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

老学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嵩阳书院,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之一,4A级景区,位于登封市北,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484年,初名嵩阳寺,隋朝605年更名为嵩阳观,宋朝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学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历史上曾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名圣贤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著名的儒学典故“程门立雪”也发生在这里。嵩阳书院于明末毁于兵火,后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目前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中轴线上的高山仰止牌坊、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五进院落组成,其规划布局和实物留存独具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嵩阳书院,为清代建筑,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三开间卷棚式硬山建筑。门额横匾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黑底金字,朴素大方,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为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书。大门两侧前檐柱上悬挂着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作的对联。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的全国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朝名儒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吕诲、李纲、范纯仁等人相继在此讲学,声名大震。清代名儒耿介、汤斌、李来章、冉谨祖、窦克勤、王泽益等人主持讲学期间,名播四方,求学者摩肩接踵,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嵩阳书院最著名的文物有: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赐封的“大将军”和“二将军”柏,经林学家考证为原始柏。大唐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大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仪门,为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 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为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门联是:“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这里也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道统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0年)河南巡抚间兴邦捐俸银创建,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一建国初期再次维修。室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图。”祭祀道统三圣人,是嵩阳书院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书院中,唯有嵩阳书院保存此种祭祀形式。柱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所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公(前1079--前974年)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兄长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营建洛邑。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登封测台是其测量天地之中遗存。禁酒令——《酒诰》相传,周公摄政七年,躬亲政事,对般商败亡的历史教训尤感深刻,在分封自己弟弟康叔去商朝旧都朝歌时,特意写下了这篇《酒诰》,“无彝酒”,“饮惟祀,德将无醉。”“执群饮,戒缅酒。”这是中国第一部用政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对饮酒行为与国家政治问题关系进行系统清理思考的重要历史文献,成为以后历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禹,名文命,字密,鲧之子,登封人。以治水,改造自然,造福人民而被后人颂扬。接受舜帝禅让天下,建都阳城(登封),铸九鼎,划九州,推行仁政。嵩山有许多遗迹,如禹都阳城、启母阙、启母石、螺辕关等。大禹禁酒令——《战国策·魏策二》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帝尧,姓伊祁,号放勋。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帝以仁政而治天下,为体察民情,曾到箕山访许由,禅让天下。多次到嵩山巡狩,解决黎民疾苦。根据杨雄《河东赋》载“尧卒于嵩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清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子杏坛讲学旧学,在此除地为坛,讲学其章节。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凳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前脚下有一口古井,不知是否那口(蒋公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岳嵩阳寺伦统碑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和佛像,碑阳上半部雕有一尊大佛像,内做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下半部为铭文,隶书,39行,流利雅致,记述嵩阳寺生禅师造塔之事。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4佛,碑两侧浮雕连枝荷花图案,规制整齐大方。其雕工之精,线条之美,布局结构之匀称,为中原石刻艺术中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唐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约80余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八分隶书:文意记载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治病而炼丹九转的故事,其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程门立雪,据传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聚徒讲学时,生徒云集。有年隆冬时节,大雪飘零,杨时、游酢两位学子来嵩阳书院欲拜师求学。此时程颐正在讲堂内闭目静养,杨时二人不便打扰,就恭敬地站在门外静静地侍立。待程颐醒来,院内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而杨时、游酢仍立在雪中。“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后人把这段尊师重道的典范称为“程门立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敬义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耿介创建,是学子读书的教室。斋名寓含耿介告诫学子要敬肃,不要怠慢,取自孔子说的。君子瑜于义,小人瑜于利,1986年落架重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树冠19米,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树洞中可容五、六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将军柏,据传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元封年(公元前110年)游历嵩山时,见二株柏树非常高大,一时高兴,将其封为“将军”。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专家考证此数树龄45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藏书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创建,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1989年落架翻修·室内陈列清代存书57册 清代木刻板10块,1982年嵩山峻极峰顶发现的唐武则天析福金简、复制品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泮池,位于道统祠前,池上架拱桥以通往来。古制学宫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相传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示不忘先师之意。古代嵩阳书院凡科举考中的学子,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三周仪式,表示不忘先师教导、永效先师博学品德,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p> 嵩岳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嵩岳寺简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嵩岳寺位于登封市北4公里处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北魏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601年改名嵩岳寺。此寺背依太室诸峰,群山环抱,林泉秀美,曲尽山居之妙,是为胜景之地。特别是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塔高约45米,驰名中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封八大景之一“嵩门待月”就在这里,人称“嵩山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嵩岳寺塔建于北魏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简体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塔”。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列出了一份国家应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清单,根据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标上一至五个圈,而清单上的嵩岳寺塔前被标上五个圈。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嵩岳寺塔塔身上下混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这种密檐形12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在当时也是少见。该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历经15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嵩岳寺塔的形制,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艺术交流结合的完美见证,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层,40米。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但装饰仍有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 ,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衣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珈蓝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雄宝殿</p> 法王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处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内古树参天,寺后有隋唐砖塔,溪水潺漏,景色秀丽,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法王寺始建于东汉71年,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1953年。比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其在汉传佛教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法王寺占地面积6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现有山门、未来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卧佛殿七进院落。寺后山坡上,有建于隋文帝602年的四角抛物线形15层正方形舍利塔,还有唐代砖塔3座。2001年6月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7年,释延佛方丈入住大法王寺,筹集资金,由世界第一大佛设计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大师林胜标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在释延佛方丈的努力之下,佛教活动蓬勃发展,大法王寺已成为中原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98年登封市人民政府特竖“中原第一碑”以表彰延佛法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敕建的,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 在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对国内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韦陀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中国寺庙里,韦陀菩萨有三种造型,不同造型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第一种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三天。第二种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一天。开封大相国寺的韦陀菩萨降魔杵是横放在臂弯之间,双手合十,说明管吃不管住。第三种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少林寺的韦陀菩萨手中的降魔杵是朝下的,说明不管吃不管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来佛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钟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鼓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丈释延佛大和尚,<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于1942年登封马庄村,俗名尚连福。</span>他自小慧灵,心有大志。高中毕业1973年登封市电业局职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一次高空作业时不辛摔伤致高位截瘫。</span>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他和相依为命的母亲,身背观音菩萨像历经七灾八难,辗转到了嵩山少林寺永山禅师门下,行赐法名释延佛,号泓渡。经十年磨练苦修,受加持破无名,他终于融佛儒道医为一体,集文化精粹于一身。在1987的地藏王圣诞日,释延佛受少林方丈行政大和尚指令驻锡中国第一菩提道场——嵩山大法王寺。1989法师于白马寺受具足戒。自此他狮吼法界,虎啸禅林,鹏搏觉海,龙腾娑婆。1996年延佛大师荣升新中国成立后法王寺第一代方丈。他光大宗门,恒转法轮,以寺养寺。他在国内首创四免道场,即:停车、进寺、住宿、用斋全部免费,充分体现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门宗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具足戒,又名比丘戒、具戒、大戒,意译为近圆戒,有亲近涅槃之义。它令持戒者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有趋于圆足亲近涅槃之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王寺有两株千年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春暖花开时,寺院内外阵阵喷香,爽人襟怀,荡涤邪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地正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高水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严宝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卧佛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缅甸白玉卧佛一尊,体重36吨,是河南省唯一的最大卧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卧佛未见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法王寺后山上,15级方形唐代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约90厘米。塔身的高和宽由下而上递减,呈抛物线形。塔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塔心室。塔心室为方形,内部为空心结构,从底层可视塔顶。塔心室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明永乐1409年,周王为生子所送,称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代舍利塔</p>