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南建筑设计院74届高中毕业生下乡50周年

付爹爹

<h3>1974年10月22日,我们中南建筑设计院(时名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的54名职工子弟,也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统一由设计院组织到湖北省武昌县流芳公社红旗大队插队落户,随我们一起下放的带队干部是王仁中和吴冲。</h3> <h3>参加下乡50周年纪念聚会的74届全体知青</h3> <h3>参加下乡50周年纪念聚会的74届全体女知青</h3> <h3><br>54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30人)分成了十个小组,八个小组是男女搭配,纯男生(10队4人)和纯女生(11队2人)各有一个组,每个小组最多7人,最少两人,下放到全大队除7队(大郑湾)的10个小队。由于大舒湾分成了1、2、3、4四个小队,因此也相应安排了四个小组共23人(其中女生10人,男生13人)。</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到各小队的知青基本上都是借住在农民家里,只有两个半小组例外。一是6队的知青,住在设计院原农场的两栋两层宿舍,男、女知青各住一栋的2楼;二是10队的4个男知青,被安排住在小队一间闲置的旧房子里;三是5队的男知青被安排住在小队的仓库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春节后,全体知青集中到大队部,准备成立知青农场。生活区定在大队部所在地的南向山坡上,规划建设一栋仓库(含厨房)和四栋宿舍,其中仓库(含厨房)和两栋宿舍的墙体均用石块砌筑(另外两栋宿舍墙体用红砖砌筑),屋顶则统一采用预制挂瓦板上铺红瓦。由于仓库的跨度达到十多米,两边山墙之间还专门设计使用两品设计院做过疲劳试验后废弃的钢屋架。</p> <h3><br>知青们集中后首先在山坡上分别开挖、平整出五栋房屋的地基和墙体基沟,然后又承担起从大队部所在地后山采石场搬运石料到前山建房处的工作。开始时由于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只能大石块两人抬,小石块抱着走,效率极低,后来带队干部联系设计院调来一辆卡车,才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石料全部到位后,知青们又给大队派出的泥瓦匠当小工,和砌墙用的泥沙,搬运石料。</h3> <h3>建房期间,离大队部较远的几个小队的知青就直接搬到大队部的仓库和食堂居住,离得近的几个小队的知青则吃完晚饭仍都回到原小队的住处睡觉。</h3> <h3>2006年谷歌卫星图</h3> <h3><br>石料运输任务完成过半后,成立了由朱德首、高山、王汉夫、胡武生、顾德华、卢航、龚高云、汪蓓、周法晏、杨文兵等十人组成的木工组,在设计院委派的老木工吴厚堂的指导下,在6队设计院原农场的两栋两层宿舍的一楼为我们知青自己盖的房子制作门窗。该组此后还为设计院新建的50户及外单位宿舍等制作过门窗。</h3> <h3>参加五十周年纪念聚会的木工组知青</h3> <h3><br>1975年4月,红旗大队知青农场正式成立,为此,大队从附近小队划拨了81亩水田,11.1亩旱地给知青农场,还从几个小队抽调来了舒邦良(1队)、舒邦强(4队)、舒邦顶(4队)、罗义启(10队)等四人,帮助用牛整地并指导知青干农活。</h3> <h3>女知青与老农合影,左起朱娃莉、罗红梅、周法晏、舒邦强、舒邦良、李季、田莲华、李文美</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休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时,6队的胡昌彦任知青农场场长,刘嘉、陈力平、任维汉、田莲华分别任知青队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后勤队长和妇女队长,罗旋任妇女队副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误农时,知青农场在建房的同时春耕生产(早稻育秧、插秧、田间管理等)也有条不紊地穿插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是4月份,还有部分知青被大队抽调去参加了汤逊湖的围湖造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全体知青终于住进了自建的宿舍。</p> <h3><br>仓库(含厨房)是最先建好的,厨房设在该建筑的左上角,灶台由两口大锅组成,还建有蓄水池,烧火口在建筑外面,燃料使用的是煤炭。首任火头军是任维汉和刘景雄。</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增加收入,并充分利用农闲时的人力资源,知青农场还成立了由罗旋、黄远华、王维、蔡志康、袁克兰、陈琦、李欣薇、朱娃莉等八人组成的文印组,专门为设计院的资料室和标准站标准图库刻印技术资料并装订成册。工作场所设在仓库(含厨房)的右下角,专门隔出了一间房。为了做好相关工作,文印组的全体人员先到设计院晒图室文印组学习用铁笔、钢板刻蜡纸,调油墨、装蜡纸、操作印刷机,后又到一个印刷厂的装订车间学习折纸、分拣、整理、涂浆糊、装订、包封面等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11月,王大欣和王森因父亲退休,根据当年的国家政策,顶职回到设计院参加工作,成为74届知青中最早回城的两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是知青农场建场第一年,共生产了粮食68294斤,其中:早稻18516斤,691(中稻)11484斤,一季晚(中稻)15243斤,晚稻22000斤,高粱1051斤。此外,还生产了油菜籽178斤。虽然我们74届的知青是第一年学种庄稼,在早、晚稻各种了30亩的情况下,亩产已超千斤,达到了1350斤/亩。</p> <h3><br>1976年3月,知青农场添置了一台武汉拖拉机厂生产的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任绎和罗红梅成为“第一代”拖拉机手,唐昌宜和李欣则是“第二代”拖拉机手。