕的更迭,青砖灰瓦的触痕中,依然还是明清时的温婉。</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汾河东岸,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是过往辉煌与当今活力的融合体,晋商文化的深沉底蕴、古建筑群的瑰宝风范、彩塑艺术的冠绝群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平遥独有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连绵不断的古城墙总周长达6163米,墙高约12米。“古城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无论大街小巷都是偶数。”据导游介绍如今天还有一万多居民在古城中居住。穿行古城中,街巷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从高处俯瞰严整得就像一块棋盘。</p> <p class="ql-block">  作为晋商发源地,平遥曾是清代晚期的金融中心,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20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堪称古代中国“金融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两百年前、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平遥古城是一座拉不完、填不满的商城,各地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再从这里运向全国。如今,平遥的各大票号已卸去铅华蜕变为晋商博物馆,用历史建筑和票号文物向海内外游客讲述着晋商走南闯北的恢宏魄力。</p> <p class="ql-block">  辉煌不能只在历史中供人仰望。为什么今天发展平平的平遥,在明清时期却是创造“晋商风雨五百年,钱庄票号汇通天下”商业传奇的中心呢?</p> <p class="ql-block">  我首先想到了地域特征。先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山西人喜欢醋,主要原因就是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许多地方的地下水碱性特重,水质硬,甚至许多井都是苦水井。这种水破坏了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长期饮用这种水很容易生结石。而醋的酸性正好能中和碱性,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多吃点醋有益于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山西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主要地城,从秦汉开始,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一直战事不断,攻守互换间,给周边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牺牲,但因战争的本质是资源的争夺和重新分配,所以,频繁的战争,也为少数人在战争中寻得商机,成为财富的拥有者。</p> <p class="ql-block"> 晋商的发展还与走西口有较大关联。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走西口》,听起来很浪漫,其实是非常的悲壮,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踏上遥远的未知的路程,可能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可能这一去就天人永隔,可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有数百万,十几代的山西人走出了自己的家乡,去往蒙古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和著名的“闯关东”,“下南洋”一起并称为‘三大人口迁移’。</p> <p class="ql-block">  西口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名字“杀虎口”,而杀虎口地理位置特殊,里面是山西,外面是内蒙。</p><p class="ql-block"> 里面的山西人多地少,干旱贫瘠,走西口是不得以而为之,去争取一条活路,凭借着山西人的吃苦耐劳在关外生存下来。有更幸运的少部分人,在这场人口迁徒活动中,不但存活下来,而且还抓住了与蒙古等当时的域外诸国通商的机会,打下了数百年的基业,从此他们就有了一个专属的名字——晋商。</p> <p class="ql-block">  当年走西口对于山西人来说,是离别,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当一家老小连饭都吃不起时,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去承担苦难,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有两个字:“活着”。</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些推着小车靠摆摊儿卖苦力的人凭什么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的呢,只因为他们诚心为顾客,为了和蒙古族融为一体,他们学习蒙古族的习俗,语言,让顾客感觉他们更加亲切,后期有不少其他地方的商队也到蒙古发展,但都不如山西的商队做得好。</p> <p class="ql-block">  晋商的发展还与边关战争有较大关联。公元1694年,康熙率兵征讨噶尔丹,需要深入草原腹地,由于距离太远,后勤跟不上,于是康熙下令,让山西及其周边的地区督抚全力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清朝为了鼓励山西的商贩出关给军队送粮,会给与高额的补贴,所以山西的商贩见有利可图,便但这很大的风险给前线的清军送物资换取可观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晋商的发展还与依附封建朝廷有较大关联。早在满人入主中原之前,晋商的足迹就深入到了东北及内蒙地区,给后金统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等到他们取代明朝后,晋商们又对清朝的对内平叛战争、对外边境贸易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康熙年间和准噶尔的拉锯战中,晋商们就出钱出力,踊跃捐资,为康熙解决噶尔丹居功至伟。部分晋商由此成为红顶商人,头顶清廷官帽,为朝廷经营生意,特别是获得了一些如盐铁等垄断性的买卖,让他们日进斗金,迅猛发展。</p> <p class="ql-block">  晋商的发展还与山西矿产资源有较大关联。明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中制</span>”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京师大贾数晋人</span>”。</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统治期间,能够兴旺发达二百余年的商业世家,最有名的是: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等。他们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贷者,又是大地主,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p> <p class="ql-block">  当然,晋商发展成为天下第一商帮,不是有钱之后就自然而成的。晋商的伟大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p> <p class="ql-block">  一是诚信,讲求“一诺千金”。他们“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晋商起家微利,从三晋一隅辐射塞北江南,靠的正是诚信。</p><p class="ql-block"> 太谷广誉远药店,配药保证精购原料,“龟龄集”“定坤丹”长盛不衰;祁县复盛公商号,经营从不缺斤短两,“复”字号货物远近闻名;平遥长泰永绸缎庄,物尽其美不抬高价,锦缎丝绸享有美誉。晋商创立的商号以诚制胜,以诚取利,赢得了顾客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又见平遥》剧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末,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赵易硕与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一起去沙俄接王家血脉回家。七年过后,赵易硕连同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这就是平遥诚信。</p><p class="ql-block">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二是创新明清时期,晋商越走越远,越做越大,由镖局押送银两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晋商们货币交割需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票号在山西平遥应运而生。票号是专营银两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也即现代银行的前身。“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晋商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于创立票号。引进人才,实行“经理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祛除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昂的弊病;引进资金,实行“股份制”,吸纳闲散资金,实现互利共赢,满足大商业、大流通下的资金需求;打破地域限制,实行“联号经营”,有效应对由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五百年晋商辉煌,创新是源头活水。</p> <p class="ql-block">  三是开放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句俗语是晋商身影最真实的写照。山西山多土瘠,但煤、铁、盐蕴藏丰富,自古以来,山西人便利用自然资源与他人交换所需物资。直至明清,商品交换范围逐渐扩大,晋商足迹遍布欧亚。历史上,进出边关运销粮草食盐,深入大漠贩卖皮毛骡马,远走俄国出口茶叶丝绸,晋商见证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目睹了“驼马穿梭,不知其数”的繁华。百年风雨,晋商的“开放”精神沟通了发达商埠与偏远边疆的联系,更搭建起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走在平遥,感觉我们古人太聪明了,以古人对龟崇拜的图腾打造平遥。用中国的龟文化,赋予了这座城市免祸消灾、象征长寿,代表财富、预示祥瑞,力量与坚固等寓意。使一个长达500年的经济重镇,却一次又一次平安躲渡过战争的摧毁,发展的欠缺却又阴差阳错变为发展的契机,不得不说平遥人是有福的。</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今天的平遥,一万多古城居民传承守护着祖辈先人的生活记忆,使这座城不是一个冰冷的文化标本,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活态城镇。</p><p class="ql-block"> 实话说,今天的平遥,我作为一个旅客,在此旅游的总体感觉并不是很好。希望平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这座城古韵悠长、历久弥新。不仅留住古城的“形”,更传承着内在的“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