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西安举办日本电影周,接连放映了三部日本影片:《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次引进外国影片,我和一位战友恰好在西安转火车,便一起看了电影。</p><p class="ql-block"> 《追捕》中,逃亡检察官杜丘的硬汉形象一下就迷住了我。</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他甚至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审美观,人们开始喜欢外形彪悍、性格刚毅的男人,眉清目秀的美男脸反倒不招人待见,其中的代表人物唐国强因此被冠以“奶油小生”而多年不得见天日。直到演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鲜肉变成了大叔,才算是咸鱼翻身,华丽丽地霸气回归!</p><p class="ql-block"> 令中国观众为之倾倒的,不只是影片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杜丘和警长矢村穿的那种风衣。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且普遍灰蓝中,一件米色风衣将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两个男人都衬托得十分帅气潇洒。</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中国之外的国家,风衣并不是新鲜物,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部战线的英军士兵们就已穿着它蹲守战壕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男神们将风衣穿出了新的品味与格调,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的亨弗莱·鲍嘉、《魂断蓝桥》中的罗伯特·泰勒。你以为他们打动女人的只是深邃的眼神儿、雕塑般的面孔以及对女人的用情专一吗?也要拜风衣所赐,增加了他们男性的十足魅力,令人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 明星一向是潮流的代言,风衣从此走出银幕,风靡欧美。</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一九七八年就见识了风衣的魅力,但那时中国还没有风衣,何况作为一名军人,我也不可能穿风衣。</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我已脱下军装。我的一位同事的父亲是轻工行业的领导,那一年要去上海参加轻工行业的服装展销会。</p><p class="ql-block"> 上海总是开风气之先,中国的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就是那一年在上海组建的。</p><p class="ql-block"> 同事随父出差,我便托他带回一件心仪已久的“大地”牌米色风衣。</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的省城,几乎没有几个人穿风衣,所以当我穿着一件米色风衣在大街上招摇而过时,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拉风的感觉,就犹如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早餐》中,穿着纪梵希黑色礼裙优雅地走在纽约第五大道。</p><p class="ql-block"> 我当然无法跟赫本比,赫本在《蒂凡尼早餐》中也穿过一件米色风衣,简直风情万种啊。</p><p class="ql-block"> 但没关系,每个爱美的女孩,都可以因为一件风衣而变成自己的赫本。</p><p class="ql-block"> 风衣的流行是有道理的,它穿脱方便,可遮风挡雨,且一年四季均可穿着,品位与实惠二者兼具。</p><p class="ql-block"> 夜风太凉,一件风衣在手,请为爱你的、你爱的人轻轻披上。</p> <h3> 《追捕》中杜丘的风衣曾风靡中国大陆,而高仓健刚毅冷峻的形象也令无数女子为之倾倒。</h3> <h3> 《魂断蓝桥》中的克罗宁上校多么潇洒。</h3> <p class="ql-block"> 电影《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中身穿风衣的男主人公里克。</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误以为经典歌曲《卡萨布兰卡》是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插曲。其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音乐人贝特·希金斯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有感而发写给自己女朋友的,后来成为爱情电影《广岛之恋》的插曲。</p><p class="ql-block"> 而贝特·希金斯的女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扮演里克的,是好莱坞著名演员亨弗莱·鲍嘉,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出生那年亨弗莱·鲍嘉便已去世,但他的银幕形象,至今都活在我和无数观众心中。</p> <p class="ql-block"> 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早餐》中的风衣造型。</p> <p class="ql-block"> 我曾有这样一件白色风衣。穿白色风衣的后果,就是在夜色中吸引盗贼目光,抢劫了战友送我的白色包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