</h3> <p class="ql-block">摆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5月17日至9月4日期间知青队分组情况(木工组和文印组人员未变):</p><p class="ql-block">1组(8人):付小平、刘嘉、刘伟荣、殷建国、孟静、赵北琳、李季、曹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组(10人):陈力平、吴小云、黄铁武、唐昌宜、张歧军、罗红梅、郑兰兰、王国光、黄恒玲、宋清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组(8人):任绎、向小玲、李欣、何颂义、刘景雄、危茵、唐惠珠、安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勤组(9人):任维汉、杨小平、李保峰、刘为、任洪光、谢玉玲、梁苑菁、龚职平、张小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75届的知青也下放到了农场,所以除了木工组、文印组和农业1组外,农业2、3组和后勤组都增加了75届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15日知青队组织及分工情况(全部为74届知青):队委会:陈力平(团的工作)、付小平(生产)、吴小云(宣传、学习)、罗旋(协吴、生产)、朱德首(木工)、任维汉(后勤、工厂财金)、卢航、刘嘉(民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组组长:1.付小平,2.陈力平,3.任绎,4.罗旋,5.朱德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组副组长:1.刘嘉,2.吴小云,3.向小玲,4.黄远华,5.高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勤组组长、副组长:任维汉、杨小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小组长:1.孟静,2.黄铁武,3.唐惠珠,4.袁克兰,5.汪蓓,6.刘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宣传员:刘嘉、吴小云、危茵、唐昌宜、曹琼、顾德华、李欣薇、任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兵排长:刘嘉,副排长:谢玉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工员:吴小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15日知青队人员兼职情况(除了第2小组技术员宋清菲是75届的,其他均为74届知青):</p><p class="ql-block">农业技术员:刘景雄(晚秧班子:刘嘉、陈力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小组技术员:1.孟静、赵北琳,2.郑兰兰、宋清菲,3.何颂义、危茵,4.袁克兰、朱娃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萍、水白菜、水花生饲养:王国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拖拉机手:任绎、罗红梅,李欣、唐昌宜(8.3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会计:龚职平,出纳:谢玉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场会计:孟静,出纳:王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工员:唐惠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15日后勤组分工情况:</p><p class="ql-block">放牛:(龚职平)、李保峰、(张小燕)、黄恒玲、李欣薇(9.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喂猪:谢玉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菜:刘为、(任洪光)、杨小平(9.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烧火:(梁苑菁、杨小平)、张歧军、陈琦、唐惠珠(9.4)、张以国(10.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具保管:任维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粮食保管:李保峰(学习去后暂由孟静兼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陈力平在74届知青中第1个招工回城参加工作,招工单位是武钢07工程。由此时起,我们74届知青开始进入招工、招生、考学而返城的新的历史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知青农场各项工作都走上了正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1975年相比,农业生产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而且增加了品种,提高了单产和质量,木加工和文印等副业则发展更快,总收入远远超过农业收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知青农场74届知青第一次大批量招工回城,涉及的人员有:向小玲、赵北琳、罗红梅、郑兰兰、龚高云、张歧军、唐昌宜、顾德华、任洪光、高山、殷建国(共11人),招工单位是武汉市民政局基建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知青农场74届知青第二次大批量招工回城,涉及的人员有:李欣薇、曹琼、唐惠珠、王国光、刘嘉、李保峰、何颂义、任绎、卢航、李欣(共10人),招工单位是一冶房产处工程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两次大批量的招工回城外,其间和后来零零散散的招工还走了一些人,1977年和1978年的两次高考,考上大学或中专、技校的又走了一大批人,最后剩下的几个人在1979年2月被招工到设计院参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当年下放的54名74届知青全部离开了亲身参与建立的知青农场,离开了青春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