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福建土楼博物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凤城镇,是世界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主要是客家文化展示交流、和宣传中心,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也是我区打造的文化旅游名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福建土楼博物馆,外观采用了客家土楼中最恢弘精美的五凤楼为造型,占地面积4288平方米,建筑面积10692.7平方米,展厅面积432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568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馆内陈列名为“客家梦•土楼情”,包括序言、文化瑰宝、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梦中故土和守望家园六个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展览与福建土楼为主线,突出土楼与客家人的关系,展示了土楼建筑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客家土楼文化,诠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生活情景。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馆内还设立了“土楼与烟草专题陈列”,展示福建烟草种植与生产的发展,展示永定条丝烟的生产发展,以及和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的相互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介绍福建土楼的分布状况及土楼之美。重点展示福建土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及福建土楼建筑文化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建土楼融中原传统文化,聚族根植闽西山区而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建筑成就。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结合,是人类民居建筑的杰作,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建土楼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艺术。成为人类与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壮美景观。它分布在闽西的永定县,以及与闽西毗邻的闽南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等部分山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宋时期,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等原因,大批中原汉人辗转南迁进入闽粤赣边区,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民系及其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客家人聚族而居,还把中原古老的生土夯筑技术与南方的木结构建筑技术相结合,依地势及自然环境构筑成美丽合谐的生态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客家人运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夯筑技术,构筑在福建闽西、南山区,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并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生态土楼。同时对周边民居建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土楼风水。在建造土楼时,运用阴阳、五行的辩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将土楼的位置、布局与天文、地理、气候、水文、地势、风向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有利的地形和环境,以利于人的生存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展示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福建土楼的产生、发展、繁荣和传播过程。重点介绍福建土楼营造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客家梦,土楼情”再现了福建土楼的久远与深邃,客家文化的魅力与多彩,旨在让人们更好地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祖先创造的珍贵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土楼就是一层层夯筑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夯墙是土楼营造的重要环节:一是讲究泥土的选择,含沙量不能超过30%,干湿适宜(抓起成团,放开松散);二是根据房屋要求,定位墙枋的垂直或倾斜角度;三是夯墙从中间往外夯,从间距15公分到9公分到3公分,连续夯4遍;四是每一板墙中都要放二到三次,间距15公分的杉木枝或竹片,俗称“墙骨”,起到拉伸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钢筋”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建土楼是中国建筑文化,在特定区域、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的建筑理念,展示出建筑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成为独具客家山村建筑特色的壮美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建土楼的建筑方式,采用当地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而建造,形成千姿百态的与自然、合谐、适宜、美观的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客家人将中原古老的生土夯筑技术与南方木结构建筑技术紧密结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环境,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建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时客家人有群居习俗及抵制外来入侵的生活意识,逐将土楼建筑为封闭式及向高层发展的形式,将生土夯筑技术及建筑发展到极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福建土楼与烟草特别陈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6世纪初,原产于南美洲的烟草传入吕宋(菲律宾),明万历年间(1573-1620)经漳州再引入永定。永定独特的地理环境种植出品质优良的烟叶,使烟草种植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精细考究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色泽金黄、芬芳醇厚的“永定条丝烟”。永定客家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纷纷设立烟庄,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永定一时被誉为“条丝烟王国”。永定成了中国烟草业的重要发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万历三年(1575),晒烟自漳州传入永定种植,随后快速发展。至清代中叶,全县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总产高达150~180万公斤。当时“春夏烟田相连,全县烟棚林立,烟庄遍布城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烟草行业的高度繁荣带动了永定造纸.航运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永定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推动土楼营造技艺大发展,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土楼拔地而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代,永定条丝烟质地精良,被赐为“烟魁”而成贡品。每年数以万箱条丝烟畅销大半个中国和南洋各地,价值200多万两白银。除烟草外,造纸等行业也空前发展,为永定土楼大规模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烟草人继承了先辈们宝贵精神财富,在发展道路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品种不断优化,工艺不断创新,铸就了新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早在明朝,永定烟农就掌握了“细切如丝”的烟草加工制作技术。至清代,全县加工作坊达千家。随着永定条丝烟的发展,永定人开设的条丝烟庄、烟行遍及大江南北和东南亚各国,并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优胜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定晒烟,始种于明万历年间,鼎盛时期乾隆年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永定条丝烟曾被乾隆御赐“烟魁”并作为钦定贡品,享誉全国并走向海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与条丝烟产业发展的同时,永定烟刀行业迅速兴起,产品畅销全国。