的奋斗之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另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我们74届知青在下乡期间,一部分人还上过堤(参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下过湖(参加汤逊湖的围湖造田),而且根据公社和大队的工作需要,被抽调出去干了些其他事情,如:李文美、刘嘉、李保峰被抽调到公社宣传队排节目,参加武昌县会演、小队巡回演出和黄龙山部队慰问演出;田莲华被大队抽调到5队和9队,与当地青年干部一起驻队工作几月,主要是组织政治学习,搞好农业生产,完成大队交给的各项任务;任绎被大队抽调到大舒湾小学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赵北琳则在大队部当了三个月的广播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任维汉、谢玉玲曾作为优秀知青代表出席了武昌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span></p> <h3>谢玉玲(第一排左一)、任维汉(第三排右四)</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我们74届知青在下乡期间,设计院先后派出了八名带队干部,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 王仁中1974年10月至1975年10月</p><p class="ql-block">2. 吴 冲1974年10月至1975年4月</p><p class="ql-block">3. 童鹤飞1975年4月至1975年10月</p><p class="ql-block">4. 蔡焕文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p><p class="ql-block">5. 王巧珍1975年10月至1976年4月</p><p class="ql-block">6. 易力金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p><p class="ql-block"> 7. 吴兆瑞1977年10月至1978年10月</p><p class="ql-block">8. 刘昌汉1978年10月至1980年2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2024年12月2日,当年的知青相聚于武汉市武昌区友谊路“谢先生的酒店”,握手拥抱、拍肩搂腰,无拘无束,好不热闹。讲往事,聊趣事,录视频,拍合影照,不时掀起高潮。当年的姑娘小伙,现在的爹爹婆婆,这天都不老,有的还很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青五十年再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汉夫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流芳岭上望,黄龙山色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舒湾雷鸣,小符镇雨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汤逊湖波荡,港畴青纱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茅店棠梨黄,石桥路悠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插夏收忙,麦熟稻谷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拖拉机声隆,水牛睏泥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狗窝猪圈旁,红瓦映斜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杉树掩门窗,石屋岁月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琴扬歌声亢,悲欢共一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十风雨路,旧时情难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昔日音容在,人却已他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再聚首,同饮酒千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2月2日</p> <h3>知青农场位置2024 年百度卫星图</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2024年百度卫星图上可以看出,当年的知青住地已成加油站,农场耕地已是三环线的道路、有轨电车的轨道与光谷大道站的车站,以及光谷智慧园的园区。正所谓:故地五十年,沧海变桑田。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共回味。</p> <h3>大高二女知青</h3> <h3>中高二女知青(右三赵北珊除外)</h3> <h3>设计院子弟小学同学知青</h3> <h3>8、9、10队知青</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后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下半年,知青农场完成了建房工作后,给我安排的第1份工作是与胡武生种菜,菜地开在食堂取水的港边,为了种好菜,我还到街道口新华书店买过几本蔬菜种植的书自学。忘了是什么原因,知青队要改选生产队长,也忘记了是哪个小子起我的哄,提了我的名字,于是就奇怪的当选了,从而结束了我闲散的种菜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管农业生产的队长,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繁杂事务及数据靠脑袋是记不住的,于是就使用了一个150×105毫米的塑料皮记事小红本,而且鬼使神差地保留至今,于是就有了上面有关知青农场当年情况的一些原始记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