烟草行业的繁荣带动了永定造纸、航运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民间积累的大量财富为建造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土楼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永定赖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永定抚市社前赖存觉在苏州经营条丝烟,巧遇紫阳书院出来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提出搭乘他的商船,赖存觉满口答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船上乾隆皇帝与赖氏拉家常,当谈及地方人文风俗时,乾隆不时称赞永定是个“魁星临幸之地〞。乾隆上岸时,赖存觉赠送了一些食物和条丝烟给亁隆,不久,赖存觉便意外得到了乾隆御赐的“烟魁”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赖存觉返乡,将此奇遇和御赐喜讯告知父老,合族欢欣。民众便借用乾隆皇帝“魁星临幸之地“的口谕,将“烟魁"与“魁星“巧妙融合起来,创建了自1758年来,260多年历史的元宵“出魁“大型民俗活动。2022年1月确认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展示客家人在土楼里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重点展示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的祖训族规及独具地域特色的客家土楼民俗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定是客家祖聚地,著名侨乡,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先民自唐朝迁居以来,不仅传承了中原汉文化,还包容吸收当地的文化精髓,创造了以汉文化为主流,又富有当地特色,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为海内外客家同胞传承、追崇、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定客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不仅有“永定万应定”等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永定客家山歌”等一十四项省级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家训”等五十五项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客家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耕读传家,忠义报国的理念。客家人秉承中原汉民族的价值观,在辗转南迁的过程中,融合当地土著民族,开拓创新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客家人应有的独特的新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客家人志存高远,崇尚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人处事正道,勤耕苦读,为国家效力。土楼内常见的学堂(私塾),体现客家人的家国情怀,精忠报国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锡器制作技艺,是传统客家锡器是闽西客家生活的重要器具和民间工艺品。在闽西客家祖辈生活的各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众多锡器工艺和民间工艺中别具一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闽西客家锡器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显现出中原器物的风格和闽西原住瑶越民族风尚,相融合的独特品质。在闽西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传承中,当地能工巧匠所制做的闽西客家锡器,满足了客家祖辈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瓷质枕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始终传承中原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客家话语、生产方式、衣着饮食、生活习俗、乡风民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处处体现出客家的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洞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定抚市花灯故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花灯有:花篮灯、竹马灯、采茶灯、龙灯、鲤鱼灯、吉祥如意麒麟狮象灯、五谷丰登蝙蝠灯、大鼓凉伞灯、孔明灯、花钵、花缸;常见故事节目有:魁星点斗、孝友无双、和合仙、夫妻观灯、瞎子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四进士、六国拜相、梁哥、士农工商四民乐业、渔樵耕读四民同庆、带子转门、赵彦求寿、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春秋架、观音送子。2008年6月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闽西客家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明朝初年从浙江传入上杭,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木偶戏传入闽西后,演出“高腔”木偶戏,用客家方言说唱,唱腔有“九调十三腔”之称,曲牌有《长行板》《饶平调》等十八种,剧目多为连台本。道光年间,部分木偶戏班搬用闽西汉剧唱腔和剧目,并用“土官话”说唱,被称为“乱弹班”,从此闽西客家木偶戏变成“一个剧种两种唱腔〞。闽西客家木偶戏历代艺人在提线技艺上屡有创造,提炼出“走四角台、打四角台、整冠、拍衣、撩袍端带”等一整套表演的基本程式,根据剧目、角色要求,创造了“弄蛇、舞狮、揉鞭、钻火圈、背人”等操控绝技。2021年5月确认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定万应茶,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永定著名中医卢曾雄,他依据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材,经熬制加工制成。它具有纯正清檀的香味,味微苦回甘,香气浓郁。饮用后有神清气正,肠胃清新感。2008年6月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侨台文化是永定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展厅展示永定客家人漂洋过海过台湾,下南洋,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为当地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又名心系故土,热心桑梓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末清初以后,到省外经商、到南洋谋生的土楼客家人逐渐增加,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们始终“心系中原怀故土,悦终追远不忘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0~2012年,台湾吴伯雄先生携夫人戴美玉多次回祖籍地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寻根渴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哥出门去过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哥出门去过番,洋船等到粤海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妹有话当面讲,下次搭信较艰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汕头出海七洲洋,七日七夜水茫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船三日唔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哥出门去过番,阿妹下到汕头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番邦赚钱番邦使,去就容易转就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胡文虎(1882~1954),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著名爱国侨领、华侨工商业巨子、万金油大王、国际大慈善家、客家事业的奠基人。他创办25种以上星系中英报纸传播中华文化,出钱出力支持祖国抗战,在华侨中个人捐资最多。</span></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末,胡文虎在故乡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虎豹别墅。1990年代,其女儿胡仙博士捐巨资修缮虎豹别墅,创办胡文虎纪念馆,捐赠给永定县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文虎荣誉奖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福建土楼八年的申遗艰辛历程和申遗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土楼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研究和开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考察客家土楼(1996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世纪初开始,尤其是1950年代以后,永定客家士楼,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参观,并逐步走向世界。1998~2008年,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7月7日,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士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福建土楼,任重道远。申遗成攻后,政府和民众将为保护福建土楼文化遗产,继续作出新的贡献。福建土楼,将和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